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貧窮的本質是人生欠缺選擇,出身好的想要透過體會貧窮,去對窮人有同理心這件事是不現實的。而一個出身好的人打扮得像無產階級,刻意穿得破破爛爛,吃粗茶淡飯住劏房,讓自己看起來就很像窮人一樣,也只是一種乾隆下江南式的角色扮演遊戲。
最壞的情況是產生反效果,當事人因此覺得自己已「體會過甚麼是貧窮」,開始將自身沒有零用錢買奢侈品,或者簡僕生活的經驗,認定是自己已理解貧窮的滋味,當了一個假窮人。比起對窮人沒有同理心,更差的是以為自己有,甚至明明有錢卻以窮人身份為榮,跟窮人爭奪資源。
貧窮有一個特質,就是「依賴公共資源」,比方說政府補貼,公共房屋,公共交通工具,公共醫療,低層公職,救濟的物資或者慈善機構的服務。
舉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例如窮苦的學生學習的環境與資源都較差,家裡沒有書檯甚至沒有桌子,沒有房間導致睡覺時很吵,課本與功課被家長破壞,家長動不動就以死相脅,加上經常被暴力以及被家長抱怨養育與學費負擔及兼職,他們如果還能夠學業有成是充滿血淚的。
對於這些人而言,少數人會選擇苦讀再取得獎學金是脫離這種困境的希望,而他們也很需要獎學金,但通常這些人都拿不到獎學金,為甚麼呢?你會發現很多拿到獎學金的人,反而都是家境良好,父母不用他們擔心,有安靜房間供他溫習,被悉心裁培的學生。在較好的環境下,自然事半功倍,從儀容到成績都勝過那些窮苦學生。
他們並不需要獎學金去脫離環境,但這些人也非常熱衷於爭取獎學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錦上添花,可能是因為認為獎學金是一種榮譽;可能是因為完美主義;可能是為了挑戰自我;可能是因為這能討父母歡心;有些人則期望日後事業有成時能夠講自己不是靠家庭,不久之後你就會在甚麼商業雜誌看到「我雖然出身好,但不靠父母的錢,年輕時也很貧窮,我靠獎學金去完成學業」此類言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