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任何組織,都不能讓愚蠢的人當領導》

一個智商不高的人一旦有了權力之後,會出現什麼現象。結果我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會表現出下列症狀。

1、樹立威風

愚蠢的人有了權力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樹立威信。他們無法通過智力來征服別人,所以只好通過武力。他非常在乎別人是不是把他當老大,是不是能在他面前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他要在人格上顯得高人一等,以彌補自己在智商上的不足。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會當眾羞辱下級,並嚴懲那些不給他面子的人。

2、妒賢嫉能


愚蠢的人最害怕的是聰明的人,因為後者能夠看清他們的愚蠢,並可能對他們的權力造成威脅。所以,對於愚蠢的掌權者而言,下級的忠誠重於能力。他們在選擇下級時,首要條件是「聽話」。而言聽計從的人往往沒有頭腦,愚者居多。結果,他們的下級一級不如一級,他們的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

3、關係管理

愚蠢的人不知道如何通過規則、指標來管理,而只能憑直覺來管理。直覺都是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服從、吹捧的基礎之上。所以,愚蠢者掌權後,他的組織內部就會派系眾多、關係複雜。人們都忙於選邊、站隊、結盟。

這樣的領導最喜歡在下級之中培養、安插親信。但這些親信往往是整個組織的蛀蟲,因為他們瞞上欺下,嚴重損害組織的效率與利益。

4、製造內鬥

愚蠢的領導為了自己位子的安全,會有意讓下級之間相互爭鬥。只要下級們都忠於自己一個人就可以了,他們之間絕不能建立「統一戰線」,因為那會導致「密謀造反」。

5、邏輯不清


由於智商不高,他們在語言表達、工作安排上邏輯混亂,不能清晰地發表觀點和下達指令。他們往往還怪罪下級沒有聽懂、沒有按領導的意思去做。

他們不知道公司的目標在哪裡,但每天忙忙碌碌,像無頭蒼蠅,結果做了許多但徒勞無功。

6、嚴禁批評

愚蠢的領導特別害怕別人的批評,這是因為他們內心充滿了自卑。所以,他們會不遺餘力打壓、阻止批評。他們認為所有不同意見都是妄議,是針對他本人的陰謀。

7、渴求贊美

愚蠢的領導對讚美的渴望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他們需要別人的讚美來掩蓋自己的無能,也需要別人讚美來代表對方的臣服。第二階段,因為讚美的人和讚美的花樣越來越多,領導最後會信以為真,以為自己真的大智若愚。他陶醉在他人的讚美之中,認為別人對他都是真心崇拜。

8、熱衷形式

因為智商低,所以那些領導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卻沈醉於過程或者形式。所以,他們總是忙於搞各種裝模作樣的儀式,並將儀式搞得氣勢恢宏、程序複雜。在聰明人看來,這種做法如同一群成年人玩「煮飯仔」的兒童遊戲,不但愚不可及,並且滑稽可笑。

9、抓小放大

愚蠢的領導每天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比如每天查考勤,卻忽略了公司戰略、商業模式、流程優化方面的工作。

10、朝令夕改

愚蠢的領導給組織設定的目標、給下級安排的工作都缺乏穩定性,可能每天都有新方向、新目標、新措施,讓員工無所適從。這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判斷力,所以,聽到不同的意見,或者遇到挫折時,就會不知所措,然後隨意修改以前的決定。

11、控制下級

愚蠢的領導對下級完全不相信,包括他自己的親信,所以他特別擔心下級在他後面「搞鬼」。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事無巨細地管控下級。當然,他的管控不得要領。比如,他要審批每一筆細小的開支,管控下級做事的過程,有的還要管控下級的私生活。結果下級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離這種管控,包括陽奉陰違。於是雙方就形成了對立關係。

12、易被忽悠

由於腦子不靈,愚蠢的領導雖然對下級嚴格控制,但結果他們還是容易被他人(包括親信)忽悠,所以經常成為別人的笑柄。這也成為他們的組織走向衰敗的重要原因。

所以,任何組織,都不能讓愚蠢的人當領導,否則組織會很快走向滅亡。當然,人可能變聰明,也可能變愚蠢。有的人在當領導前是很聰明的,但當了領導後,由於「權力損傷大腦」,結果變蠢了。當你看到一群人前呼後擁簇擁著一個領導出現,並且所有人都在讚美他時,你心裡一定要明白,這個企業已經快不行了。

如果你是員工,就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馬上離開。
第二,加入讚美者行列, 撈一大筆遠走高飛。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Happiness = Controlling your time

I’ve always wondered why when I got more money working a job it didn’t make me happy. Then it hit me. I don’t want money. I want time to read and write. I don’t want a dumb boss to tell me what to do.

My happiness levels went up as soon as I broke free from working a job. Control of your time acts as a dividend on your energy that keeps compounding. 


You don’t want to get rich. To be rich requires you to use money to buy dumb stuff like Rolex, Ferries… etc so people think you’re rich. wealth is hidden as it’s money not spent. “Wealth is an option not yet taken.” The trick is to decline options that require money now to have better options in the future.

Having options is real wealth.

Many people think of their net worth based on how much money they have or their total assets.


A better rule of thumb is “Can I sleep at night?” That’s why I don’t have any debt. Debt equals stress. I can’t enjoy life when I’ve got debt chained to my back to distract me.

Sleeping well at night equals true wealth.

《Why Your Life Is So Boring?》

How your boredom can be a source of great pleasure?

Most of your day today will be exactly the same as yesterday. On the surface, that seems like a bad thing. The human mind is attracted to novelty for a reason.

But I wasted years indulging this part of my brain. Misattributing novelty as evidence of passion only to find out that, years later, everything gets boring, most especially your passion.

I’ve found an alternative. That if you want to find real joy in life, you need to silence that novelty-seeking part of you. Silence it in the sense that it should steer you away from your practice. Boredom can be a source of great pleasure if you let it.

Here’s how I reframed my boredom and started to enjoy my life.

The repetitive nature of life will never cease. It’s the foundation of a good life, to repeat what you did yesterday. It means yesterday’s activities had enough meaning and value to be repeated.

Sometimes repetition is seen as a bad thing. As an idea to be banished. As an eventuality to be avoided. But in my life I’ve learned the opposite to be true, in fact, some of the most meaningful moments in my life have come from routine.

Just because something is familiar and consistent doesn’t mean it is sucked of any meaning, actually, quite the opposite is true.

