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

我們對當下的注意力,就是活著的證明。注意力就是生活。


書中提到,其他資源例如食物、金錢、電力等,大都是讓生活更便利的事物,有時就算少了也能活下去,至少忍耐一陣子沒問題。注意力則不一樣,注意力就是生活:我們活著的體驗,就是我們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注意力是我們人生在世最珍貴的資源,因為當我們在人生的終點往回看,過去每一刻佔據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就是我們活過的人生。因此,作者很嚴厲地說道:「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


另外,關於「我們該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念轉換值得我們思考。雖然作者強調我們要活在當下,可是當我們要做出一些「重大決定」時,反而要以長遠的未來去考量。因為我們從「現在」到「未來」的每一個活著的時刻,都期望能活在更好的當下。若我們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是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是無奈和委屈的,那我們將來的每一個當下,恐怕都不會過得很好。


關於做出重大決定,心理治療師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建議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選擇會讓我的格局變小,還是變大?」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我們為了減輕焦慮、或者基於衝動而做出後悔決定。長遠來看,格局的變化是?留在一段關係裡或是繼續做某一份工作,是否會讓我們擁有持續成長的挑戰(格局變大),又或者我們的靈魂會隨著每一個流逝過去日子而逐漸枯萎(格局變小)。


我們究竟想用時間來做什麼?眼光要放在格局的大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