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同的觀點才是進步空間所在》

病人問醫生:「你老實同我講,我會唔會死。」


醫生想了一想:「好,咁我就同你老實講。你,一,定,會,死。」


醫生講的是事實,但是一個沒有用的事實。


我知道,很多人關心的,只是最後的一個答案:「我無興趣知點解會脫勾,抑或唔會脫勾;你只需要話我知會,定唔會;同埋如果會係幾時發生。咁就得。」


很多人往往感到經濟現象很難明白;但其實歸納到最基本的原則,經濟學就從「每個決定背後都有一定動機」這個假設開始。無錯,經濟學就是這麼簡單。很多時我們對別人的行為感到大惑不解,往往是因為用錯角度去了解別人的動機。


當然,別人的內心世界,永遠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甚麼當事人自己,也未必可以說得清楚,為甚麼自己會做某個決定。甚至乎有很多解釋,都是事後穿鑿附會,事後孔明。而經濟學也為了更有系統地了解問題,往往要將人的動機盡量簡化,轉化成量化的標準去研究。這個過程看似科學、客觀,但其實很主觀。所以在經濟學家之間,對社會問題和市場現象,也未必有共識。


很多人,尤其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 會認為這種百家爭鳴的現象不好。但我反而覺得,不同的觀點才是社會進步空間所在。學問,本來就是透過刻意犯錯,去查找現在主流觀點的不足。但這種思考方式,必須要在「對事不對人」的文化才有機會發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