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期」應該是我們的𡚒鬥目標,為什麼還有煩惱?這太「何不食肉糜」吧。
朋友問我,「你認不認識一些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由來只有創業者苦苦尋找天使資金支持自己的夢想,我還是頭一遭碰到擁大筆錢的想助人創業。這也難怪,社會富裕令「收成期」的年齡提早了不少,許多「上岸」的人可能40歲不到,體力仍佳,現在就「享受」百事不做的退休生活未免太浪費。他們經驗好、人脈廣、專業技能尚未過時,加上生活有點餘裕,的確是擔當天使投資者,或為年輕創業團隊擔任顧問的好人選。
但我卻認為,這些「收成期」真正需要尋找的,並非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而是人生下半場的意義。大前研一的書《後五十歲的選擇》,它非常適合「收成期」閱讀與反思。
大前認為40歲正是為上半生盤點、為下半生做準備的轉折期。如果前半生努力爭取成為企業裏的明星,下半生不妨思考如何成全後輩,擔當「無名的、美麗地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此外,要主動地培養廣泛的興趣,生活才有寄托。大前說,「人生有春、夏、秋、冬、清晨、中午、夜晚、雨天、晴天」,怎會找不到想做的事?大前本人就以身作則,不但在事業上數次轉型(其中有成有敗),也為生活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活動和挑戰,過「想做的事就去做」的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