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是如何養成》

擔憂會變成一種能使你轉移注意力、忘記難受的焦慮感覺的心理行為,或者讓你誤以為自己對事情有所掌控,因為你正在解決問題(理論上)。即使你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只會因為擔憂而不受控制,但這種「以為自己好像有在做什麼」的感覺,會成為一種獎勵。畢竟「正在擔憂」就是「正在做某件事」嘛,即使你沒有將它視為一種行為,它就是正在發生。心理行為仍舊算是一種行為,仍然會造成實際結果。

然而,擔憂有兩個主要的缺點。

首先,如果擔憂之後沒有想出解決方案,它就會觸發焦慮,焦慮會觸發更多擔憂,然後繼續循環下去。

第二,如果擔憂是由焦慮單獨觸發的,那麼有可能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事物。

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似乎對憂慮有正面的態度。然而,大部分的憂慮不見得會發生,但又很可能慢慢形塑擔憂與恐懼的迴圈。越想越緊張,因為想不出什麼所以然。甚至會開始擔憂一些理性上知道無謂的事,像是最近有位朋友的擔憂是「會突然來不及上廁所」,擔憂的頻率高到連出門都很緊張,這就很干擾工作與生活。

把人生的時間,跟自己同在,別人的課題還給他,相信他有他自己的大能力。不是自己領域的事情,就請放下,不用多替他擔心。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營造自己的人生,自然能創造自己的幸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