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接受人生是有限的》

一個平均活到八十歲的人,一輩子就只有四千個禮拜可以活。人生是有限的,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


當我們愈想要管理時間,愈想要感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當中,愈想要擺脫人生在世不免碰上的不如意時刻,我們反而會感到更大、更多的壓力、空虛和沮喪。相反地,當我們愈能夠面對人生有侷限、人生在世的時間有限制,當我們想辦法去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反而會充滿更有生產力、意義與喜悅的感受。


這個觀點有點一棒敲醒了我,我原本也在思考要去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讀完每一本我感興趣的書、認識每一個我想認識的人,但是當我的時間明明是有限的,我便不可能完成那麼多「自己以為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作者提醒道:「一旦你真正瞭解,錯過世上絕大多數的體驗是必然的結果,那麼有太多事物尚未體驗過,將不再是個問題。」雖然我一時之間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但我心底知道自己必然會錯過大多數的體驗。而這種錯過並不可恥,也不遺憾。


或許最重要的,是對我們「選擇」的那些真正去做的事情,投以真誠的熱情,盡情地感受。如此才不會愧於我們「放棄」的那些選擇,那些我們這輩子不可能全部體驗到的選擇。

《人生4千個禮拜》


《人生4千個禮拜》的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是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他常在報章雜誌上面寫專欄教別人怎麼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他也很喜歡鑽研「生產力」的技巧,透過親身嘗試之後,再寫成專欄文章分享給其他的讀者。但是,他卻開始感到愈來愈心虛,因為不管他再怎麼樣管理自己的時間,他發現總是有更多的事情會冒出來。做事情做得愈快,就愈快冒出下一件事情。


現代人大多數都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我們整天就是一直忙、一直忙,忙著處理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趕著清理塞爆的 Email 收件匣,盡一切的努力來平衡工作和生活。隨著社群媒體和數位影音的發達,我們還得一直跟「分心」這個大魔頭對抗;一大堆的建議都教我們如何更有生產力、更有效率,要我們善用一天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但是這些技巧往往害我們愈來愈焦慮,一直想要加快再速度,最後反而離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愈來愈遙遠。


人生即使活到八十歲,也不過四千多個禮拜而已。既然時間已經這麼不夠用,那我們該如何體驗這短短的人生四千個禮拜。


這就是他這本書要探討的。他強調「時間有限」的概念,而且融合第一人稱報導、哲學歷史漫談、智慧文獻及心理學,提出我們對時間的許多想像,並非不可改變的事實,一切都是我們的選擇。當我們放鬆一點,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人生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反而可以活得比較開心一點。

《如何準確執行?》

第三個步驟裡,當我們朝著真正重要的事情前進時,就可以遵循「完成勝過完美」這個準則。


作者舉自己為例,他喜歡採取矽谷企業常用的「最小可行產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來推動進度,這個概念指的是「提供顧客既有用、又有價值的最簡單產品。」他運用在自己的「寫書」過程上面。他會先在 Twitter 上面分享一個簡短的想法,如果這個想法引發了共鳴,他就會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面寫一篇部落格文章,最後再把這些文章整理成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透過這種方式,他專注在執行「最小」的事情上面,又能一步步推動自己的進展。


在書中,作者引用了一位橄欖球教練的座右銘,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這位教練名叫賴瑞.蓋爾維克斯(Larry Gelwix),過去 36 年來他領軍的高中球隊,戰績是 418 勝 10 敗。當別人採訪他勝利的秘訣時,他說:「我們只是一直贏。」他指的不只是勝場的紀錄,而是「贏」(Win)的三個英文字的縮寫:「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


(What’s Important Now?)他總是教導球員,只要去做好「此時此刻」的動作和跑位就可以了,別去擔憂過去和未來的表現。


總結專準主義的三個步驟,透過第一步「精挑」,選擇真正重要的事情;第二步「簡化」,捨去和拒絕一切不重要的事情;第三步「準確執行」,全心全意投入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完成更多」,而是「有紀律地追求更少」。