《遠離消耗自己的人》

在這世代,我們都要多看重自己。因為人的價值在於自己做了哪些事,而不是別人對你說了什麼話。認同你的人,會把你的努力當作鼓勵;但在討厭你的人眼裡,你的積極卻會被視為詭計。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以中庸的說法,它是一種「度」的衡量,因為客觀環境並是絕對與一成不變,所以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基本上就是庸人自擾。

雖然,有些事並不公平,有些人更不講理,但如果你因此被纏住而顧著埋怨,久了之後反而會沒有動力再往前。

別在人生還有力氣時,都把時間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或讓自己周旋在討厭的事之間。記得,練習在困境時為更好努力,在別人不看好時為自己打氣;在這充滿難以理解的環境中,保持成長心態,直到有天過上想要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之後,再做量力而為的選擇。

我們從來都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即使小心翼翼,就算刻意迎合,不喜歡你的還是不喜歡。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只需要擁有幾個人的關愛,就能感到快樂與安心,貪婪地想要讓更多人喜歡自己、在乎自己,開始討好那些你不喜歡或不喜歡你的人,只會適得其反,吃力不討好,反而讓你更不快樂,陷入厭惡自己的循環裡。


記得,你沒必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有效提升成果的GROW模式》

GROW 模式是一套透過提問來協助人們設定目標和解決問題,有效且結構化的教練過程。這套方法的命名,取自每個主要概念的第一個字母。


目標(Goal):

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

這是學習者主動擬定中短期目標,並具備主角意識的階段。要擬定真正渴望的目標,而不是透過他人或物質獎勵所建立的目標。

常問自己:「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喜歡做這件事,或這段關係中的自己嗎?」其實我們文化中長大的人,長期受到社會期待與家庭教育影響,常常不確定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就像一位高薪主管曾經跟我分享: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能力做得到的事,並不一定就喜歡。考大學的分數很高,依分數來選科系,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科系。


現狀(Reality):

問自己「我現在的狀態怎樣?」

如果目標太高,達成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要客觀斟酌自己所擁有的時間、能量、學習環境等,掌握此刻的狀態。

要多用「務實主義」,接納自己的現況,用加分模式,注意小成就,累積自己的信心。多看過程,而非結果,對挫折失敗,會更有抗性。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完美主義」、「理想主義」,常常連腳步都很難跨出去,因為會自我挫敗。這時候意志力就會用在自我對抗上,減損應有的表現,動機不斷消磨,放棄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選擇(Option):

問自己「如果想達成目標,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


盡可能多找出一些方法,並把這些內容製作成清單。

常問自己:「操之在己的是什麼?」


除了多觀察自己的模仿對象,也可以整理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當然,閱讀很重要,現在很多技術,也有影片可以看。


意願/總結(Will/Wrap-up):

問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


拋出問題的同時,意識和身體就會反射性地投入實踐來提升學習能力。

常問自己:「接下來要怎麼做?」


善用入門步驟提問,也就是「第一步要做什麼」。不用一下子把所有的步驟都想清楚再執行,第一步能執行,後面就可以邊做邊想,反而比較貼近執行面。此路不通,那就退回原點,但這也不是歸零,行動常會啟發更多的創意與可能性。而不是空想一個輝煌空中樓閣,然後寸步難行。


《重要的事優先做》

說「因為沒有時間,所以做不到」的人,即使有時間也做不到。該做的事,要優先做的事,清楚聚焦。雜事放在固定的時間,一次處理掉,別用雜事來打斷自己的投入。

然後,「寫」下待辦清單很重要,可以省很多腦力。有人懶到,連今天要做什麼,都只放在頭腦想,不願視覺化、具體化,以為這樣不費力,事實上容易搞到心煩氣躁。今天做不完的,寫下來,明天繼續。回到家,好好休息,或者跟家人培養感情,活在當下,而不是心頭一堆牽掛放不下,做什麼都不專注。

艾維利時間管理法(The Ivy Lee Method)

① 寫下明天該做的事(六項以內)

② 寫下代辦清單之後,按照優先順序,標上一、二、三等編號

③ 隔天按照順序,進行工作(當下只專注於那一項,直到完成)

④ 即使當天無法全部做完,也暫且先忘得一乾二淨

⑤ 工作結束時,重新寫下「明天要做的事」

⑥ 反覆第①項到第⑤項

「下決定」,要花時間。從一早花時間思考「今天要做什麼」,結果先做一些優先順序低的事,像是檢查郵件、看文件,使得重要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完,拖拖拉拉。

為了避免變成這種情況,建議在工作結束時,先準備好「明天的待辦清單」,放在辦公桌上。隔天早上就能馬上開始工作,開工時間應該會相差一小時以上。即使是懶散的人,也能夠過這份簡單的「機制」,來完成譬如管理待辦清單和日常行程等工作。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如果為了真正重要的事,要學會取捨、放下,時間就能出現


《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IQ 高低,未必完全反映解決問題的能力 —— 還講求創意、想像力、好奇心和同理心。科學家把這些特質歸類為「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是指一種靈活切換思考模式,因應新環境和變化而改變行為、策略,達成目標的能力;亦即學習「如何學習」,懂得隨機應變。

例如認知彈性會影響人們應對大流行的方式。疫情下,人們對於在家工作的新安排表現各異,有些人因日常規律被擾亂,無所適從,影響工作效率;有些人卻相對較易適應,還會經常調整時間安排,務求每日過得更充實。

認知彈性更是創意的關鍵,關乎掌握新概念,於各種想法之間建立新的聯繫,從而獲得嶄新觀點和發明的能力。認知彈性還影響人們於科學、科技,甚至營商等不同範疇的表現,因為解決問題,同樣需要靈活思考。

心理學家指出,認知彈性很多時與 IQ 或「晶體智力」(crystallised intelligence)無關。他們將智力劃分為「晶體智力」與「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兩種,前者是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能力;後者是指解決新問題,在新情況下運用邏輯,辨識箇中規律而應變的能力。

在一項研究中,他們嘗試找出由大腦統合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其中三種包括「更新工作記憶」(updating)、「心理狀態轉移」(shifting)和「抑制強勢反應」(inhibiting)的能力,分別與流體智力、晶體智力和 IQ 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只有「更新工作記憶」的能力,與晶體智力和智商有密切關聯。換句話說,諸如個人能否同時處理多種訊息、監控錯誤、隨機應變作出最佳決策,甚至是必要時修改計劃等與認知彈性相關的能力,統統未能在 IQ 評估中有效反映。另外有研究顯示,認知彈性有助理解他人情緒、思想和意圖。

相反,缺乏認知彈性,即認知僵化的特徵,通常在各種精神健康障礙,包括強迫症、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者身上出現。想改善情況,未必要食藥,也可透過後天訓練提升認知彈性。例如認知行為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有助患者改變錯誤或負面的慣性思考模式。自閉症兒童經訓練後,不但於處理任務、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認知任務」上有較佳表現,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亦有改善。而且,這種訓練對於沒有自閉症的兒童和老年人皆有幫助。


《利用恐懼》

當他們越癲狂,你越要冷靜。

他們是掌權的,他們是有權有勢的,照道理他們應該冷靜平淡就能得到所有,為何他們會慌亂呢?因為他們那些穩固的東西已經不再穩固,所以他們要做不同的事去維持那不復再的穩定。

他們散播恐懼,是為了令你比他們更恐懼,恐懼就失去思考,失去思考就能對你為所欲為。你想想看,他們是強大的話,又何需要使用"恐懼"這種武器,他們是強大的話,人們自然就會又敬又畏,這不是權力的最高境界嗎?要運用到恐懼統治,那是因為他們恐懼失去權力,失去那個比生命更重要的權力。

又例如為何要國家安全?就是因為國家正處於危險。

沒有國安就是安全,人們生活如常就可以了,人們也不會聯想到危險,因為安全是預設的。

再想一想,那麼散播國家危險的,不就是國家安全嗎?

