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不等於收入會多,這看來已成為這時代的共識。
讀大學所投入的成本太高,不論青春,時間與錢都花掉,變成了沉重的沉沒成本,而對待遇產生了過度的期望,對自己也產生過度的自信。也就是眼高手低。無法做基層的工作因為看不起那些工作,沒有辦法屈就因為自尊過剩,可是卻也沒有配得起那些自尊的能力與成就,任何覺得配得上自己的工作,都沒有能力去做。
天資比較差的人,因為廣開大學而成為大學生,本來應該是受益者,可是一個人不夠聰明的話,通常都特別有自尊心。他們不想把事情看成「我讀大學只是因為門檻降低了」而傾向相信「因為我是聰明人或知識份子」,當有這樣的誤解時你可以想像會有甚麼結果,而這其實一點也不罕見。
結果,讀大學不僅沒有幫助了他們,反而害了他們,他們的資質可能更適合早點投入社會腳踏實地,大學卻讓他們一個他們支撐不起的夢,扭曲了他們的思想。這種情況下,讀大學使他們變成對於社會更難適應,更沒有幫助的人,讀大學也使他們直接不能成為勞動力,這怎看都不是提升國民質素,而是降低國民貿素吧?
所以對於廣設學能提升國民質素一說,其實我是相當懷疑的。讀大學這件事是否有益,我也非常的保留,我認為人人都需要有一技之長,例如工程,醫術,水電,對社會有貢獻;但社會卻似乎逐漸發展成人人有一個學位,卻不見得有一技之長,學歷比起技術多,這真的是好的發展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