《如何簡化?》

在第二個步驟裡,有兩個方法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方法是「簡化目標」。


作者提到在矽谷,有很多的公司都設計了一套「浮誇」的使命宣言,像是「透過優質的客服、創新、品質,來達成利潤成長」,或是「成為每一個市場的領導者,並使我們的顧客和股東受益」。這類型的使命宣言,好像放到任何一家公司都適用。而且,還有很多公司喜歡加入一堆「流行語」(Buzzword),像是最近的元宇宙、區塊鍊、NFT、加密貨幣,如果你聽到某一家公司把這些字全部都放在使命宣言裡,你一定要特別當心。華麗和複雜,是專準主義的敵人。


簡化目標的最佳範例,莫過於瑪莎.福克斯(Martha Fox)的故事。她被指派為英國首任的「數位推手」,她在撰寫自己的職務目標的時候,捨棄了一堆華麗的數位詞藻,她和團隊只寫下了一句話:「在 2012 年底以前,讓英國每一個人都可以連上網路。」這個描述,可以清楚地回答「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成功了?」這個問題,是成是敗,一目瞭然。


專準主義者會記得堅守簡單的本質,完成最重要的事。


第二個方法是「懂得拒絕」。


美國十九世紀幽默作家喬許.比斯林(Josh Billings)曾經說過:「這一生,有半數的煩惱源自於答應得太快,而非拒絕得不夠快。」作者對此進一步補充,普通人常常會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太多的事情,接受了太多請求,最後卻賠上了拖延、超載和懊悔的心情。


回到專準主義的核心思想:「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如果有任何的事情或請求,你覺得「還好而已」,那就不要答應;反之,如果你覺得「太棒了,這件事非我不可」,那你就點頭。做出回應之前,記得回顧自己的真正目標,任何偏離目標的事情,都是明確的「不」。我在寫完了〈「如何拒絕」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題〉這篇文章之後,再讀到這個段落,更是心有所感。


專準主義強調在生活中要善用「減法」,而不是永無止盡的「加法」。

《如何精挑?》

專準主義的第一個步驟,是學會辨識「大多數的瑣事」和「少數重要的事」。


我們應該注意,正確辨識出兩者的方法,並不是「盯著眼前的事情」一直看,而是要創造出一個空間和時間,讓自己退一步從大局的角度去觀察。聚焦靠得不是一直注視著某個東西,而是不斷地調整和適應視野。如此一來,才能真正聚焦在這些事情上面,做出正確的判斷。


因此,為了擁有「焦點」,我們必須逃離日常以便聚焦。


作者說:「當我們說到焦點的時候,指的不是挑一個問題或可能性,然後著魔似的思考它。這邊指的是聚焦,是為了探索 100 個問題和可能性而創造出空間。」只有當我們在每天的生活,都「刻意」安排出一個時間,用來思考和規劃,才有可能判斷出哪些是「瑣碎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


只是稍嫌可惜的地方,在於判斷瑣事和要事之間作者並沒有提供很具體的「挑選原則」。


我認為,一旦我們替自己預留了時間和空間,就可以用「艾森豪矩陣」這套方法,從急迫性和重要性的兩種角度,來對每一件事情做出輕重緩急的分類。我自己習慣在每天早晨起床,就使用子彈筆記安排當天的重點任務,利用艾森豪矩陣,把「重要/急迫」和「重要/不急迫」的事情安排上去,捨棄掉其他不重要的。你可以在每天都預留一個固定的時間,用來安排優先次序。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的最高優先事項,就是保護我們排定優先次序的能力。」記得讓自己退一步,重新檢視,重新聚焦。


「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

《有紀律地追求更少》


作者對於「專準主義」的基本定義是:「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說好,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貢獻。」相較於我們平常的思考,會覺得每件事情都很重要,都不能錯過,但專準主義的最底層思考卻是:「絕大部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也就是說,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實少之又少。


書中也破解了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我們可能會覺得,「成功」就是可以完成「很多」成就的人。但是作者認為正好相反,他提到:「當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它會引領我們邁向成功。但我們的成功也會讓自己得到新的選項和機會。這聽起來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記住,這些選項會經常干擾、誘惑、吸引我們。原本清晰的思緒會變成一團混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忙到分身乏術。」