活在恐懼嘅人最中意支配同監控其他人,因為佢哋怕事情發展結果不如佢哋所想,因此佢哋亦都會好熟悉點利用恐懼去控制其他人,然後d人就好似佢哋咁樣做好多嘢,同埋會要求其他人都要跟住佢哋做同一樣嘅嘢,咁樣人先會有d所謂嘅「安全感」。


《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是如何養成》

擔憂會變成一種能使你轉移注意力、忘記難受的焦慮感覺的心理行為,或者讓你誤以為自己對事情有所掌控,因為你正在解決問題(理論上)。即使你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只會因為擔憂而不受控制,但這種「以為自己好像有在做什麼」的感覺,會成為一種獎勵。畢竟「正在擔憂」就是「正在做某件事」嘛,即使你沒有將它視為一種行為,它就是正在發生。心理行為仍舊算是一種行為,仍然會造成實際結果。

然而,擔憂有兩個主要的缺點。

首先,如果擔憂之後沒有想出解決方案,它就會觸發焦慮,焦慮會觸發更多擔憂,然後繼續循環下去。

第二,如果擔憂是由焦慮單獨觸發的,那麼有可能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事物。

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似乎對憂慮有正面的態度。然而,大部分的憂慮不見得會發生,但又很可能慢慢形塑擔憂與恐懼的迴圈。越想越緊張,因為想不出什麼所以然。甚至會開始擔憂一些理性上知道無謂的事,像是最近有位朋友的擔憂是「會突然來不及上廁所」,擔憂的頻率高到連出門都很緊張,這就很干擾工作與生活。

把人生的時間,跟自己同在,別人的課題還給他,相信他有他自己的大能力。不是自己領域的事情,就請放下,不用多替他擔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營造自己的人生,自然能創造自己的幸福。



《刪拾- 三十》

「刪」、「拾」,是在人生每個階段都反覆調整之事,但在三十歲上下時更是重要課題。習得了,你的每一個步伐只會更接近成功的目標;若只是毫無主見地被動面對人生,不過就是在死胡同般的詢問、算命問卜,持續原地踏步。最寶貴的不過就是時間,不要讓人生停留在無結論的人事物,若你我早已知曉結果,就不要飛蛾撲火、原地踏步。

人際關係宜「化繁為簡」,刪除沒必要、消耗人心的關係,才是醞釀良善緣分的初衷。三十歲後,不要再談期許自己成為多麼了不起的人,而是要追求能自在且愉悅地過日子,這才是你最重要的階段性任務。

不論在什麼樣的年紀,都得認真瞭解自己的優勢與劣點,這是撐不住你定性的核心。若自知生活重心、自己的樣子,當迷惘再度侵襲時,你仍可確立腳步,人生道路就算不全然順遂,也能走出自己的心得。若別人過得比你好、工作職銜比你出眾,不服氣的你,請於此刻開始「刪」、「拾」你的人生目標。

人生大小事比較不完,一路從成績、畢業的學校、上班的公司、用的名牌手錶、手袋、嫁娶的另一半等,從出生至家庭角色,甚至是人與人的關係,無一不是面臨比較和被比較。對,這樣的人生反覆循環,若是過了頭就成了偏激觀念,我們被教育的理念是成為「人上人」,而父母不過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若不踩在別人肩膀上,自己也只會被他人踐踏,成為他人的墊腳石。人生路上多是糾結而辛苦的坎,但若永遠活在他人的情感勒索中,營造人人稱羨的表象,就是人生勝利組了嗎?

生活上若是不自律,只會讓未來付出更多代價,包含金錢與人際關係,還有內心永遠難以滿足的貪婪與惡習。「自律」,就是一個長期與真我的誠實對話。若是熬夜讓你不再年輕的身體吃不消,那就早起,也讓自己多點時間規劃日常;若是不想花錢去健身運動,飲食就適量且簡單,健康地減輕身體的負擔;若是不想長期付信用卡債務,就理性思考後再消費,才有閒錢投資基金與房產。經濟自由,才有可能有人身及心上的自由。

過了三十歲後,更清楚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甚至不擅長什麼。然而,知曉自己堅持的「自律」,將會讓你不再吃悶虧,踏實地回到生活的初衷,原來是如此輕鬆簡單。


《朋友是陪在身邊的人》

朋友就是,沒事時忙著去過自己的生活,有事時陪著走過困難的生活。


雖然,有些人只想跟狀態好的你在一起,但我們更該珍惜的是,在自己低潮時仍陪在身邊的人。他們在乎的不是最好的你,也不是最壞的你,而是最真實的你。

不管是哪個人生階段,都會有過客,也會有知心的朋友,我們能做的是用心經營當下每一段友情,把對方好好放在心裡。就算將來需要各奔東西,有一天想起也都是美好回憶。

無論什麼關係,朋友終究不是越多越好,知心的有幾個就滿足,那些在自己好與不好時,都願意陪在身邊的就夠了。


我們能做的是用心經營當下每一段友情,把對方好好放在心裡。就算將來需要各奔東西,有一天想起也都是美好回憶。


《委屈不一定能求全》

感情的開始,得認真觀察對方,不僅是保護自己,也確認彼此是否合適。然而,「忍耐」二字不是寬宏大量放任對方糟蹋自己、數落自己,你的「包容心」不該用來浪費,誰的愛都如此稀有珍貴。現實生活中,就算有「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若無心經營,只是一昧地求全、隱忍,表面上的假象也並非是圓滿的關係。

「委屈求全」不該是你長期的人設,「忍耐」不該是整齣愛情故事的關鍵詞。長期的忍耐只是徹底地消耗你的良善,被搞得疲憊不堪,到頭來上演「苦命爛好人」的悲情戲碼,未必能從此幸福快樂。最終一擊,則是被旁人貼上「個性懦弱、膽小膽怯」的標籤,兩人的結局以悲情收官,全劇終。

當你想通後清醒,於是開始反擊出招,你將莫名變成「不懂忍耐」的罪人,你害怕被別人的輿論綑綁自己所有行動,而「委屈求全」的勒索,恰如恐怖片裡的冤魂,原封不動又回到你的身上,替你銬住「莫須有」的手銬。讓你不禁質疑,至始至終所說的「忍耐」,到底好在哪裡、人善被人欺,究竟何時會苦盡甘來?仔細想想,現實生活裡,根本沒有這回事!

