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棉花產業2 》

大家回想起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初,特別是香港人有沒有記得很多人回大陸搞紡織廠?那時候的中國製衣業需要大量的棉花,導致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成為世界主要的棉花進口國,你就想起那時候中美的關係也相當的和暖。這個進口大概在習近平差不多上臺的時候是高峰,中國的輕工業發展導致的大量原材料需求,原料出口國自然喜歡這個大買家。


既然中國自己需要大量的棉花,再加上棉花價格的波動,自然中國就有了自己生產更多棉花的需求。在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扶植新疆的棉花產業,棉花產業對新疆有多重要呢?新疆農業有超過一半的產值都是來自棉花產業的你就知道有多重要,新疆在九十年代末佔中國的棉花產量四份之一左右。


踏入二十一世紀,因為技術變得成熟,而且也移植了適合的品種,新疆的棉花產量開始突破了瓶頸。大概去到習近平上臺之前,新疆棉業已經發展到新疆勞動力不足,去到 2019 年的時候,之前產量只佔 25% 的新疆棉,變成了 84% 以上。這就解釋了新疆這十幾年來你看到的所有新聞,因為那邊的棉業真的需要勞動力,你想想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邦聯為何要跟北方決裂就知道。


新疆棉讓中國的棉花產量到底提升了多少呢?根據我忘了在哪看到的數據,從 2000 年至 2012 年之間,提升了差不多 50%。這樣中國對棉花進口的需求自然就大幅減少,自然也助了棉花出口。受害者自然就是出口棉花的印度與美國,去到這裡就知道為何川普在 2016 年上臺後,為何要開始中美貿易戰,以及為何針對新疆棉,除開人權之類的虛無原因,美國與中國真正有利益衝突的關係是南部州與新疆,而不是香港...

《棉花產業1 》

石油大家比較熟悉,棉花?但只要看一個數字就明白,那就是全球的棉花出口,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排名第一的是中國,每年出口總值一百億美元;其次是美國,每年出口總值是約七十億美元;印度是六十五億,巴西是三十二億,加起來都不夠中國多。


有看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棉花出口在美國南部一直都是主要產業,在十九世紀南方美國需要勞動力而不願解放奴隸這件事,已足以引爆內戰。而棉花農業與加工在美國政治中長期都有影響。你就可以理解到,中美的主要分歧,不是甚麼民主專制第一島鏈或者冷戰陣營,或者黃種人之間的人權問題主權問題,而是中國的棉花正在「賤穀傷農」,傷的是美國的農,也就是整個棉花產業鏈業鏈的所有企業主,勞工以及家庭。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想起「新疆棉」「血棉花」這些詞語了對嗎?對,中國之所以能夠對美國的棉花產業構成威脅,就正正是因為新疆棉。

《疫症後的通漲政治4 》

物價也導致了西方的政權更替,賀錦麗的落選,川普的再上臺應該是很明顯的例子,歐洲各國也有類似的現象。當


武漢肺炎真正的效應,就是產生了一個大通漲時代,問題是他對於政治的影響,往往是各國大選之後才開始,特別是 2024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所以雖然封關已過了兩年,但政治的效應卻是現在開始的。而這個效應就是西方形成「把處理通漲,回復經濟當成最優先」的政治,甚麼世界和平,正義,地區秩序,在通漲面前都會靠邊站。


而這是否會令事情回到武漢肺炎前呢?其實不會,因為戰爭也只是通漲的其中一個因素,他能減緩,但不是唯一因素,之前的資金才是真正的原因。這些資金不消失的話,這個通漲問題會一直存在,未來幾年甚至十年,可能會持續 4% 以上的通漲,這會一直引導著世界與西方的政治,未來十年我們都會面對一個物價比薪水長得快的世界。

《疫症後的通漲政治3 》

為了壓抑通漲,在 2022 年,聯儲局開始加息,不用兩年就加到 5% 以上,目的就是想從市場利用高息盡可能抽走資金去平抑物價。加息前石油的價格不斷暴漲,直至加息後才平穩至 70-80 美元,這才減緩了美國與全球物價的上漲,但問題是,他只是減緩,物價還是在上升,讓薪水追上更是不可能。


