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 字,《說文解字》曰:“慮,謀思也。從思。“得”,是得其所止。
“慮而後能得” 這個理念,也就是“得道” 的同義語。後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後,佛家的禪宗以 “明心見性” 而得道,道家以 “修心煉性” 而得道,儒家以 “存心養性” 而得道。由此可見“慮而後能得” 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慮” 含有靜心中所生發的慧性之智,是德性產生的真正聰明智慧。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後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進而達到得道、成道、了道,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心地無私天地寬。人若能公而無私,厚德持身,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堅持學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頭,日日精進;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不犯或少犯錯誤;以宏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舍己奉獻,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則是真得(德)矣。
舍與得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互相矛盾,又相生相克,相互變化。一般常人常識的認知取向,都是喜歡得而怕失去,人心都是得到的越多越高興,之所謂“多多益善”。這種貪得心實際上是一種人心的私欲在作祟,是私心的無限擴大與膨脹。這種私欲心越多,心德損傷越大;如果是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貪得、竊得、騙得,那必然是得而必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下之事理,無不是 “有德者自得,無德者自失”。得與失皆是德性的有無多寡而決定的,而決不是偶然現象。
無德、缺德之人,即使僥幸而偶得、以不正當手段而暴得,都必將像泡沫一樣,瞬間而逝,豈能逃脫自然平衡率的不變法則。
正如老子《德道經·天道》章所說:“天之道,損有余而益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人心都想好事一得永得,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癡想。天道至公,天道好還。綜觀現今社會,人們的貪得思想,在名利的驅動下,都是趨炎附勢,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君不見有權有錢人家門前車水馬龍,送禮者絡繹不絕;而那些急需救助的困難者,有幾人關愛過?這是當今人們貪得心的變態,反映了離道失德的不良社會現象。
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從發生、發展到終結,完成它本身的循環過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順境還是逆境,其理皆然。人們唯一所能做、所應做到的,就是以一顆善德之心,順應自然,善待物性,靜觀其變,以德化物,以德應物,促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以個人的好惡之心貪得、抱怨、憎惡它,這才是真正的 “慮而後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