因為痛過、愛過也恨過,才懂自己底線在哪裡,又如何保護自己。碰到相同課題時,懂得拿捏停損點,是愛裡的大智慧,絕不要坐以待斃、相信事情會有轉圜餘地。學會適度堅持,但放下後就不再回頭,這是甘心情願的人生成長。反之,如果已經沒有任何緣分,盡了力,就不須苦不堪言,只要「成全」就好。

剛開始,你可能放不開、捨不得對感情的投入,頓時被抽離與他的日常,渾身不自在。強制留下的感情只會讓你心力交瘁,強求的貌合神離不會快樂。沒有結果的人,就讓他走向其他的未來,你朝著其他方向才能有空缺去盼望轉機。不能給出去的情感終將是「冷暖自知」的養分,下回愛情來的時候,可以放慢腳步,細心思量後再給出更好的自己,求得兩人都自在的關係。最好的愛,是一同成長,配合對方的步調,跳首有默契的和諧雙人舞,而不會失去自尊留下獨自一人的窮途末路。


自省過後,領悟「真正放手」對於自己,才是能喘口氣的解脫。認真告訴自己,自己值得再次被愛,下一段愛情來臨時,也不再犯相同錯誤了。

沒有在一起的緣分,就冷處理地放生,這是唯一的好方法。不必交惡、不盼望感情尚有轉圜餘地,你才是留了底線給自己。對方若不願和你相處,一同走向未來,這並非單方的選擇,而是對彼此好的決議,請不要再一廂情願,獨自努力的愛沒有意義。


《不要緊》

人生沒有指定曲,只有自選曲。活得像自己,自己到底是什麼模樣?人的一生到底有沒有使用說明書?如果有的話,那也是該自己編寫這一份,而不應該假手他人。拿出一張紙,一支筆,如果要讓我們寫下屬於自己的人生內容,我們考量的是自己的期待,還是別人的想法?我們是否容易把自己框架、局限,總認為心所嚮往的,不應該出現,或不可能實現?

        

沒有人可以決定別人怎麼活。這支書寫人生的筆,其實握在你自己的手上,你想要如何塗鴉,如何書寫,如何揮灑,如何描述,自主性、決定權都在你身上。每個人眼睛一張開,其實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選擇。你選擇注意哪些事物,你選擇如何解讀,你選擇與哪些人相處,你哪些事情做,哪些事情不做…… 無盡的選擇正等待著你下決定。

 1 人:要以「我」為主體,而不是他人。
就是我們要隨心所欲、要為所欲為,不要顧慮他人、不要總為他人、不要攀比他人、更甭想改變他人。我只做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停止做不喜歡的,並且一定要肯定、認可自己的各方面,對自己要有充足的信心。

         

2 時間:只管「當下」,此時此刻的現在最重要。
不回顧過去--逝著已矣,也不用想將來- 人無百歲齡莫懷千年憂。也要總是感覺現在此時此刻的自己是幸福的,這樣快樂幸福就會一直跟隨著我們。

       

3 執著:要放下身份、想法、作為這些根深柢固的慣性執著。
沒有什麼是應該的,也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何況再怎麼也都不會怎樣,所以我們只要任其自流即可。簡言之,就是要時時刻刻抱持著「算了」、「無所謂」的心理與態度。

中國古云,「五十而知天命。」又云,「五十戒之在得。」當你年過半百,瞭解「勇敢作喜歡,和讓你幸福的事」,可以讓你不為厭惡工作所困,不為金錢所困,明瞭「丟、捨、棄」,終將換來真正幸福而自由的人生,這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種修行。

過去,人們總是認為,只要我「更努力」,就會「更成功」;更成功之後,就會「更快樂」!例如:孩子會認為,只要我更用功,課業就會進步,就能得到好成績,等到我拿到第一名、考上第一志願,我就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大人則認為,只要我在工作上更努力,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就能拚出更高的業績,等我加薪、升職後,我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為了獲得「最終的幸福快樂」,人們必須一直忍耐、一直吃苦、一直延後享受、一直延遲滿足……「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成為人人稱頌的美德,英語也有類似的諺語,「No pain, No gain!」

        

然而,真實世界卻是:快樂是一種技能!習慣吃苦、習慣延遲滿足的人,終將失去快樂的能力!結果就是,吃得苦中苦,變成「憂鬱症」!憂鬱、焦慮、恐慌、強迫症、失眠、頭痛、腰酸背痛…… 這些過去少見的身心疾患,成為多數認真打拚之現代人的「 標籤」。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或許,上天為人人都準備了一條最幸福的道路,就看你是不是如同作者所說的,能割捨「不得不」、「不可以」,相信你「可以」!能放棄「得到XX我就會幸福」的妄念執著,相信「現在這樣也很幸福」。


《人生商業模式3- 槓桿》

擁有了能力,獲得了效率,就夠了嗎?當然不夠。不管你在能力和效率上再怎麼提升,你每天也只有24個小時,你能做的事情永遠是有上限的。你始終都無法超越你自己一個人的邊界。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巨大的成功,你就必須藉助一個神奇的東西—槓桿。

那具體來說,有哪些槓桿呢?我給你介紹4種:團隊槓桿、產品槓桿、資本槓桿、影響力槓桿。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如何花費時間利用這3個因素,決定了你一生的發展。

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唯一擁有的充沛資產,可能就是時間。但是,如果你把時間當作資產去賤賣換錢,我相信你活的是比較艱難的。比如你朝九晚五拿薪水,隨著歲月帶來年齡的增長,你的體力漸漸變差,你的時間越來越不值錢,只會越混越慘。

所以一個人想要創造巨大的財富,你必須要懂得利用槓桿。一個人的時間,你當做一個可以賣出去的商品,若單價不高的時候,永遠都不可能賺得巨大財富,所以,如何把時間賣得更有價值?

最開始是以打工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批發,打工模式是批發。你把這一天的時間,一年的時間,用一個統一的價格把他批發給了你的雇主。後來你變成自由職業人,就是零售。

零售的好處是你發現你單價高,但是有很多時間是賣不出去的。當你發現你的價值比較高,你的零售使用率開始越來越高,並且使用率到一定程度,你的單價越來越高,單價是你時間的一個第一槓桿。再往後你發現這個槓桿不夠了,這時你開始需要團隊槓桿。

比如資金槓桿,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用投資的方式,花錢買別人的時間,讓別的企業,讓別人,可以因此可以發揮著他的價值。更有甚者,用金融槓桿,用錢來賺錢,比如投資房產。

最後一種槓桿,叫做影響力槓桿。可是怎麼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呢?你需要3種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脈的能力。演講和寫作是兩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你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就要持續訓練。而獲得人脈的能力,來自於你強大的核心能力。

人生是一條大河,看問題的方法和行事方式決定了河流的走向,要學會利用槓桿。如果你和你想要的生活還離的很遠,可能你以往認為對的思維,大多是錯的。

《人生商業模式2- 效率》

不管哪種商業模式創新,本質都是優化交易結構,始終只有兩個字——效率。個體也一樣,擁有了「能力」,你還要提高做事的「效率」。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這其實也有系統的方法論——選擇、方法、工具。什麼是選擇?真正能夠提高你效率的方法,不是如何從17分鐘裡省出17秒,而是如何用17分鐘省出17個小時。什麼意思?就是你要在這17分鐘裡做出一個決定,接下來要花費17小時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這就叫做選擇。

你可以把「緊急、不緊急」作為橫軸,「重要、不重要」作為豎軸,畫一個二維四象限圖。這樣你就得到了四個像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並且緊急。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
第三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

然後把你所有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放進這四個像限裡。主動戒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讓它們少於15%。這樣你就可以把65%至80%的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

因此,把焦慮之源,「重要,並且緊急」的事情,減少到20%到25%。哪些事情是你實現人生目標所必須要做的?哪些事情是對你的人生目標幫助不大的?哪些事情是你哪怕失去現有條件也一定要完成的?並且時常想一想,有什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這些事情,往往是最關鍵的事情,未來會獲得爆發式的增長。選擇,是提高效率的第一要義。有了高效而可怕的勤奮,有了自己的選擇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真正提高做一件事情的效率?