「成功」很可能會偽裝成「失敗的催化劑」,讓我們以為能者多勞,而開始多頭馬車,什麼事都想攬在身上做。而專準主義就是這個現象的「解方」,透過「精挑」、「簡化」、「準確執行」三個步驟,幫我們重新專注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什麼是好貨幣8 》

加密貨幣的交易可以脫離銀行匯兌,金融監控,以及各種稅項,這是一個硬性的需求。也就是不想政府管的一切匿名交易。這當然包括而不僅限於各種非法的色情,非法的藥物,走私,或者單純的逃稅,走資,或者你的地方非法但別人地方合法的東西。加密貨幣可以這樣交易的話,自然從這些交易產生的利潤,會將價值不斷注入加密貨幣裡面。


經濟是供求定律,越是非法違禁的商品就越貴,所以比特幣會流進的錢當然會多。


你觀察上面的貨幣條件,「富裕的人會用」這點,也是完全合理的,說白的甚麼人會花錢在這些東西上,就是錢很多,而他們從自己市場中得到的東西不能得到滿足的人,加密貨幣讓他們買到一大堆市面上沒有的東西,加密貨幣也讓他們可以付錢給別人的時候躲過一直想要收稅的政府以及監視著的銀行。如果沒有加密貨幣,一百萬美元一千萬美元的交易可不容易,但加密貨幣裡面,這只是一百餘個比特幣左右的事情。而且,當地不需要有可運作的銀行系統。


當然非法不等於是「壞」,有些好事也是不能見光的,而且政府也不見得一定是反對這種事,畢竟有時政府也需要越過國境去付錢給人,或者拿別人的錢。舉個例子,中國人在國內利用水力發電去掘礦,賺了比特幣,最後流到美國,那美國會特別不喜歡嗎?應該不會,但中國肯定就不喜歡,因為他虛耗了自身的能源與水利資源去賺錢給別人。


因此只要人類有越過銀行系統交易的需求,加密貨幣的價值還是有一種背書的,但可以想像,他的價值,跟灰色與地下經濟的關係是很密切。

《什麼是好貨幣7 》

從貝幣去到數據的進化,我們能看到的是,貨幣是越來越輕,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重量的數據;貨幣是越來越永久保存,自然也是走向物理存在最低的數據;而是越來越沒有實際用途,所以從還能夠做飾物的貝殼,能夠做工具的金屬,變成了真的完全沒有交易以外用途的數據。


去到今天,就出現了兩種分支,第一個是電子貨幣,即支付寶,電子人民幣,甚至 USDT 之類,這些電子貨幣雖然是數據,但背後還是政府背書的貨幣。也就是信用是來自法律的法幣,因此他還是有政府可不可信的問題。


至於當初問的「加密貨幣」,他也是數據,但他的背書方式並不是「政府」,而是他的演算法,靠演算法去令他具有「無法造假」「限量供應」兩個特質,而不依賴任何單一機構與政府。至少比特幣一開始是這樣說的。所以才會跟你講去中心化,超越銀行甚麼鬼的,都是源自這個概念。


但沒有政府與銀行背書,「加密貨幣」的價值何來?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貝殼是因為富裕的人會願意交易,貝殼才有了價值。其實任何貨幣,去到最終都是因為富裕的人願意交易而得到價值的。政府與銀行也是這種富裕之人。


而加密貨幣的價值,就是源自那些願意持續購買加密貨幣的大資本們,可能是科網巨頭,可能是某些投資基金,可能是某些家族資本,這些人因為願意成為接盤俠。價值就源自這些願意接盤,以及持續接盤本身。


為甚麼他們要維護這價值呢?那當然是有利可圖。

《什麼是好貨幣6 》

用張有法律的紙當貨幣,這件事的缺點就是濫發,但優點就是用錢可以放銀包裡真的很方便,而不像勇者鬥惡龍一樣要背著幾萬個金幣去買傳說之劍。那只取後者的優點就行了吧?所以紙幣沒有消失,如果法律能有效確定紙幣能夠兌到貴金屬的份量,也就是法律可信的話,人類就能維持對紙幣的信心,那就是我們之後看到的金本位銀本位,去到十九世紀這就成為了主流。也就是說,十九世紀時的貨幣,大多是今天的「紙黃金」,你一張紙就代表了多少重量的金,銀行擺在那邊你隨時可以換。