這也導致了俄烏戰爭中,歐盟的態度曖昧消極,因為俄羅斯的能源特別是天然氣,對於歐盟的物價來說影響力非常大。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不在意已經七十二歲的普京是不是新的斯大林,畢竟就算是也是未來的問題,而物價是他們選民現在怒吼的問題。


他們如果抵制俄羅斯的天然氣,他們自己的經濟與政治都會陷入很巨大的問題,所以一邊烏克蘭在打仗,一邊買俄羅斯的天然氣幫俄羅斯輸血。還記得當初說西方制裁俄羅斯時,很多人都說俄羅斯完蛋了,但今天揭盅才發現俄羅斯的經濟不僅沒有崩塌,反而在成長,誰付的錢呢?當然包括了制裁俄羅斯的歐盟自己。付錢買別人出口的東西,說自己沒份振興別人的經濟無疑是自欺欺人。

《疫症後的通漲政治2 》

這些在武漢肺炎中批出的貸款與補助從政府推出市場的錢,就像人體血管裡的某些有害粒子一樣,一旦從美元系統注入了就難以離開不斷在裡面循環。在開關之後,這些巨額金錢就成為了全球各種物資服務競價的籌碼,結果自然是導致全球高速通漲,那是 2021 年的事情。


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俄烏戰爭的爆發,俄烏戰爭的爆發其中一個有利開戰的條件,就是高油價支撐了俄羅斯的經濟(再加上拜登停止了岩頁油的開採),導致了油價在 2022 年爆上去到一百美元,這使全球的通漲更為增速。今天大家看到物價比五年前多了這麼多,就是戰爭與放資金加起來的結果。全球的政治動盪與不滿,都源自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全球物價失控,而物價失控,在於原料與能源價格失控。一切的生產運輸都需要能源,能源變貴,所有東西都變貴。


除了勞動力,也就是薪水,物價飛漲,但物價增速企業的利潤卻不會提升甚至減少,所以薪水是沒有辦法依追上通漲的。


全球物價失控,對於歐美民主國家的打擊其實較大,為甚麼?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政治,歐美的網紅這幾年講的是物價,薪水,租金,以及連麥當勞都吃不起,結果麥當勞都要關門的問題。基本上所有西方民主政權,特別是美國,政府都因為控制不了物價而被罵,而很多人都直接被換了政府。物價不影響專制國家?當然影響,但專制國家的人民只會吞下去,不會導致政治權力有動搖。


武肺導致了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權力,取決於物價控制,這自然導致了整個西方的政治的政治決策,都一定是優先考慮對物價的影響,道德性,正義性,全球秩序在武漢肺炎後,在西方政治中全都變成了次要問題。現在哪個政權都知道,只要物價控制不下去,很快又會面對下一次政權輪替,不斷的輪替導致的政策不連貫會引致惡性循環。

《疫症後的通漲政治1 》

去到今天很多人都開始忘了武漢肺炎,畢竟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全球通關就是疫症的結束,那兩三年的奇特情況好像一去不返。但實際上,武漢肺炎所導致的影響還在持續,因為他為全球的經濟注下的效應,並沒有逆轉。


請將記憶回到五年前,因為全球封關與檢疫的緣故,全球化導致的貨物與人員的流動突然停止,貿易與物流能量急速下降,大量的貨櫃被堆在碼頭。這對於全球的經濟無疑是一個大的傷害,更不要說及後直接將人封在家裡,不准光顧餐廳的行為,把人類最基礎的經濟活動都打在地上,經濟活動被世界衛生組織強制萎縮。


面對這樣的環境,世界各國都立即用補助政策與貨幣政策,去抒緩對民生的傷害。說得白一點就是全世界政府都派錢或者慷概的批出貸款,而最大的當然是美國,美國在那一年批出了巨額的援助,而且聯儲局也將利息打到零,確保大量的資金流入市面產生了一種拔苗助長的繁榮。


但因為法律限制,這往往不是嘉惠實體經濟,而是那些「不用離家的消費」,即是甚麼呢?例如互聯網就是很好的受惠者,所有人都必須留在家裡就很依賴網絡商業,外送平臺都大繁榮;還有甚麼消費一定要在家的?就是居住本身,全球的租金都暴漲,連日本都避免不了,美國就更誇張。


