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ABZ理論》

一世做一份工的時代已經結束。


打一世工,你不一定會快樂,年青人應該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管過程如何坎坷,停留在原地,絕對是最大的錯誤。

許多年青人抱怨現在的公司環境惡劣、待遇不佳、未來升遷無望、也不滿意社會風氣,無法提供年輕人良好的創業環境,但是他們也不敢冒險離開原來的公司,怨氣沖天,不安於為,圍繞著這樣的焦慮,想聊點具備普遍可操作性和參考價值的建議。

身為著名的創業者 + 投資人,LinkedI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有一個令很有趣的ABZ理論,他認為,你在任何時刻,手中都需要有三個計畫:

A計畫、B計畫和Z計畫。

A計畫,是一個當下你覺得值得你去持續投入,並獲得部分產出和安全感的計畫,好比一份你現在正在投入和從事著,且還算滿意的工作。B計畫,則是一個A計畫以外,你給自己培育的某些機會。簡單說,因為無所不在的變化,你雖然有了A計畫,但卻不絕能僅滿足於此只考慮A計畫一件事,否則很可能有一天你會被其他人所替代。因而在A計畫之外,你還需要廣泛給自己培育某些B計畫。

B計畫是那些當下看起來還不足以成為你職業,但你對其存有興趣或長遠看好,值得去長期投入和關注的事情。它們在經過你長期的沉澱和積累後,很可能會在某一天可以讓你以之為生了。

培育B計畫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去用業餘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去學習和嘗試實踐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動參與到一些朋友的創業項目中免費為其做義工等。一個興趣愛好,誰知道將來有一日會成為一個值得去全職投入其中的事業?

如果有一天你的B機會被培育成熟,甚至已經勝過了A時,你可以隨時把你的B轉換為A,然後再另外去培育新的B機會。

最後是Z計畫。Z計畫是一個用來應對最仆街狀況的備用計畫,即:假如有一天,你黑到A計畫和B計畫都失敗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生存底線的計畫。Z計畫的意義就是用來應對你的職業生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

假如A計畫和B計畫都失效,失業了,那麼靠著銀行紅簿仔捱上個半年八個月的就是Z計畫。在你的生涯裡,你也需要不斷去儲備和鞏固你的Z計畫,在危急時刻,它能幫助你順利重啟,重裝上陣。

無論是在打工還是在創業,HoffmanABZ對你都會極其有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創業人士參考和深思的東西。如果你真的能夠長久去實踐它,你的職業生涯一定會更遊刃有餘,至少你手中一定不會缺少機會和選擇的餘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