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來說,「5小時原則」的核心關鍵是,「製造空白時間給自己。」
西洋棋王喬希.維茲勤(Josh Waitzkin),在《學習的王道》(The Art of Learning)書中提到,與其每天盡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產值,不如留點空白時間給自己,利用這些時間學習、創造並提高工作品質。還有,這些空白時間可以用來計畫學習目標、練習特定技能、思考並吸收新點子、解決問題、將想法付諸實驗。在《學習的王道》一書的引言,維茲勤提到他除了熱愛西洋棋外,也喜歡其他運動像是太極拳和籃球。十八歲的那年,他接觸到了老子的《道德經》,受到感動之餘,開始閱讀其他佛教和道教的哲學經典。透過哲學,維茲勤開始探索心靈的平靜。
維茲勤的「空白時間」與富蘭克林的作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針對一天天的累積、終身學習的看法,也都是「5小時原則」的體現。「5小時原則」反映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能夠刻意、持久地學習的人,往往最能成功。」
應用「5小時原則」有三大重點:閱讀、反思和實踐精神。 很多大企業的領導人,他們都大量閱讀,也將自身成就歸功於閱讀,並且表示閱讀能影響他們的決策模式。以前,閱讀幫助他們獲得成就;現在,他們繼續保持這個好習慣。
在富蘭克林的作息中,有「反省自己」的時間;在維茲勤的書中,他也提到了「思考的時間」。所以,「5小時原則」,每天應該留給自己一點時間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從中發現該改進的地方,才能不斷進步、提升自我。
實踐精神正是需要不害怕錯誤的勇氣。透過實踐,才有機會創造新的產品,即使失敗,也能從失敗中學習。不論專注的領域是什麼,花點時間嘗試才能有機會成功。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老生常談,民眾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除了知道其重要性外,我們更要注意到「如何維持每天最少的學習量,才能真正持久地學習」。
一陳不變的習慣可能使一個人停滯不前、無法進步,但藉由長久的學習,卻能完善技能、改變一個人。「5小時原則」讓我們有機會用不多的時間,來精進自我、挑戰困難。不斷的學習、投資自己,便能緊緊掌握住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