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是一種靜心狀態。“慮” 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考慮、籌謀、規劃、設想。此處所講的慮,含有謹慎周詳之義。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遇事才能既不冒進,也不畏縮,不過又無不及,執兩用中,不偏一端。
慮是一種思維,它具有兩個層面,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 “慮”,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 “慮”。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但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古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訓,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欲狀態,心中一片空明之時,靈性思維才能閃現,先天慧性才能生發。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以一代萬、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發出這種大慧,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