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需要跟有需求的人搶資源》

如果想要令社會變得更好,需要的是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不要對他們僅有的選擇競爭,並讓他們更有可能脫離困境。富有的人該做的不是一個「盡可能地平民,與平民一樣」而是「負起更多責任,做平民不能做的事」。


例如洗碗是勤勞的,但有錢的話,就僱用一個洗碗工,你可能就幫助養活了一個家庭;或者你坐經濟倉也沒關係,但你坐頭等倉你等於補貼了經濟倉的成本;花錢買讀不完的書可能不環保,但是背後做書店印刷寫書的,都可能需要你這個錢;頭髮你的確可以自己剪,但理髮師需要你的生意。

僱用性工作者也沒甚麼不好,你需要排解你的欲望,對方也需要付他的賬單;創業當老闆去令更多人有飯吃,比起跑去打工分窮人的飯碗對窮人更有利;如果你家不需要那筆獎學金,那就算有條件競爭,又何必去拿呢?


換句話說,出身較好的人真的想要嘉惠窮人,消費在窮人的服務與商品,承擔風險去僱用他們,因為這些是窮人需要,窮人想做也沒條件做的。也就是讓窮人更容易賺到錢,讓做得好的勞動者得到更多的獎勵。人類的不平等是先天的,但消除不平等並不是讓每人都變得一樣,過相似的生活,而是盡可能發揮自己不平等的優勢,去做對別人有惠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窮人需要的其實是更多有利可圖的交易機會,需要的是更多人願意付錢換取他們努力工作的成果,同甘共苦的老闆很好,但是能帶領員工賺錢的老闆更好。因此,又何必明明出身好,卻非要過一次「白手興家」的過程,就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的努力與艱苦不下於窮人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