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全球化時代,不再能接受民族主義式歷史,因為民族主義式的歷史忽視人們過往的糾葛,以及目前對於地球的普遍責任。若要用其他的主題來構築起一種不同的歷史,東南亞確是個絕佳的起始點」。
過去所謂東南亞歷史論述只涵蓋了位於貿易路線上的港口城市,絕大多數生活於肥沃的高地上或叢林低地的人們都不被關注,也沒有被書寫入歷史中。此外還有一些邊陲民族或部落「自覺地透過親緣與儀式,選擇自身的社會組織型態,從而規避以貿易為根基的河流式國家(river‐state)」。
學者稱之為「不要被統治的藝術」,這種「無國家」(stateless)是一個有認知、有自覺的選擇。學者認為對東南亞歷史重新認知「有助於打破東─西歷史的二分法,且能夠動搖歐洲例外論的思想。」
歷史似乎在引導著我們超越以國家為準的民族主義,並邁向一種普遍的認知:非國家的歷史(non‐state history)對於人類進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