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泰國在 19 世紀重新整合了曼陀羅體系,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整個東南亞主要還是由殖民體系所主導。如果仍然用曼陀羅體系的視角來審視當時的東南亞國際秩序,那麼東南亞無疑可分為以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等列強主導的多個並存曼陀羅體系。西方列強取代了東南亞本土強權,成為東南亞各殖民地或各小國所新一輪的朝貢對象。
但二戰以後,隨著亞洲、非洲、拉丁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以及英法等傳統列強的日漸衰微,東南亞各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只是這種解放並不徹底,因為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影響下,東南亞諸國還是要不可避免地繼續屈服於其他強權。
50年代,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取代傳統英法列強,通過一系列政府間組織、條約、外交援助,一直試著在全世界範圍內構建一套以美國核心的國際秩序體系。這種國際秩序體系,無疑和朝貢體系非常類似,一旦有人觸犯美國的權威,美國便常常會採取措施對其進行處罰,從而維護這套體系的穩定。
在古代曼陀羅體系中,外圈小國通過向中心國家進貢「金銀花」 (用金銀雕刻裝飾而成的小樹)以換取中心強權的庇護。而在美國主導的朝貢體系下,東南亞諸國則向美國出讓大量的政治經濟利益,再透過美國發佈該國「人權報告」的形式給予某個政權「冊封」。
這種利益交換和政治合法性確認在東南亞能夠暢行無阻,其實也和「曼陀羅」體系的文化遺存有關。千百年來這種不穩定的、流動的「曼陀羅」結構,讓東南亞人對世界秩序的流動性有著更深的認識,向強者朝貢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子問題,相反可以藉助朝貢獲得相應的商業利益或政治幫助。
現實永遠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系列歷史抉擇之後的結果。今日東南亞的發展道路和國際外交立場,也並不單純是這些民族現代性的產物,而是歷史文化所留下遺產的再發揮。要理解東南亞,或許正應該從理解曼陀羅結構開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