然後就是資產本身,也就是投資,當人有錢卻沒地方花怎辦?錢更花不出去,但有閒錢的人因為政府的政策手上的錢變更多了,多出來的錢,產生了「財富效應」,我想有投資的人可能會聽過,就稍為解釋一下,那就是只要投資者手上有閒錢,他們就會想要投資,導致他們之間互相買賣熱門的投資物,在頻繁的交易下高速把價格炒上去的自然現象。如大家所見,股市資產在這段時間都暴升。這使能投資資產的人富者更富,使無力投資收入都用光的勞動者貧者更貧。

《食好唔食好》



腸中的微生物,原來也成為我們健康與否的關鍵……


2024年上架的紀錄片《健康解密:腸道的奧秘》 (Hack Your Health: The Secrets of Your Gut)由Anjali Nayar導演,片中有我們熟悉的大胃王小林尊,他不是腸道專家,他是病患者,他半生持續參加暴食比賽,如今改了裝扮的他驚覺自己失去了飢餓及飽肚感,可以幾天不吃東西,當然,也可以隨時吃下幾十個漢堡飽。


他成了紀錄片中的個案患者之一。


今次專家檢查幾個不同類型有關飲食失調的個案,想仔細研究他們腸道中微生物,看當中與一般人有否明顯的差異,再看是否能解決他們飲食失調的問題。

紀錄片叙述得不太清晰,先講消化系統與腸道新知,但正經的檢查過程被剪得細碎,拍出來的結論又有點模稜兩可,這一如我去做身體檢查一樣,結論總會是「有少少問題,暫時無乜大礙,你要注意一下啦」。


實驗室中的科學家、甚至醫生當然沒有能醫百病的配方,但作為紀錄片,記錄了一些實驗過程、表述了一些感受,然後,就沒然後了….. 那感覺就不太好。


飲食失調當然關乎心理、生理、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等等,我們可以從紀錄片中追訪當事人,如果沒有太多的醫學結論,那又大可扭轉筆鋒,描述他們的個人感受,理解他們何以會跌入這個難以脫離的病魔手上。


導演Anjali Nayar的想法可能大致如此,不過,太多素材,不捨棄,那紀錄片就往往成了網上留言區一樣,我一直有留意小林尊的成名與成長,對這個個案自會投入一些,有所感觸,但是,對其他參與者,導演沒有詳細介紹,粗略幾筆,很難令觀眾了解病患者的感受。


三日不餓,不能制止的食欲,又或長期嘔吐,怎樣解決呢?

《健康得只會呼吸》


富豪有錢,焦慮煩惱自然也比一般人多,當我們一邊笑說 Youtuber 們呃 like 呃飲呃食,另方面又會大讚有錢的IT人懂得玩樂享受,堅持自己…….


《長生不死:矽谷富豪的逆轉人生》 (Don’t Die: The Man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是 2025 年最新推出的 Netflix 紀錄片,一集過,88分鐘,由Chris Smith導演,描述有錢IT富豪Bryan Johnson如何實踐自己長生不老的理念,一日服食過百粒維他命丸,目的就是放棄自己的所愛所好,祈求長生不死。

理念的歪曲,其實唔駛中學畢業都會明白,不過難得他煞有介事,敢說敢為,看上去,這位年近五十的中年人確實有強健體魄,但日復日的維他命、健身操肌,生活質數確實差過長期坐在樓下公園吹水捉棋的鹹濕阿伯。


紀錄片中唯一一段打動人的,大概是導演轉移視線描寫Bryan Johnson與父親、兒子的關係,三代互相換血健體,背後就是一段由淡轉濃的三代親情,Bryan Johnson 這種 IT 富豪,為工作早就放棄了家庭婚姻,到如今提倡這種超乎想像的長生理念,潛意識也是在搶回別人的目光,挽回身邊人的一些感情關係。


 

《停不了的買》

 


呢套紀錄片《要買趁手:消費局中局》編排方式有趣,透過人工智能「莎夏」引領觀眾如何成為出色嘅零售品牌/公司,拆穿各類消費品公司搵大錢嘅五個方法:sell more, waste more, lie more, hide more, control more,希望透過逆向表達手法令觀眾明白生產商如何仆街、避免墮入過份購物嘅陷阱。


以前睇過唔少講過份消費同相關議題嘅紀錄片,《要買趁手》冇咩驚天動地嘅內容,有啲倡議甚至陳腔濫調(例如過份生產令第三世界充斥垃圾)。不過訪問嘅嘉賓有 Adiddas嘅前高層、Amazon 設計網頁嘅前員工,帶嚟啲業內資訊,但呢班人做盡佢哋口中嘅壞事,賺夠搵夠就嚟懺悔,有夠誠意囉。


