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大學過度增加的其中一個副作用》

在九十年代的香港,能夠給予學士的只有兩間大學,現在香港卻有十一間大學能給予學士。一個世代之間,大學的數量增加了五倍以上。在我讀大學的時代,入大學率是 16%,現在入大學率就是 37% 以上,臺灣入大學率更是 95% 以上。在八十年代讀大學可以翻身致富是可行的,只因為那時候大學生是稀缺的。所以讀大學,雖然不去到完全無助於經濟利益,但是跟以前年代相比,肯定是打不少折。


廣東有一句諺語,叫作「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先踢開以上兩句話的性別議題不談,行業比起教育程度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收入。在過去十至二十年,真的能賺錢的行業,都跟大學沒甚麼關係,香港初期最賺錢的是地產,然後去到自由行的時代,做藥妝店的業務跟的士司機都很賺錢,甚至去到近年,「看更都月收萬八」,做護衛員收入也很不錯,結果都是跟大學沒甚麼關係。


大學在經濟上已不再能保證經濟回報,甚至回報是偏低的。當然談到這裡,就一定會遇到那種主張,讀大學並不是單純為了賺錢,也是為了提升國民質素,或者令社會進步之類。總之普及大學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對於大學不再能賺錢之下,維護我們對於教育信賴的說法。讀大學一定是有益的,教育過度怎可能是有害的?


教育無害,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我們是否有顧慮到,讀大學其實是有成本的?這並不是說學費。我們就假設大學對窮人也常常有補助,學費這件事,請直接當成零。


只是除了學費之外,還有時間,就算學費是全免,去讀四年的大學,就等於延遲了出社會工作四年,港幣的話,當月入一萬港幣,一年的收入十二萬,四年就是四十八萬。基本上就算大學的學費全免,「讀」大學這個行為本身還是有投入的時間成本。


如果讀大學四年之後,收入還是和沒讀大學的人差不遠,甚至更低,那客觀來說,學位在經濟上就直接是個負回報,學位對經濟不見得有好處。而且在學位中所投入的光陰,是人類身體最黃金青春時期,在精力最好,對社會適應能力最好的青春期,花了在其實沒甚麼用的東西去。


諷刺地,大學不僅沒有令他們更有知識,反而剝奪了他們青春期接觸社會與市場的時間,令他們失去了對社會足夠的認知。先不講課本的知識有沒有學好,對於市場與社會的知識不足的話,這絕對是難當大任,想要給他們配得起他們學歷的工作,反而更難,要如何把大任交給對社會欠缺足夠基礎認知的人?這形成了惡性循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