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就抱怨過一件事,他說,奧地利皇帝不論輸多少次,他還是奧地利的皇帝;但他今天能有權力,只是因為他打仗從沒輸過,他只要輸一次,他就會失去一切權力。他也清楚明白,他之所以有權力,是因為法國需要戰爭,而且他會打贏。如果沒有戰爭,或者他打輸,他的權力也會消失。
這就是議題型政客的限界,一旦議題消失,或者在議題上有重大挫敗,他的支持基礎就會煙消雲散。結果,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在長期在戰爭狀態的,如果沒有外國來侵略,拿破崙就會主動挑起戰爭。形成了七次反法同盟,每次都是大戰,直至拿破崩戰敗為止。因為必須有戰爭,才能夠令人們理解拿破崙的價值並團結起來,如果沒有戰爭,大家開始計較自己要付出的代價時,團結就會崩塌。
只要從這點看,你就能理解為何拿破崙在打敗了所有鄰國之後,為何還要打在那麼遠還有極可怕冬天的俄羅斯?以及拿破崙為何要稱帝,即使愛的是約瑟芬但還是娶奧地利的公主,後者就是他試圖轉型成為家族型政客。他也深知久賭必輸,靠打仗去維持權力終有一天會踢到鐵板,還是傳統的家族權力可靠,但他沒有,他唯有試試去建立。當然我們也知道,他最終還是踢到鐵板,被流放到一個無仗可打的沉悶地方病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