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社會金字塔的供求理論》

決定經濟的是供求,古代光識字就很了不起,可是現代人人人都識字;曾經大學生因為少而值錢,當所有人受教育時,教育就不那麼值錢。


不僅供應會過剩,需求也在減弱,這世界上供求去到最後還會有需求不足的問題,你小時候可能以為大學生就能當經理,當教師,但這個經濟體哪需要那麼多經理?教師?總不能學生比教師少,工人比工程師少,員工比經理少。最終決定有多少教師,多少工程師,多少經理的,並不是大學生的數量,而是底層的數量。


供求才是道理,現實是,不需要怎讀書的洗碗,建築工人,貨車駕駛,當市場需求多而會這些技能少(大學沒有洗碗科),醫生比建築工人多的時候,建築工人就能比醫生賺錢。你讀多少書,跟你能賺多少錢,兩者沒很緊密的關係,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取決於供求,結果供求才決定你的階級,各種可繼承的資產,則是一種長期穩定的供求,人類總需要土地,故有土斯有財,這也是階級複製的源頭。


終究社會就一定是金字塔狀,中層多過高層,底層多過中層,就算全部人都努力讀書,全部人都考到十項全能,數學文學科學都頂級,人人都很努力,結果不是人人變成中層,結果只會是底層有一堆十項全能的傢伙。整個金字塔的價值與品質提升了,但是各階級比例沒改變。


那代表了,要全民讀書,去讓全民階級向上升,這個想法打從一開始就不切實際,我們不論投資多少在教育,還是必然有那麼多底層,那不是因為他不努力或不讀書,單純就是因為這個社會有及需要那麼多底層才能夠運作。


可是我們妄想創造一個只有工程師,醫生,地主,律師,教師,官僚,將軍的社會,也真的做了,開了大量的大學讓大家都當教師,然後到處是工程師,國軍有超級多的將軍。


最終我們發覺原來我們的社會最需要的其實還是工廠工人,服務生,掃垃圾這些人,最後我們不是輸入外勞,就只好讓受了工程師教育的傢伙去掃垃圾。


教育能夠改變階級,只是因為在發展中的國家,醫生,教師這些人不足,而這個供求可以靠教育去解決而已,教育能夠致富是建立在教育本身就是罕有資源的前題下。


那麼我們何要強求階級流動,當成底層貧窮的答案呢?階級不太流動是幾年來的常態,過去如此未來不會改變,如果我們不斷跟窮人說,你們要改善處境,就要追求階級流動,你猜結果是甚麼呢?答案就是亂世,因為聰明的窮人最終總會想到,能令階級流動的方法,不是讀更多的書和更努力的工作,而是動搖社會的穩定,在大亂當中火中取栗。


然後你就會見到一堆底層年輕人都想社會亂,刻意搞破壞,因為太多人告訴過他們,你想改善處境就要階級流動。那他們就最大化階級流動的可能性:製造動亂。故此,如果想維護社會,讓大家同意社會要穩定發展的話...  很遺憾地,就是大家都接受階級不流動然後還活得很快樂的,階級本來就不流動,也不強求流動,就比較少人想要破壞社會的秩序:也就是說,窮人能夠過得他們滿意,然後不刺激他們追求上流的話,社會就會穩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