紀錄片上影之日,正正係美國消費大節 Black Friday開始之前(咁啱仲係 Amazon Black Friday之前個日),對於警醒世人合理消費,可能有些少作用。對我呢啲零物慾嘅人嚟講,本身少消費,網頁設計再靚再方便、啲嘢再平都好,啲嘢冇用就唔會買,所以紀錄片對我無咩額外影響。我對於要電子產品生產商處理埋消費者拋棄嘅電子垃圾、追求環保、減少浪費,即係叫馬會解決沉迷賭搏,肯定陽奉陰違。


唔係唔好買,不過買之前諗清楚、考慮兩三日先落單。

《人生如同走路》

運動與不運動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隔一年看,差距明顯,也似乎沒有實質區別,隔五年看的時候,就是身體和精神狀態上的巨大差別,等到十年之後再看,也許就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所以,人生如同走路,不得慢一步。

 

三毛曾說: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藏的氣質,在談吐、在胸襟的無涯之中,當然也會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之中。

    

運動也一樣,你運動過的身體從不會欺騙你,健壯的身體、樂觀的精神、旺盛的精力,任誰都可以感受的到,所以要麼讀書、要麼運動,譲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丶是倦怠、是消沈,它剝奪你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的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時光很奇特,它給了你閱歷、經驗、福氣,同時也給了你衰老、皺紋和消沈,它剝奪你對青春的渴望,拉深了你和照片之間的鴻溝,最後你開始明白了,容顏終究是會敗給時間的。

    

請不要說等我有時間,就能運動,等我賺夠錢,就能孝敬父母,等我有空,就能陪你,等我發達,就能行善,因為等到我們有錢了,健康已經沒了,等到我們賺夠錢了,父母已經等不及了,等到我們真有空了,愛人已經離開了,等到我們發達了,心態已經變了,所以健身、孝老、陪伴、行善,任何時候都可以,不能等。

    

運動使人自強不息,速度和差異只是表面,重要的是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力、自制力、承受力以及信心,是一種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


「走路」會成為你一生最好的朋友,也會是你今生最好的財富。

    

在工作和生活上,別逢人就低頭就訴苦,畢竟旁人終歸是旁人,沒有人會真把你的傷口,當作自己的痛。選好自己的路,就勇往向前走,就算再苦再累也別停下。


請牢牢記下這四大口訣:清醒時做事、糊塗時運動、大怒時休息丶獨處時思考,時間最終一定會在你身上刻畫出努力的痕跡。

《Make it Stick 》



《Make it Stick 》這本書,學到的概念很多,最有啟發的是這個:

󠀠

每次學習,都是在改造大腦的神經結構。

󠀠

這概念是個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

壞消息是,你會很痛。

󠀠

每次學習都是真的在神經結構上改造大腦,成長必然會有「成長痛」。你光長高腳都會酸了,沒道理大腦殺掉舊的神經通道,開闢新的通道大腦不會痛的。

󠀠

這種痛會以挫折感、困惑、焦慮呈現。那些輕鬆寫意的學習,真的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頂多記得一陣子就會忘掉。

󠀠

但好消息是,這代表我們可以改造大腦。

󠀠

任何人,只要你有一個生理上健全的大腦,都可以不斷超越自己。

󠀠

這個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運作邏輯:大腦一定可以成長,你一定會變強,只是會痛。

󠀠

「挫折感」是一種祝福:挫折是最強的記憶標記子,面對挫折本身就是變強的媒介。

󠀠

「失敗」是非常珍貴的事;同時證明你有在努力,也是極重要的學習資訊來源。

《月份的故事》

英文裡面有許多看似奇怪、毫無章法的文字。譬如說,有學過一些英文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奇怪,我們常看到的字根 sept- , oct-, nov-, dec- 是由拉丁文的 7 (septem), 8 (octo), 9 (novem), 10 (decem) 演變出來的,像是八爪章魚 Octopus, 還有十進位法 decimal system。


但為什麼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不是七、八、九、十月,而是九、十、十一、十二月?


