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底層邏輯》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所以我們說: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如果只教給你各行各業的「方法論」,那只是「授人以魚」,一旦環境出現任何變化,「方法」就不再適用。但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通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層邏輯,只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底層邏輯」來源於不同中的相同,變化背後的不變。

 

「底層邏輯」並不局限於商業世界。希望你在看到千變萬化的世界後,依然能心態平靜、不焦慮,能夠通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終如魚得水。



很多人博弈,但博弈到最後「輸了」。「雞、雀、鷹」 的心態對應的是不同的境界。

「我一定要贏,你一定要輸,為此我願意費盡心機,不擇手段」,這是 “雞”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如果輸了,那對不住,別怪我。我消滅你,與你何幹」,這是 “雀”的心態


「我一定要贏,你也一定要贏。如果一方的勝利要建立在另一方的失敗之上,那就不做了」,這是 “鷹”的心態


而追求共贏的博弈,考慮的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世界進行價值交換。價值交換只有一個原則——共贏,即合作雙方都可以獲得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