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黃金聚集在美國,導致了已無法實行金本位,去到布列森林體系這件事就不重複了。二戰之後,隨著電腦的發達,很注重通訊的銀行很早就使用了電腦,大部份是二戰之後出生的我們,一出生我們的錢已經大部份是銀行戶口裡的數字,而且自少已經有自動櫃員機。


實際上,就是電腦裡的數據資料,以及數字而已,也就是說我們的錢早就變成了各種有法律背書的數據,紙鈔,金屬實幣,電腦數據,只是法律定義的錢下不同的形式存在,而且可以互相轉換形態。


那其實已跟加密貨幣越來越相近,那就是「錢只是個電子紀錄」而已,只是自動櫃員機的存在,使我們可以將這些電子紀錄變回鈔票,我們心裡就踏實。但其實他早就已經是一個一堆數據,但隨著我們網上支付,無現金支付,線上服務越來越發達,我們越來越不用碰到那張紙與硬幣。

《什麼是好貨幣5 》

紙幣當然導致了偽鈔問題,去到今天偽鈔還是問題,當然已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去防止造假,但這個是道高一呎魔高一丈的問題,你防止造假的技術變好了造假的技術也會變好。沒完沒了。始終比起貝殼還是黃金,鈔票就是人類能生產的東西。


而且紙幣另外的問題很快就出來了,因為他是依靠法律存在的,而法律又依靠政府存在的,那代表政治權力一旦不自重,任意立法修法,那就會隨意發幣,一旦濫發就會導致貨幣價值崩潰。結果明朝就滅亡了,清朝穩定金融的方式就是回復金屬通貨,回復人們對貨幣與交易的信心,雖然是倒退了但只能說政治不配合,金融是沒有辦法獨自發展的,信用貨幣的最大罩門就是政府沒有信用。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金融中心,依賴的就是他過去政治上的優勢。政府可以禁止別人造假,但政府自己造假誰來制止呢?


這點加密貨幣,至少比特幣,是靠演算法硬性限制了發行的數量與速度,所以他自然的也是有顧慮這個問題的,但另外一些加密貨幣就不一定。

《什麼是好貨幣4 》

為何會有劣幣的問題?貝幣的問題是供應過量產生通漲,而金屬幣則相反,他的供應往往低於經濟發展,再加上金屬有實用性,可能會被融回變成工具武器而減少流通,所以反而傾向通縮,因此變成錢越不用越有價值,大家守財不用,反而妨礙了交易。金屬貨幣的問題,在於他先天就會導致囤積。


隨著文明發展,世界走向安定,出現了能夠實施廣域法律的大帝國。大帝國想要將某些關鍵產業獨佔持續盈利去供養政府,例如鹽,鐵,因此變成了要經營這些事業與買賣相關商品,都需要法律文件批准。否則即為非法會被軍隊消滅。這種法律文件例如取得食鹽的「鹽引」,就可以直表拿來交易,因為他的專買權,也等於盈利權利,而產生了價值。


像鹽引這種「法律權力導致商品權力」,使人們發現了,能夠換購商品例如黃金,鹽的法律文件,雖然只是一張紙,卻是一張有價值的紙,可以拿去交易。而一張紙可以帶巨大價值之餘,又方便帶與收藏輕便,大家開始理解到我們能夠「用有法律的紙去當貨幣」,這成就了紙幣與鈔票的誕生。而且這種紙你造假,會導致政府征討,所以也算妨礙了劣幣問題。


畢竟有了強勢法律與政府之類,貨幣的條件,包括「限制供應」,「欠缺工具與消耗價值」,「易保存」,「不能造假」都可以由法律包辦。那就是紙幣系統,這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代的貨幣。