這個時候,你就必須藉助方法和工具。比如設定目標,想清楚自己要的結果是什麼,然後再採取行動。最好能把大目標拆解成階段性的小目標,集中所有精力和資源單點突破,效率會明顯提升。

善於思考,永不盲從,利用好碎片時間,而不是讓手機把時間碎片化。例如好好的運用白板,能把我們從「結構化的思維,有邊界的思維,不能錯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幫助我們隨時隨地,無邊無際地思考。好的工具,能讓你做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人生商業模式1- 能力》

人生是一種商業模式。但這種商業模式從來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是種「忽視外部變化,只看內部願望」的美好錯覺。誠如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言:所謂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做什麼。而是,今天做了什麼,我們才能有未來?起點低不可怕,沒有進步才可怕。

一個人起點有多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進步有多快。只要進步速度足夠快,你一定可以在這場無限遊戲中,後發先至。

在人生商業模式中,第一個重要的東西,叫做「能力」。首先,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麼能力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能力?演講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還是賺錢能力?其實都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獲得能力的能力,如果把這個能力具像化,其實就是:怎麼才能夠用1 年的時間,獲得3年的經驗結果呢?勤奮?努力?可怕的勤奮?以上全錯。努力、勤奮,其實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第一,努力是基本動作。第二,光有努力做不成事。在勤奮的背後,隱藏著一層內核:高效,高效的勤奮,想要做到高效而可怕的勤奮,需要你「能謀善斷」,「謀」,是指做正確的事。


先要理清頭緒,準備做什麼事,然後付諸實踐,把事情做好。做正確的事情,並選定優先次序,就是「謀」。商業計劃、商業戰略的背後,都需要「謀」,「謀」的背後,就是選擇。這個選擇能幫你更快、更好地達成目的,它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能謀善斷」,加上3倍的時間付出,才算構建成人生商業模式「能力」的第一環。也許起點比較低,但是我用三倍的時間打你,用正確的謀略和方法,日復一日堅持執行,也不一定就輸。


《如何挖掘自己的邏輯思維?》

證有不證無,以偏不概全,證有靠舉例,概全靠推理。

先看證有不證無。證明一件事情“有”,很簡單。比如你看到過白烏鴉、黑天鵝,就證明它們是存在的。可是你要證明“天下烏鴉一般黑”“天鵝都是白的”,靠舉例是不行的。很多時候,事物之間的關係並非“非黑即白”的關係,而是存在着博弈和多樣性。


再來看證有靠舉例。證“有”是相對簡單的。只要有證據,就能證明一件事存在。舉不出例子,就是假説。不要用一個假説,強行説服另外一個人必須認可你的觀點。


最後是概全靠推理。所謂概全,就是得出一般性結論,只能靠證明,靠推理。比如,所有商品都是用來交換的,封建地租不是用來交換的,由此可以推論出,封建地租不是商品。

此外,邏輯思維、邏輯閉環分為了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沒有邏輯。 
你説A,他説B,兩者之間的思維永遠沒有交集。

第二層次: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有邏輯。 
有符合邏輯推理的一些觀點,但觀點時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層次: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但閉環的層次比較低。 
一個人一旦在低層次形成了邏輯閉環,可能就無法前進了。因為所有的問題在他的邏輯閉環之中,都是可以解釋的。而無法打破自己的邏輯閉環,就無法捅破那層看似很薄的窗户紙,無法上升至新境界。

第四層次: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且能在更高層次形成邏輯閉環,邏輯閉環十分通透,直達本質。

第五層次: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且能在高層次形成邏輯閉環,並始終保持不斷打碎自己的開放心態。 
在這一層次的人的思維閉環永遠開放,永遠沒有死環。他的思維是一圈圈螺旋式的,可以無限地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測的海底,也可以無限地向宇宙最深處延伸。


《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理論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原意指「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例如,有人在地鐵裡踩了我一腳,誰的錯?我的錯。

 

明明是他踩了我,為什麼是我的錯呢?難道我不應該要求他道歉嗎?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麼用?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時間嗎?他耍無賴和我吵起來,不是更需要花時間嗎?我的時間難道沒地方花了嗎?對方還可能反咬一口:「你怎麼把腳亂放?!」

 

那怎麼辦?我要說「我的錯,我的錯」,然後心平氣和地走到旁邊。這是因為,我的時間比他的值錢,浪費同樣的時間,我的損失大——「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①法學家的對錯觀,②經濟學家的對錯觀,③商人的對錯觀。

 

舉個例子: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B失足摔死。請問,這是誰的錯?

 

法學家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法學家可能會說:「這當然是A的錯,這就是蓄意謀殺,還有什麼好討論的!」

 

是的,如果證據確鑿,在法學家眼中,這就是A的錯。但是,這種「大快人心」的對錯觀,不一定能避免類似案件再度發生——法學家做不到的事情,經濟學家也許能做到。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看法:是C的錯。

 

也許有人會說:「啊?為什麼啊?C也太冤了吧?」

 

經濟學家是這樣考慮的:整個社會為避免B被A誘騙進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門鎖上的成本高得多,雖然懲罰C會讓其覺得冤,但是以後所有工地的擁有者就都會把門鎖上了,於是這樣的事情會大量減少。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在誰。雖然有時這樣的判斷看上去不合理,但會比從「純粹的道義」的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對錯觀

 

對於上述情況,商人可能這樣想: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B都死了;不管讓誰承擔責任,B都無法起死回生——從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也許B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想:「這是我的錯,我不該蠢到被A誘騙至此。」

 

再看一個例子。一個人走在人行橫道上時,一輛卡車衝他疾馳而來,所有人都大聲呼喊,叫他讓開,他卻淡定地說:「他不能撞我。他撞我是違反交通法規的,他要負全責。我就不讓。」最後,這個行人被卡車撞死。

 

這是誰的錯,卡車司機的錯?當然。但是,這樣的判斷無法救回行人的命。行人那時應該這樣想:不讓,就是我錯,因為不讓開我就會死。對於第一個例子,法學家認為A錯,經濟學家認為C錯,商人認為B錯,這就是三種「對錯觀」。

