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該做什麼,但我就是做不到。」
如果你原本的動機就不夠強,那麼就不要再專注在策略了,因為你知道的方法已經夠多,請專注在情緒— 解開情緒的鎖,你就跑得起來!
- 找人聊聊,換個視角: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動機,然後我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在一個星期裡面,找幾個朋友吃飯,更新他們的生活經歷,過程當中我發現了三件事。第一個是「分身感」,我沒有辦法過所有人的生活,但這些朋友跟我分享了他們的生活,我好像過了好多倍的人生,很感謝有他們,拓展了視野;第二個是「普同感」,我以為只有自己過得那麼茫然很痛苦,沒想到大家跟我差不多;第三個是「漣漪感」,有些朋友的一句話,或一個故事,就像是一顆石頭丟到我心裡的湖一般,即時結束聊天,也會有一些漣漪在心中盤旋。
- 投入一件事,感受連結:讓海水泡到腳踝,看著遠方的夕陽,感覺自己跟大地是連結在一起的,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有一種手機接上電源的感覺,大地的能量透過我的兩隻腳(充電線)傳遞到我的身體,遠方的夕陽漸漸落下,但我心裡面的某一種什麼卻漸漸升起。我不確定自己做事情的動機有沒有增加,但我的確感覺到有一種燃料正在堆疊當中。
- 什麼都不做,靜觀當下:當停下來感受內心的情緒時,好像心中可以看到有一個圖像是有一艘在湖面上的小船,很努力的滑,卻在原地打轉。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什麼,如果人生是湖面,你就會覺得往前滑才是前進,但如果生命是立體的,或許你看起來像在原地打轉,但實際上,你正在朝另外一個維度用某種螺旋的方式前進。原來我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一直有在前進。
上面這三個看起來像是「方法」的東西,實際上只是要你去感受生活,體驗情緒。並沒有特別要你針對你的目標去「做點什麼」,但有時候繞路反而是捷徑,因為當你舒緩的情緒,眼前的障礙被搬走,原本走不動的步伐,才有可能邁開來。
知識是道路,但情緒才是引擎。當你覺得卡住時,別急著頻繁換跑道,先給自己一點時間停下來,檢查你的引擎 — 解開情緒的鎖,知道現在是什麼正卡住你,就能縮短知道和做到的距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