工資太高,那就需入外勞吧?但工資降低了,誰來撐住樓價?那麼讓樓價也降降吧,這樣就可以刺激需求重回平衡⋯⋯ 但樓市背後是銀行融資,是低稅制,牽一髮動全身,真的可以任由下跌的嗎?最後,當香港的低稅撐不下去時,那是要加稅,還是要減公務員人工呢?兩者都只會令宏觀經濟雪上加霜啊!
說來說去,面對「三高鐵三角」,撐也不行,不撐也不行,這恐怕才是死結,所以問題一定要回到源頭。道理上,面對四大產業的潛在危機,正常來說政府應該一早便要發展其他產業,分散投資。這點遠在九七後頭幾年便很多人提過。不過回顧數據,四大產業佔生產總值百分比卻是由2001年的49%升到2007年的60%,之後一直保持在57%上下。那幾年香港發生了什麼事?香港打了「自由行」和中資來港上市的雞血:還是回到邊緣或門戶的位置,還是回到四大產業。到今天巨浪打過來,已沒有其他出路了吧?
這不是說所有人都要受災,仍然擔當邊緣或門戶角色的產業,還是能夠相當賺錢的。最起碼還有很多中國大陸的人要借香港「潤」出去,所以大學的自資課程會繼續很好生意。又或者相對歐美世界,香港可以找別的地方辦演門戶。那就多找幾個中東王子,還要求神拜佛王子不要是騙子。
內地民眾和中央政府對香港經濟發展的態度是兩個字:隨緣。其含義是:只要政治上不發動反建制的意識形態戰爭,經濟上任香港隨便搞,能搞好經濟、改善民生則皆大歡喜,我們也會為香港開心;反之若香港經濟搞不好我們也有心理準備,不會很難過。香港市民也有選擇人生道路與生活方式的自由,包括移民自由、金融自由,覺得世界上哪裡好就去哪裡,發現目的地不如人意就再回香港,都是自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