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原本匱乏的世界已經在人們的改造下,變成一個東西充足得不像話的地方:藥物、食物、新聞報導、電玩、訊息、刷FB、曬IG、當YouTuber、Twitter…… 今日各種高回報刺激的數目之多、種類之繁、效果之強,在在都令人嘖舌。智慧手機是現代版的皮下注射針頭,一天24 小時且全年無休地輸送數位多巴胺給這個連網的世代。別擔心你還沒找到合胃口的毒品,新產品很快就可以供你在附近的網上下訂。
多巴胺是科學家所倚賴的一種「泛用貨幣」,有了它科學家便能測量出人類任何一種經驗的成癮潛力。大腦的獎勵路徑中測得愈多多巴胺,該項經驗的成癮性就益發可觀。
除了多巴胺以外,近一世紀神經科學上的另一項重大發現是大腦處理爽跟痛是在同一個地方。再者,爽跟痛的運作就像是翹翹板的兩端。
我們都知道那種馬上想再來一片巧克力蛋糕,或是巴不得一本好書、一部電影、一款電玩能延續到天荒地老,永遠不要完結的感覺。「想要」的那個瞬間,就是腦內的翹翹板從爽倒向痛的同一個瞬間。
沒有人不做著自己引以為恥或覺得後悔的行為。我們想教大家用務實的方式去管理過度消費的衝動,畢竟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不論生活中的哪一方面,無一不由消費在推動的世界。
歸根結柢,找到平衡點的祕訣就在於:結合成癮的科學和戒癮的智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