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父母是權威,父母有權打罵孩子,孩子不能反抗,這就是權威認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是家事,這也是一種文化認同。這與幾千年的專制文化有關。


在專制文化中,皇帝就是最大的「父親」。在一個家庭裡,雖然年長的男人是父親,但是這個年長的男人永遠都生活在皇帝這個更大的父親的陰影下。可以說,這個年長的男人可能沒長大,他自己還是「孩子」,就承擔了父親的功能。


當父母的性格不成熟,其實很難給出多高品質的愛,還會動用另外一種「合理化」的防衛機轉,會宣稱一切打罵都是為了孩子好。儘管父母自己不喜歡被打被罵,父母用生氣、暴力來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沒有好好重視父母自己的身教。有些父母無法和長大的兒女健康的分離,源自於內心深處那個內在小孩仍在依賴著。


人的一生是情感的一生,我們的情感是多面的,有些情感甚至是矛盾的。比如我們對孩子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他們的確可愛,跟我們有血緣關係,恨是因為孩子的長大意味著對我們的拋棄,孩子不再認為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孩子會談戀愛,會認為另一個人更加重要;孩子會遠走高飛;等等。這些都會讓一些父母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父母的敵人。當然,健康的人,應該能夠承受這些跟孩子的分離所導致的焦慮。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比如男女之愛,這樣的愛都是為了能夠長相廝守。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為了分離。簡單地說,父母對孩子的愛的品質越高,孩子的人格越健康,孩子就越能遠走高飛。很多人認為,這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父母被拋棄。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遠走高飛理解為一種拋棄,而是有利於孩子更好地發展,就表示父母已經處在非常高級別的人格發展層次,是很健康的。這不是情感隔離,這是對孩子成長的接納,是更有能力承受被孩子拋棄的焦慮,是更加強大的一種狀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