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1788年2月22日,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生於但澤(今波蘭的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也希望叔本華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 


1811年,23歲的叔本華入讀柏林大學的哲學專業,雖因戰爭原因未能獲得博士學位,卻在1813年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學院的講師資格,後因各種原因離開耶拿大學,在魏瑪、德累斯頓、法蘭克福等地居住。叔本華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只是一個自由撰稿人。在1818年完成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獨樹一幟,他在哲學家當中有許多地方與衆不同,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卻是悲觀主義者。


他認為:


「這個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實的東西,而幸福不過是痛苦暫時的缺乏,不過是慾望與無聊較爲迅速的交替。」


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裡,叔本華提出了一個對於西方人來說很有意思的看法。就是我們的世界既不是真實的,也不是虛假的。叔本華的第一個論斷是:世界是我的表像。意思是世界其實由主體和客體相互依存而存在,「兩者存則共存,亡則共亡,雙方互為界限,客體的起處便是主體的止處。」 其第二個非常著名的論斷是:「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種盲目衝動的力量,一種不斷產生欲求的力量。一個欲求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質就是痛苦。」


後來的哲學史家,常常認為叔本華是第一個將東方思想(尤其是佛家思想)融入歐洲現代思想的哲學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