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窮人最該做的是期望管理》

古代人早就發現這點,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窮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滿意的話,你給他更好的東西他都覺得不要,就像你請他吃法國餐,他覺得粗茶淡飯才合他口味,你要他穿好的西裝,他比較想穿 T-shirt,你要他開法拉利,他說步行更舒爽,階級就直接不流動,也不要把上層階級的價值觀,思想透過教育灌輸給他們,讓他們也不打算流動到別的階級去,那就天下太平。


貧窮的解方絕不是階級流動,而是把各階層對人生的期望,調整到目前經濟能給他們滿足的狀態,愛看電視的人有電視看就幸福,你要做的是讓人愛看電視,或者讓愛看電視的人有電視機,而不是叫他跑去做的事情,給他別的東西。


然後諷刺地,你就會發覺,當初令他們對人生的期望改變,令他們不滿足的,不就是教育本身嗎?中上層出身的教師,把自己的價值觀推廣給了底層的孩子,令他們對人生產生了不同的期望,最後卻因為階級的限制而失望而不快樂。最後教育不僅沒有改善他們的人生,反而令他們的人生多了更多的問題,只因為人的價值觀,是不該跟階級有很大差距。


外面有些文章說,你窮是因為有窮人思維,你應該改變窮人思維... 其實會否是,窮人應該要有窮人思維呢?改變了窮人思維的窮人,努力致富不一定會成功,更大可能只會導致賠了夫人又折兵,既失去自己的安貧樂道,而沒有得到財富,人生只剩下遺憾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