《什麼是好貨幣3 》

價值統一,易保存,不能吃,雖然成為貨幣需要三個條件,但他們不是好貨幣,因為好貨幣需要第四個條件,「供應受限」。雖然有以上三個條件的會成為貨幣,但只要供應爆量,他們就會慢慢不適合再當成貨幣,因為這些東西一旦因為供應大增而跌價,都會使貨幣變得笨重。


這樣加密貨幣,至少比特幣是合乎這一點的,他一開始就限制了比特幣的供應。因此他也合乎好貨幣的條件。


比起貝殼與鹽,金屬能夠鑄成同一重量的貨幣。他的價值就相對比較可算,可統一,而且還能夠鑄成不同的大小,例如一錢,一兩,一斤,自然也更方便交易與收稅,自然就可以淘汰貝幣這類較原始不方便的貨幣。而且金屬的價值比較高,所以他鑄出的貨幣就比較輕,一個很輕的金幣可以有相等於巨量貝殼或鹽的價值。


所以金屬貨幣成為了人類貨幣的主流,雄據了整個中世紀,去到今天我們還是用金屬貨幣。各種不同等級的金屬,從金銀銅鉛會製成不同價值的貨幣,而人類的貿易長期都是靠這些去做交換的。


但金屬貨幣又帶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造假。因為金屬貨幣是工業品,鑄幣這件事就有很多造假的空間,例如混入較劣的金屬,或者偷工減料,弄出金屬成份較少的貨幣,董卓在三國演義中的「鑄小錢」就是這回事。不論是董卓的鑄小錢,還是劉備的直百五銖,都是發行劣幣,三國演義整本書講的就是一群人怎樣用較低成本去發行貨幣去牟利的故事。

《什麼是好貨幣2 》

貝殼的特質,就是成為貨幣的基本條件,那就是「容易保存,不會腐敗」,「就算使用,也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對於貧窮者沒有實用性」。你看加密貨幣,是完全合乎這三項條件的。其中「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這一點,是因為今天最有錢的人都是一些科網巨頭,這些人願意作為買家,提供美元去背書比特幣,所以也是富裕者給予他價值。


較貧乏的狩獵者取得的貝殼,不能吃,但能保存,也不重。都會拿去給食物豐裕者去換取食物或工具,而擁有較多資源的人,願意拿貝殼換他們多餘的食物,拿去做飾物,所以給了貝殼價值。可見貨幣的價值是由富裕者給予的,而且必然是一些對窮人沒用的東西,但當富裕者願意收購貝殼時,貝殼就變得對窮人有用了,用途就是用來跟富裕者交易。這也是因為貝殼來自水邊,而他們需要的是陸地的物產;而陸地的居民們,他們又不那麼常生產到貝殼,互相需求都較多,而使交易成立。


那貝殼這種初期貨幣的缺點是甚麼呢?那就是它的產量其實是難以控制的,畢竟人越吃貝類,貝殼就會越多,所以就會引發無法控制的通澎,需要越來越多貝殼才能買到東西。


這樣貝殼的最大缺點就出來,貝殼雖然相比起其他東西更適合交易,但五個十個貝殼很輕,幾百個幾千個貝殼卻很重,而且每個貝殼大小形狀都不太一樣,因此他的價值還是不統一的。去到大額交易時,貝幣的缺點就非常多,而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了更多的交易品,其中擁有類似貝殼特質的慢慢被視為貨幣。例如鹽,香料,胡椒,都某程度上可以當成通貨。

《什麼是好貨幣1 》

加密貨幣是否有價值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在問甚麼賦與貨幣價值。今天我們的「財」「買」「賣」這些字,全部都有貝殼在裡面,是因為創造文字的先民們在上古時期就是用貝殼當貨幣交易的。那些我們去食放題時會丟掉的垃圾貝殼,曾經就是古人們的錢。


為甚麼貝殼會成為貨幣呢?其實人類一開始是沒有貨幣的。交易的東西,全都是實用的東西,例如食物,工具,水果,種子,木材,武器,兒童之類,方法就是跟網遊一樣以物易物,例如我拿個西瓜換你的兒子。以物易物的缺點很明顯,就是交易會很麻煩,雙方的價值常常配不上,而且最麻煩的是商品本身很重很難帶,而且難以保存,或者會被消耗掉。


所以人類以物易物時,會塔一些價值低但是容易帶的東西,去促進交易。比方說,我用西瓜換你的兒子,你不願意,但我西瓜加一個橙再加五個貝殼,可能你就願意了。那種用來填充價值差距,促進交易的東西,就會自然的成為「通貨」。有玩網絡遊戲的朋友們,應該都有經歷過這過程,那就是一開始遊戲是以物易物的,但去到某一點,就會開始有一種東西被當成通貨,事實上我們在每個網絡遊戲都是在重複原始時代的經濟史。


那為何會是貝殼呢?