 

如果你是評論家,可以選擇法學家的立場;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經濟學家的立場;如果將要失足摔死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議你選擇商人的立場——「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因為「我的損失最大」。

 

總之,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判斷損失發生後應該怪誰,就看誰因此損失大。一件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時,責怪、埋怨、後悔都是無用的,它們改變不了結果。如果自己有所損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 靠自己,自強者萬強。

《底層邏輯》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說: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如果只教給你各行各業的「方法論」,那只是「授人以魚」,一旦環境出現任何變化,「方法」就不再適用。但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通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層邏輯,只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底層邏輯」來源於不同中的相同,變化背後的不變。

 

「底層邏輯」並不局限於商業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變萬化的世界後,依然能心態平靜、不焦慮,能夠通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終如魚得水。



很多人博弈,但博弈到最後「輸了」。「雞、雀、鷹」 的心態對應的是不同的境界。

「我一定要贏,你一定要輸,為此我願意費盡心機,不擇手段」,這是 “雞”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如果輸了,那對不住,別怪我。我消滅你,與你何幹」,這是 “雀”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也一定要贏。如果一方的勝利要建立在另一方的失敗之上,那就不做了」,這是 “鷹”的心態


而追求共贏的博弈,考慮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世界進行價值交換。價值交換只有一個原則——共贏,即合作雙方都可以獲得價值。

 

《關於理解他人》

在與人交往時,總有一些人會讓你感覺如沐春風,交往起來非常輕鬆。但也總有一些人,常常會給你壓力。他們經常會問一些讓你無法回答的問題,比如: 「你每個月賺多少錢」,或者提一些你沒有辦法答應的要求,比如:「你幫我做一下這件事!不幫,你就不夠朋友」。

他們的問題主要出在哪裏呢?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惡意,只是因為他們沒有邊界感。

什麼叫作邊界感?你和一個朋友面對面聊天,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總會保持一個心理安全距離。一旦你走近一點,稍微越過邊界,對方就會本能地往後退。這就是邊界感使然。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他的。你在你的範圍內做事,他也在他的範圍內做事,如果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

擁有邊界感的核心要求,首先是你要識別什麼是邊界,其次是你懂不懂「要在邊界內做事,越界需要先徵得對方同意」這個基本禮儀。大家一般都分得清楚物品的所有權,但是,時間、隱私、權利……這些無形東西的所有權,很多人卻分不清楚。

所以,我們要時刻訓練自己的邊界感,注意不要侵犯別人的邊界。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基本修養。否則,沒有邊界感的人,即便長大了,也會是一個不受歡迎的 “巨嬰”。


《不知道如何伸出援手》



試著將左手掌在眼前伸展開來。

 

請想像,

 

手指,是你的「長處」。

 

兩指之間的凹處,是你的「短處」。

 

每一個人都像這樣,有長處也有短處。

 

當你將左手伸出來,某個人伸出了他的右手,如同拼起一凹一凸的拼圖一樣,代表你短處的凹處將被對方代表長處的手指所填補。

 

而代表你長處的手指,也會填補代表對方短處的凹處。

 

人與人之間就像這樣,相互十指交扣,互補互助。

 

所謂的互相幫助,是指用自己所擅長的提供他人協助,並顯露自己所不擅長的部分,為他人提供為你服務的機會。

 

所以,執意不給人添麻煩,就好像是自己的雙手緊緊交握。

 

用力、用力握緊。

 

然後才累得要死地說「都沒有人要幫我」。錯了,是你自己不讓人幫。

 

不向人求助。不給人表現的機會。總是拒絕。沒有比這樣還見外的。因為你不信任別人的體貼。而你也不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他人幫助的人。

《適當的拒絕是自知之明的展現》

人類本來就是個群體的社會,你幫我我幫你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稍微吃一點虧沒有關係;施比受更有福!但凡事適可而止,若超過了我們的原則與底線,那就要學會如何拒絕別人 的的藝術。

實力與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與位置,當成為不可或缺時,總會有人覬覦。

做個有用的人,而不是被利用的人。

這是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也是個需要合作的時代,因此有些人就利用別人的好心,把麻煩的的事推給其他人負責,有好處時才搶回來獨自獲得。

其實,工作上互相幫忙是應該的,畢竟每個人都有忙不過來的時候,但千萬別因此讓自己也忙不過來。何況,被凹一次是對方的問題,但被凹很多次,自己也有不小的問題。

做個有用的人,代表你有能力幫助別人,也在乎自己的前途,但別因此被人利用了自己。記得,你的好意,不是別人的工具;拒絕別人或許會內疚,但堅持之後,肯定會讓你學會成長。


《我是拒絕這件事,不是拒絕你》

如果因為不想被討厭,就連自己無法承擔責任的事情也說「做得到」,硬是把事情承攬下來的話,結果會如何呢?沒有人會繼續相信、喜歡亂開空頭支票的人,這無非是在欺騙自己也欺騙周圍的人。該拒絕的事,就該拒絕,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在真正需要的事情上付出自己的努力。

無法區分「行為者」(doer)與「行為」(deed)也是造成人們難以拒絕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區分「個體」與「行動」。

例如,拜託朋友某件事情卻遭到拒絕時,有些人很可能會將這個行為解讀成「我們再也不是朋友」;或是和朋友有約,拜託老公照顧孩子,老公卻以要做其他事情為理由,建議想想別的方式時,有些人也會出現「丈夫不再愛我」的反應。因為這種將「拒絕行為」視同於「拒絕行為者」的傾向,所以很難輕易拒絕別人的請求。

但是我們拒絕的是對象的某種「行為」,而非「行為者」。相反的情況也是一樣,拜託別人卻被拒絕的時候,被拒絕的是我所拜託的「行為」,而不是請託的「我」,所以沒有必要覺得自己的存在出現了缺陷,而感到自尊心受傷或是難過。不是有句俗話說「對事不對人」嗎?

以同樣的脈絡來理解的話就容易多了,如此看來,不管是拒絕別人,或是被人拒絕,都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事。就這個角度來說,濫好人不見得會得到同情,反而增加了其他人的困擾。那不如,就誠實面對自己,也對其他人坦白!


《人和人的區別,都在免疫力》

醫學有一種說法,所有的疾病,都是免疫系統打了敗仗。無論是新冠病毒對肺臟的攻擊,還是對心臟、中樞神經系統、腎臟等的攻擊,它幾乎無一例外地攻破了一道叫“免疫”的防線。

同一輛車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這是自身免疫力;

同樣是隔離,有的人一年不愁吃穿,有的人一周就捉襟見肘拿收救濟,這是財務免疫力;

同樣隔離在家,有的人看書學習,有的人打機上網,這是價值免疫力;

面對災難,有人陽光積極,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會,這是心理免疫力。

生活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不斷對妳的體質、認知、心態、習慣、價值提出挑戰,要戰勝這些挑戰,就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上下20年,世界遭受火山爆發、海嘯、地震、暴風雪、ISIS、911、核洩漏、乾旱、洪水、SARS、金融危機等重重打擊,以及經歷瘋狂、驚慌、恐懼、絕望等非人境遇之後,香港的沉淪,比你陽萎還要快。

要不是這場巨變,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原來香港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這也讓無數人對自己的生活,開始了反思,當風波和意外來襲,能依靠誰?會拖累誰?是否有抗疫能力?

