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用閏月機制來調整日期與氣象的對位,吾人皆知,陽曆亦有相類似的機制,就是所謂的「閏年」。人們通常認知的一年是365天,也就是太陽視行從春分點到下一次春分點的「回歸年」,其長度則是365.2422日,因此,以日記年,每過一年就會比回歸年的時間短少約0.25天(約6小時),長此以往,每4年視行太陽就會落後春分點位置大約1天的時間。為了彌補這個差值,使日期和節氣較為對位,陽曆曆法中規定每4年就有1年的2月必須多1天,該年會有2月29日,而人們把2月有29天的這一年稱為「閏年」。
如前所述,1個回歸年約365.2422天,若一直以每4年加閏1日的方法記年,多年以後就會發現太陽回歸春分點的日期會越來越提早,所以為了更準確的記錄時日,天文學家制定陽曆閏年規則如下:
以西曆年份為數,此數為4000倍數不閏,400倍數閏,100倍數不閏,4年倍數閏。
舉例說明:
閏年的倍數:
- 4的倍數年:例西元2000、2012、2020年,可被4整除。
- 400的倍數年:例西元1600、2000、2400年,可被400整除。
不是閏年的倍數:
- 100的倍數年:西元1800、1900、2100年。不可被400整除。
- 4000的倍數年:西元4000、8000年。
由以上的解說,您是否有察覺時間的訂定隱藏著許多科學道理,需要搭配相關天體運行的週期規則及相對位置等才可準確推算制定,以符合吾人生活作息及編年記事之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