貝殼不能吃,對人類有用途的是貝殼裡的貝肉,因此貝殼就是我們吃海產的副產品,可是雖然他沒有很實際的用途,不像木與石一樣能做出堅硬好用的工具,它的唯一優點就是足夠的漂亮,讓人願意搜集起來,雖然不能吃但可以製成飾物,而且容易帶領保存,對於吃飽的人來說這東西是有價值的,但單一貝殼的價值又夠低,所以容易填補交易的價值差距;而且製成飾物是飽暖之後才思的淫欲,是富裕的時候才會有用的奢侈,所以他就是富有的象徵。


貝殼的特質,就是成為貨幣的基本條件,那就是「容易保存,不會腐敗」,「就算使用,也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對於貧窮者沒有實用性」。你看加密貨幣,是完全合乎這三項條件的。其中「只有富裕者才會使用」這一點,是因為今天最有錢的人都是一些科網巨頭,這些人願意作為買家,提供美元去背書比特幣,所以也是富裕者給予他價值。

《剛剛好,就是最好》

 

生活的美好不在於追求極致,而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學會順應自然,珍惜當下,每個平凡的剎那都能綻放出不平凡的光采。


枡野俊明提醒我們:「當代人總是追求更多、更好、更快,卻在這些『更』字中迷失了自己。」


真正的幸福不在遠方,而在眼前;最深的智慧不在山巔,而在生活的尋凡之間。


當我們以平常心看待不平常的日子,以感恩心體會平凡的時光,生活中的每個片段都成為禪修的契機,每個剛剛好的時刻都是回歸本心的邀請。


生活,不是一味地追求,而是懂得放下;人生不是刻意地尋找,而是自然地領會。


在繁忙中保持一份安然,在紛擾中守住一份清明,讓每一天都成為安頓身心的良方,讓每個時刻都是禪心的顯現。



《慮而後能得》

“慮” 字,《說文解字》曰:“慮,謀思也。從思。“得”,是得其所止。


“慮而後能得” 這個理念,也就是“得道” 的同義語。後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後,佛家的禪宗以 “明心見性” 而得道,道家以 “修心煉性” 而得道,儒家以 “存心養性” 而得道。由此可見“慮而後能得” 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慮” 含有靜心中所生發的慧性之智,是德性產生的真正聰明智慧。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後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進而達到得道、成道、了道,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心地無私天地寬。人若能公而無私,厚德持身,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堅持學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頭,日日精進;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不犯或少犯錯誤;以宏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舍己奉獻,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則是真得(德)矣。


舍與得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互相矛盾,又相生相克,相互變化。一般常人常識的認知取向,都是喜歡得而怕失去,人心都是得到的越多越高興,之所謂“多多益善”。這種貪得心實際上是一種人心的私欲在作祟,是私心的無限擴大與膨脹。這種私欲心越多,心德損傷越大;如果是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貪得、竊得、騙得,那必然是得而必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下之事理,無不是 “有德者自得,無德者自失”。得與失皆是德性的有無多寡而決定的,而決不是偶然現象。


無德、缺德之人,即使僥幸而偶得、以不正當手段而暴得,都必將像泡沫一樣,瞬間而逝,豈能逃脫自然平衡率的不變法則。


正如老子《德道經·天道》章所說:“天之道,損有余而益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人心都想好事一得永得,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癡想。天道至公,天道好還。綜觀現今社會,人們的貪得思想,在名利的驅動下,都是趨炎附勢,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君不見有權有錢人家門前車水馬龍,送禮者絡繹不絕;而那些急需救助的困難者,有幾人關愛過?這是當今人們貪得心的變態,反映了離道失德的不良社會現象。