身體尤如一座城市,要保護這座城市,不僅需要週邊城牆的保護,內部器官還需要城中之城、屋中之屋,達到層層保護的效果。

身體的垮掉,是免疫系統的崩潰,而一個家庭財務狀況的崩塌,往往有四大原因:意外、疾病、無規劃的支出,以及脆弱的投資體系。

生活缺乏規劃,或者一些突如其來的事情讓人感到非常無力;曾經覺得時間很多、夢想很多,但是回頭一看,自己手上的錢和資源還是不夠實現曾經的夢想和願望。

《逍遙遊的四層境界》

《逍遙遊的四層境界》

逍遙遊的第一層境地:待風。

鯤雖然從小魚變成了大魚,但並不表示它可以自由自在像鳥兒一樣飛翔,因為它還欠缺一樣東西,就是風。由此可見,風是鯤能夠展翅高飛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如果將這個道理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來解讀,那麼這其中蘊含的道理就是:人生就如同鯤一樣,需要不斷地積累,只有條件充足了,人才會取得成就,正所謂「伏久者飛必高」。

逍遙遊的第二層境界:乘風。

乘風的意思很直白,就是風來了,我就可以飛翔了。經過待風這一段時間的等待,此時,風終於來了,終於可以飛翔。但飛翔並不等於見風就可以飛,此時,你需要具備的是辨別風的能力。你要看懂風向,同時你還要看清這種風的大小,而不能貿然前行,認為只要是風就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懂得了辨風,下一步你就可以乘風了,在那時候,鯤必須全力一搏,飛騰而起,趁風的運動、趁海的運動飛起來,就可以變成鵬,昂首天外。而這種道理用現代的觀點來說就是要具有慧眼,要善於發現並把握機會,這樣,你才能達到理想的飛翔高度。

逍遙遊的第三層境界:背風。

背風是在鵬乘風之後而發展到的一個階段。此階段,鵬與風已經融合到一起,鵬隨風而飛翔,一直飛行了九萬里。但隨著飛翔的里程越來越遠,鵬也漸漸開始對自身有了新的看法,它認為自己完全可以脫離風的主宰,擁有自己獨立的發展空間。於是,它一個側身,借風的彈力飛到了風的上面。這時,鵬在風上。而這種道理,用現在的觀點來說就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很多人不斷成長,並且在成長中不斷產生自己的新思想,伴隨著這種新思想的產生以及對事物認識能力的提高,那麼人也就開始漸漸想要謀求獨立,謀求發展。

逍遙遊的第四層境界:棄風。

棄風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擺脫風的控制,將其拋開。但事物的發展規律是這樣的,雖然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他的思想意識已經提高了很多,但這並不表示,你就完全可以擺脫掉原來依附的東西,因此,它現在還要跟著你,所以,很難擺脫。然而,依風而行,不是真正的飛翔。真正的飛翔是靜止的飛翔。群星都是本身不動,而投身於軌道中,自然可以隨天運行。要想真正地飛翔就不能靠自己飛,要藉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運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時。因此,我們需要藉助天時,只有藉助天時,鵬才可以真正飛翔。此時,不再因乘風而狂亂,以一顆寧靜的心進入永恆。



《ABZ理論》

一世做一份工的時代已經結束。


打一世工,你不一定會快樂,年青人應該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管過程如何坎坷,停留在原地,絕對是最大的錯誤。

許多年青人抱怨現在的公司環境惡劣、待遇不佳、未來升遷無望、也不滿意社會風氣,無法提供年輕人良好的創業環境,但是他們也不敢冒險離開原來的公司,怨氣沖天,不安於為,圍繞著這樣的焦慮,想聊點具備普遍可操作性和參考價值的建議。

身為著名的創業者 + 投資人,LinkedI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有一個令很有趣的ABZ理論,他認為,你在任何時刻,手中都需要有三個計畫:

A計畫、B計畫和Z計畫。

A計畫,是一個當下你覺得值得你去持續投入,並獲得部分產出和安全感的計畫,好比一份你現在正在投入和從事著,且還算滿意的工作。B計畫,則是一個A計畫以外,你給自己培育的某些機會。簡單說,因為無所不在的變化,你雖然有了A計畫,但卻不絕能僅滿足於此只考慮A計畫一件事,否則很可能有一天你會被其他人所替代。因而在A計畫之外,你還需要廣泛給自己培育某些B計畫。

B計畫是那些當下看起來還不足以成為你職業,但你對其存有興趣或長遠看好,值得去長期投入和關注的事情。它們在經過你長期的沉澱和積累後,很可能會在某一天可以讓你以之為生了。

培育B計畫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去用業餘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去學習和嘗試實踐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動參與到一些朋友的創業項目中免費為其做義工等。一個興趣愛好,誰知道將來有一日會成為一個值得去全職投入其中的事業?

如果有一天你的B機會被培育成熟,甚至已經勝過了A時,你可以隨時把你的B轉換為A,然後再另外去培育新的B機會。

最後是Z計畫。Z計畫是一個用來應對最仆街狀況的備用計畫,即:假如有一天,你黑到A計畫和B計畫都失敗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生存底線的計畫。Z計畫的意義就是用來應對你的職業生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

假如A計畫和B計畫都失效,失業了,那麼靠著銀行紅簿仔捱上個半年八個月的就是Z計畫。在你的生涯裡,你也需要不斷去儲備和鞏固你的Z計畫,在危急時刻,它能幫助你順利重啟,重裝上陣。

無論是在打工還是在創業,HoffmanABZ對你都會極其有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創業人士參考和深思的東西。如果你真的能夠長久去實踐它,你的職業生涯一定會更遊刃有餘,至少你手中一定不會缺少機會和選擇的餘地。

《節約的根本之道》

Frugality means enjoying what we have.