古羅馬有一套「傳說曆法」,曾經一年只有標記十個月份。之所以說是傳說,是因為羅馬人也從來沒有這個曆法的真正文獻,只有後世史書的形容。

按道理說,一個月就是月亮陰晴圓缺的週期,而一年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四季變化,都是十分固定的。在各個古文明的曆法中,一個月大概有 30 天,一年大概有 12 個月,都不會相差太多。那怎麼會搞出十個月?


在這個傳說的羅馬曆法,一年之始是春分 (spring equinox) 開始耕作的季節,也就是現在的三月,然後到年尾的冬至 (winter solstice) 要結束所有生產的季節,也就是現在的十二月底,大概十個月的時間。而我們後世講的一月、二月的嚴冬,則沒有任何標記。


這個曆法的命名方式如下:


一月Martius ,取自於戰神瑪爾斯 (Mars)。Mars 在轉職戰神之前其實是農神,所以由他代表春天耕作十分洽當。戰神很忙,在拉丁文中,星期二也是他負責。

二月 Aprilis,有可能取自 Apru 也就是希臘神話傳來的愛神 Aphrodite。這個語言學上仍有爭議。


三月Maius ,取自於生長女神瑪雅 (Maia)。


四月Iunius ,取自於慈愛女神茱諾 (Juno)。


而原本的五、六、七、八、九、十月分別叫做 Quintilis、Sextilis、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就是第五、六、七、八、九、十的意思。


之後羅馬曆法經歷了幾次改革。首先加了嚴冬的一月、二月,並把之前的十個月往後推。


新的一月叫做Ianuarius,取自大門之神雅努斯 Ianus (又拼 Janus),象徵一年的開端。後來變成所知的【一月 January】


新的二月叫做Februarius,取自當時的一個重要的牧神節節慶 Februa,象徵清潔、衛生。後來變成所知的【二月 February】


新的三、四、五、六月就是之前的一 (Martius)、二 (Aprilis)、三 (Maius) 、四月(Iunius),後來變成所知的 【三月 March】、【四月 April】、【五月 May】、【六月 June】


而原本的五月(Quintilis)、六月(Sextilis),變成了七月與八月之後,也為了紀念凱薩大帝 (Julius Caesar) 和奧古斯都大帝 (Augustus),改名成了 Julius 和 Augustus。後來變成所知的【七月 July】和 【八月 August】


原本的七 (September)、八 (October)、九 (November)、十月 (December),則名字不變,但也往後推兩個月,成為九、十、十一、十二月。


這份曆法在盎古魯薩克森 (Anglo-Saxons) 皈依基督教後,傳進了古英文 (Old English),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月份。

《人生真正的優先級2 》

5. 健康的第一要素,是自律,而不是醫療。等身體出問題了,住院了,才去依賴醫院,那就會有沒完沒了的問題出現,只有生活自律,平時就養成良好習慣,好好地對待你自己,保養你的身體,健康才會變得容易。


6. 愛情的第一基礎,是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激情。激情的濾鏡之下都是優點,激情去後,真正和成熟的愛才會顯現。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唯有理解和包容才能使愛情長久。


7. 創業的第一要點,是市場,而不是個人。憑自己的愛好去創業,很可能血本無歸。理解和識別市場的真實需求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產品或服務必須滿足市場需求,否則,即使是最好的商業模式也很難成功。


8. 投資的第一原則,是風險控制,而不是追求高收益。只盯著高收益,往往會陷入巨大的風險中,留得青山在,以後才會有柴燒。


9. 成長的第一動力,是反思,而不是經歷。沒有反思的經歷只是過眼雲煙,只有在經歷事情後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決定,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才能經吃一塹長一智,取得成長和進步。


10. 養老的第一保障,是提前規劃,而不是依賴子女。

《人生真正的優先級1 》

1. 家庭的第一要素,是經濟,不是感情。窮人的家庭,總有無數的苟且和貌似總也不夠花的銀錢,摔碎一個玻璃杯都可以吵半天。沒有感情,但有經濟支撐的家庭,能走下去,沒有經濟,再有感情的家庭,也無法走遠。


2. 社交的第一關鍵,是利益互換,而不是簡單的友情。沒有利益的連接,友誼很難以長久發展。社交講究的是對等,只有勢均力敵、資源匹配、眼光一致才能產生情感互補,當你一無是處的時候,所有的社交都是無用社交。