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從發生、發展到終結,完成它本身的循環過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順境還是逆境,其理皆然。人們唯一所能做、所應做到的,就是以一顆善德之心,順應自然,善待物性,靜觀其變,以德化物,以德應物,促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以個人的好惡之心貪得、抱怨、憎惡它,這才是真正的慮而後能得

《安而後能慮》

“安” 是一種靜心狀態。“慮” 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考慮、籌謀、規劃、設想。此處所講的慮,含有謹慎周詳之義。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遇事才能既不冒進,也不畏縮,不過又無不及,執兩用中,不偏一端。


慮是一種思維,它具有兩個層面,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 “慮”,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 “慮”。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但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古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訓,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欲狀態,心中一片空明之時,靈性思維才能閃現,先天慧性才能生發。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以一代萬、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發出這種大慧,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

《靜而後能安》

“安” 即安心、安靜、安寧之義。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對名利的甚囂塵上,物欲橫流的紛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為物塵所染,不被花花世界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鏡,不為物欲所累心,隨緣應世,隨遇而安,一切坦然面對,除德之外,別無它求。如此德心穩如昆侖,巍然不動,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內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


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用正確的人生觀定住自己的心,讓私欲妄念任意張揚,被魔識邪心牽著鼻子走,終日為金錢名利而奔波,活得很累很累。不僅心中的煩惱無一刻停歇,命運也隨之起伏,身體疾病叢生,災禍也在所難免。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靜心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觀,那麽人生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靜而後能安,心安身安,內外皆安然,何樂而不為呢?

《定而後能靜》

人的誌向一旦定在修德證道這個方向上,以修德為樂,以德心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為宗,心中自會清靜,知足為樂,隨遇而安,隨緣應世,一切順自然,心中大自在。


即使處在當今物欲橫流、濁浪滾滾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欲所動,不為金錢名利所惑。


人心中若認準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從的宏願大誌,心中有了主張,一心向德,別無它求。確立了這種大誌向之後,才能排除一切私欲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與日俱增,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靜,愈定愈靜,沒有凡心俗欲之苦惱。


是心地清靜,無私無欲,物我兩忘,心不隨外境所牽,意不隨物欲所動,無論是順境中的燈紅酒綠,不迷不惑,不貪不占,心如止水;還是逆境中的腥風惡雨,坎坷跌宕,即使面對滅頂的壓力,再惡劣的外環境,都能靜心以待,大誌不悔,坦然面對,德一之心氣貫長虹。這就是修養者的定而後能靜

《知止而後有定》

由 “止”到 “定”,是兩個層次。


“止” 是“定” 的前奏,“定” 是“止” 的成效。“止” ,是在明理之後,心中禮德光明,不越禮逾規,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吾日三省吾身,時時止欲生悔,事事嚴於律己,循規蹈矩,做到四項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 ,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範在道德允許的範圍之內,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欲,遏制思識中的惡心妄念,以德道的力量戰勝它,使之歸伏於善德,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


,是修為的心誌定向,人生世界觀的價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標定向確立與終極歸宿。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諦,決定人生的取向,將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錯誤世界觀,改造成為正確的人生觀、道生觀,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把握自己所當止的去處,向著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誌向便會有了奮鬥的終極目標,就能勇往直前,不會誤入岔道,不會在人生旅途中遲疑徘徊,

《明心見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禮記‧大學》

 

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各種紛擾及資訊洪流,使人感到心生困惑、焦慮不安。此時若能建立正確的處事態度,保持清明的理智與沈穩的情緒,遇到任何事皆能波瀾不興、處變不驚,如此便能在紛亂的世事中,保有一方寧靜的心靈空間,獲得平安。

 

因此,二千多年前的儒家經典《禮記》便提出了「定、靜、安、慮、得」的五個進程,作為學習知識與修養道德的方法與步驟:確「定」心志、沈「靜」心念、「安」寧身心、謀「慮」心思、修「得」道心。如果我們能逐一做到,達到修己至善的境界,自然做人處事,皆會有所成。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