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東南亞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在古代遠東地區,自西漢開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便逐漸制度化地固定下來,此後一直為歷朝歷代所沿襲。直到近代鴉片戰爭後,代表東亞國際秩序的朝貢體系才因西方列強的侵略而逐漸解體。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 東南亞 ,儘管當地部分國家已被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但東南亞內部卻也存在一套類似東亞朝貢體系的國際秩序體系——「曼陀羅體系」。
自公元 1 世紀開始,隨著航海技術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大量的印度移民、文化不斷通過陸海兩路傳播到東南亞腹地。在印度文化的投射下,古代東南亞一些肥沃土地,也逐漸衍生出了「印度化」國家,比如湄公河三角洲、馬來半島、下緬甸濱海地帶等地區。
在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和宗教影響方面,印度半島是最具影響力的,即使是之後遍佈東南亞的伊斯蘭教,也是以印度為傳播跳板。
早期的東南亞本土居民,長時間信仰著原始宗教,但很快接受了來自印度的文化,一批帶有典型印度特徵的宗教建築也一併出現,比如吳哥窟。與此同時。發源於古印度的政治哲學和外交思想,也伴隨著印度化國家的產生而傳入東南亞。
吳哥窟建築群規模巨大,建築以宮殿和神廟為主,是一個宗教和政治中心,其宗教與建築主要受到印度宗教影響。
曼陀羅體系:從古代宇宙觀延伸而來的政治制度
曼陀羅這個概念,就是在公元 1 世紀從印度傳進東南亞的。曼陀羅(Mandala),也譯成「曼荼羅」或「曼達拉」等,原是一個梵語詞,有「圓圈」和「祭壇」等含義。在佛教藝術上,常常能看到使用「方」和「圓」作為基本要素構成的曼陀羅圖案。
其中,圓形代表了佛教的時間觀,而方形則代表了空間觀。這樣的概念可被視為在當時的宗教文化下,人們對世界觀的描繪。在當時的條件下,以這種形式來描述複雜而層次近乎無限的世界觀確實頗為合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