3. 職場的第一規則,是價值,不是努力。職場競爭中,默默無聞,忽略自身價值的提升和展現,只能在底層發展。只有增強自己的本事,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具備無可替代的價值,才是職場人最靠譜的素質。


4. 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養能力,而不是追求成績。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幫助他們建立堅定的自信和獨立,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坎坷。只顧追求高分數,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上很難紮根。

《不需要跟有需求的人搶資源》

如果想要令社會變得更好,需要的是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不要對他們僅有的選擇競爭,並讓他們更有可能脫離困境。富有的人該做的不是一個「盡可能地平民,與平民一樣」而是「負起更多責任,做平民不能做的事」。


例如洗碗是勤勞的,但有錢的話,就僱用一個洗碗工,你可能就幫助養活了一個家庭;或者你坐經濟倉也沒關係,但你坐頭等倉你等於補貼了經濟倉的成本;花錢買讀不完的書可能不環保,但是背後做書店印刷寫書的,都可能需要你這個錢;頭髮你的確可以自己剪,但理髮師需要你的生意。

僱用性工作者也沒甚麼不好,你需要排解你的欲望,對方也需要付他的賬單;創業當老闆去令更多人有飯吃,比起跑去打工分窮人的飯碗對窮人更有利;如果你家不需要那筆獎學金,那就算有條件競爭,又何必去拿呢?


換句話說,出身較好的人真的想要嘉惠窮人,消費在窮人的服務與商品,承擔風險去僱用他們,因為這些是窮人需要,窮人想做也沒條件做的。也就是讓窮人更容易賺到錢,讓做得好的勞動者得到更多的獎勵。人類的不平等是先天的,但消除不平等並不是讓每人都變得一樣,過相似的生活,而是盡可能發揮自己不平等的優勢,去做對別人有惠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窮人需要的其實是更多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需要的是更多人願意付錢換取他們努力工作的成果,同甘共苦的老闆很好,但是能帶領員工賺錢的老闆更好。因此,又何必明明出身好,卻非要過一次「白手興家」的過程,就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的努力與艱苦不下於窮人呢?

《體驗貧窮本質上是一種富人娛樂》

既然貧窮的本質是人生欠缺選擇,出身好的想要透過體會貧窮,去對窮人有同理心這件事是不現實的。而一個出身好的人打扮得像無產階級,刻意穿得破破爛爛,吃粗茶淡飯住劏房,讓自己看起來就很像窮人一樣,也只是一種乾隆下江南式的角色扮演遊戲。


最壞的情況是產生反效果,當事人因此覺得自己已「體會過甚麼是貧窮」,開始將自身沒有零用錢買奢侈品,或者簡僕生活的經驗,認定是自己已理解貧窮的滋味,當了一個假窮人。比起對窮人沒有同理心,更差的是以為自己有,甚至明明有錢卻以窮人身份為榮,跟窮人爭奪資源。


貧窮有一個特質,就是「依賴公共資源」,比方說政府補貼,公共房屋,公共交通工具,公共醫療,低層公職,救濟的物資或者慈善機構的服務。


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例如窮苦的學生學習的環境與資源都較差,家裡沒有書檯甚至沒有桌子,沒有房間導致睡覺時很吵,課本與功課被家長破壞,家長動不動就以死相脅,加上經常被暴力以及被家長抱怨養育與學費負擔及兼職,他們如果還能夠學業有成是充滿血淚的。


對於這些人而言,少數人會選擇苦讀再取得獎學金是脫離這種困境的希望,而他們也很需要獎學金,但通常這些人都拿不到獎學金,為甚麼呢?你會發現很多拿到獎學金的人,反而都是家境良好,父母不用他們擔心,有安靜房間供他溫習,被悉心裁培的學生。在較好的環境下,自然事半功倍,從儀容到成績都勝過那些窮苦學生。


他們並不需要獎學金去脫離環境,但這些人也非常熱衷於爭取獎學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錦上添花,可能是因為認為獎學金是一種榮譽;可能是因為完美主義;可能是為了挑戰自我;可能是因為這能討父母歡心;有些人則期望日後事業有成時能夠講自己不是靠家庭,不久之後你就會在甚麼商業雜誌看到「我雖然出身好,但不靠父母的錢,年輕時也很貧窮,我靠獎學金去完成學業」此類言論。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