許多討論基本財務觀念的文章或是書籍,都會強調儲蓄的重要。在收入不變的狀況下,要達成高儲蓄率的明顯選擇,就是節約度日。必要生活開銷,就選低費用的選擇。能不要花的錢,就不要花。而這,就叫節儉。

節儉兩字會讓人想到各方面都儘量節省的生活。不是這樣。節儉(Frugality)指的是享受你所持有的物品。你擁有一個物品,你享受它的用途,它帶來的快樂,你滿足於擁有這個東西,那就是節儉。請注意,這裡沒有提到這個東西是貴或便宜。

假如你擁有一個比較好,但是單價也比較貴的東西。但其實價格是你的收入與財富負擔得起的。你不必擔心自己是不是不節儉。只要你享用這個東西,常有機會使用它,仍符合節儉的定義。但相對的,有人買衣服都挑便宜的買,一件兩三百的衣服。但是他從沒穿過這些衣服。買了就掛在衣櫃,然後繼續瀏覽網路商城,找下一件衣服。他根本沒有享受到自己買的東西。很抱歉,就算這是相對便宜的東西,這正是不節儉的典型症狀。

不在於東西貴或便宜,重點在於你有沒有在用,在享受這個東西。這個節儉的定義可以讓我們從一些牢籠中釋放出來。


第一個是加在自身的不必要負擔。


有些人其實收入較高,可以負擔起一些比較好的東西,但他又很擔心自己是不是過著太”奢華”的生活,一直不敢去買。其實沒必要這樣想。只要你能物盡其用,讓它發揮功能。這個錢花得值得,也仍符合節儉的定義。

另外,有些人力行節約度日,每個地方都要省錢。可以少花錢,就是最高目的。這種要求會給生活帶來無形的壓力,節儉變成像一個由電網圍成的牢籠,告訴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人生就是要一直遠離自己喜歡但是價格比較貴的東西。

這種苦行的生活,假如有一天碰觸到一個關鍵時刻,累積的壓力全部釋放開來。譬如他看到一個非常高價的東西,想說”過去幾十年我都一直虧待自己,難道我就不能買嗎?這次我就是要花大錢。”

這就像一個一直節食減肥的人,有一天受不了持續的飢餓感,走進吃到飽餐廳。全面潰敗。

買符合自己金錢能力的物品,買自己喜歡的物品,買了之後,享受它,使用它,就是節儉。這也是一種令人自在的節儉。

另外,這個節儉定義也可以讓我們從一些用來批評他人的說法中釋放出來。

譬如看到一個人戴著名錶,開著跑車,就直接判定他生活鋪張,是個不節儉的人。其實未必。假如這是他能力負擔得起的,他也享受這個東西,滿足於這些物件。這仍是符合節儉的定義。把節儉兩個字,從單純的”省錢”中釋放出來,改為享受與滿足,你會放下加在自身與他人身上的無謂束縛。你也會發現,你跟金錢的關係變得更輕鬆、自在。


這種滿足與享用目前擁有的東西的節儉態度,也自然會讓人避免一直去找尋下一個可以買的物件。不要在購買中追尋滿足,要從持有與享用中得到滿足。無法滿足於當下擁有的東西,一直想從持續購買中得到滿足,那就是浪費。


有時候花較多的錢買到品質較好、更耐用的東西,也比花小錢,但很快就壞的東西,要更省錢。所以你是否有成功的實行節約生活,重點不在於你省下了幾塊錢,而在於你是否有從物質世界中得到滿足。假如你能從自己所擁有的物質中得到滿足,自然就會省下不必要的花費。


《這就是窮人》

窮人不會因為賺了一筆錢,就會成為富人。一個窮人就算賺了,我算 500萬吧,這樣的數字對窮人來說是不少的,可是呢?這可以令他們活得稍為好一點或者長一點,但這是暫時的,這不足以令他們變富。更不是暴富。

因為窮人的窮,不在於單純沒錢,也不在於他們有「窮人思維」,而是他們在人類文明的經濟網絡中,處於不利的位置,這個不利的位置有很多形式,多數是生存資源被掌握。例如在沙漠中被掌握了水,在食物不足的地方被掌握了糧食,在香港被掌握了居所,他們大部份時間營營役役就是為了保存必要的生存資源,他們的行為就是維持生存資源不要被剝奪。


很多錢或者可以令他們改變,例如從無產階級變成了有第一座自住的房子,或者自住的房子變兩座房子,但是那個錢真的是很多,而且當他們都有錢了,這些東西都價格都會上漲。如果窮人人突然有1000萬,那麼房子就會變 1億,因為窮人就是處於供求關係裡「求」大過「供」的部份裡,那個供應是不會不能突然增加的,錢只是令他們與其他窮人爭奪資源時有優勢,但人人都有錢時,那優勢不存在。因為他們都是在爭奪相同的東西,只會把價錢爭高,但能滿足的人還是有限。

窮人要暴富,那就是他們能脫離這個奴役,要怎樣才能夠做到呢?那就是經濟秩序有大規模的改變,例如,你租住的房子,業主突然沒有了產權,變成了你的,(共產?對)或者耕者有其田,那麼就是暴富了,因為他徹底的修改了你在經濟上的位置。

財富自由的概念,不是很有錢,而是不會因為錢的問題被限制行為行動或思想。

《優越與優秀》

憤怒是獲得價值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憤怒時,你是嫌棄別人的。嫌棄別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藉由說對方的「差」,來顯示自己的好。我越是覺得你做得不對,就越覺得自己正確。我越是看不起你的缺點,就越覺得自己渾身都是優點。我嫌棄你時,就能體驗到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可以去感受一下:當你指責一個人「你很自私」,你會感覺到很委屈。在委屈的同時,你是怎麼評價自己的呢?你會覺得:對方為什麼不能像我一樣呢?我就是一個很無私的人。

當你因為孩子太拖磨而憤怒,你會感到很挫敗。但你內心深處有沒有一絲「怎麼就不像我這麼俐落」的快感呢?假如你覺得自己比他更拖拉,你的確也就不好意思說他太拖拉了。

當你指責一個人「你怎麼打尖,沒規矩!」,你內心同時也會湧起「我在乖乖排隊,我是有規矩的人」的優越感。

當你指責一個人「你一點都不上進」,你內心深處就體驗到巨大的「我很上進」的自豪感。

當你指責一個人「你一點都不顧別人的感受」,你就體驗到了「我是一個很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的人」的壯烈感。

憤怒、鄙視、不屑、抱怨、看不慣、挑剔,這些都是我們嫌棄別人來獲得價值感的重要途徑。

憤怒之中,其實也蘊含著愉悅感。憤怒看起來雖然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但你會發現他人在開始指責時,會變得聲音高亢、話語流暢、邏輯清晰、專注度高,這完全是非常亢奮的生理喚醒。你會發現人其實很少能注意力這麼集中地去做一件事,這說明在潛意識裡,表達憤怒是很享受的過程。

在憤怒時,直觀話語雖然是「你怎麼這麼差」,潛台詞卻是「不像我,我怎麼這麼好」。

優越與優秀不同。優秀是「我很棒」,優越則是「我比你棒」。一個人如果內在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就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以他人為對照,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在社會上、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差,而自己無法消化,所以我們要對一個做得更差的人憤怒。這時,嫌棄他是在告訴自己「其實我還好」。

把別人說得很爛,隱隱然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歷程,隨處可見!我們可以幫助自己的地方是,多覺察自己是不是也用這種方式,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也許,自我認同、自我肯定更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價值感。而且這種價值感的提升,不用透過憤怒的動員,也可以少一點付出破壞關係的代價。先看到自己內在的美麗,這世界就會多一些美好!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