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完美就是成長和改進的機會》

「化為水」並不是要我們嚮往完美,因為完美就像是難以伺候的主人。


書中指出,化為水並不是要控制一切,因為控制就像勒緊脖子的枷鎖。現在我們就先把完美與控制想成這樣吧。人生持續在我們眼前展開,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每次不完美都能替我們創造學習的機會,藉此成長並付諸實踐──而這正是人生的完美之處。


只要實踐那些曾挑戰我的事物──接受、耐心、愛、改變──我就能夠獲得自信,直到實踐的技能成為習慣。真正的完美,應該被視為能夠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我們實現的最終成就。如果能夠接受這個概念,你就能把人生的不完美之處,當作為了達到完美的課程,與成長和改進的機會,而不是將之看作成功與否的指標。


李小龍曾經說過:「請記住,我不是老師;我只能充當迷途旅人的路標。該往哪個方向走是由你決定的。我可以提供經驗,但絕非結論,所以就算我說了什麼話,你還是要澈底審視之。我或許能喚醒你的意識,幫你發現與檢視問題。好老師的功能是指點方向,而不是給予真相。」


他也提醒我們,不是要努力尋求資訊,而是要「努力尋求理解」,因為「重點不在於你學到多少事情,而在於你吸收、實踐了多少學到的事情。」這個觀念很像我自己曾經寫下的:「不要求記得,而是求理解」,我們是因為先理解了,才記得住;是因為實踐過,才變成自己的養分。


書中提到,不管什麼時候,李小龍都會寫下自己的想法,並主動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他並不是寫傳統的日記,當然也就沒有保存日記的習慣,但他的確會追蹤自己的學習進度,誠實寫下自己的想法、目標、夢想與假設。

《保持空杯開放的心態》

「化為水」這句名言,是以一句鼓勵的話開頭:「放空你的心」(empty your mind)。這個要求不但擺第一,或許也是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為它才能讓我們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所有事情。李小龍認為這個動作(拋開成見與定論的拖累)本身就是在解放力量。事實上,假如你先專心進行這個步驟一陣子,你的心靈將會大幅拓展。


這種保持空杯,做好準備的態度,也就是武術當中所謂的「警戒姿態」。


像是李小龍認為:「基本架勢是一切的基礎。」


這句話帶有了一種生活態度,打好基礎,架勢就會穩固,能夠反應任何情勢並移動。在放鬆與緊張之間取得平衡,就能立即且有效率的回應現況。只要能夠簡潔、輕鬆的移動與調整架勢,你就不會被腳跟上的重量拖累。相反地,用簡單且有效率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就是最好充實及應對人生的姿態。


仔細想想,水永遠都是放鬆卻做好準備的。有句俗話叫做「一發不可收拾」,當水被某種障礙物擋住時,它會平靜等待,卻又伺機而動。一旦移開障礙物,水就會立刻奔流過去,毫不遲疑。即使處於流動中,它也能夠毫不費力的回應所處環境。


如何讓混濁的水變清澈?只要讓水靜止,它就會自己變清澈。如何充分的休息?只要保持平靜,任由時間流逝,最後就能充分休息。

這個觀念也讓我回想起一段經典金句:「水的清澈,並非因為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那些能夠看清楚目標、勇往直前的人,往往是採取「減法」策略。


你必須透過減法,果斷放棄。當你放棄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聚焦於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時,筆直的目標之路才會展開在眼前。適當的放棄並不代表你很脆弱,只是代表了你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對目標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當你離目標愈來愈近,會遇到許多「機會」和「分心」。成功達標的關鍵在於:分辨哪些事情是機會,哪些事情是分心,值得把握的機會很少,需要被捨棄的分心很多。

《全心投入生活的活在當下》

 


書中廣泛地探討了李小龍那句經典名言「Be Water, My Friend」的哲學內涵。從這句話出發,李香凝詳細解釋了「水」的多重意義,像是水既柔軟又堅韌,適應萬物卻又能匯聚為強大的力量。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李小龍在武術、影視界的地位和成就,還深入他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包括他是如何面對阻礙和挑戰的。


我自己從這本書中學到很多。除了深入了解李小龍的多層次人格和多才多藝的一面,還能掌握他的一些生活哲學和處世智慧。比如,如何像「水」一樣在生活中游刃有餘,如何面對人生的阻礙和挑戰,以及如何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為了找到我們的路,我們必須隨時留心周遭發生的事情。 我很喜歡李小龍這句話:「為了成長與發掘新事物,我們必須投入生活,而我每天都很投入,有時過得好,有時卻很挫折。」儘管知道生活有起有落,但仍然全心投入。


不過呢,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感官都有在運作,但大多數人都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知覺、自我意識與潛能。我們既沒有主動引導人生的方向,也沒有留意或運用自己的能量、所處的環境與關係。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被動」地看著人生將把我們帶到何處。


曾經,我也是一個被動的乘客,追逐著眼前的金錢和名利,用職等和薪資看待別人。當時的我沒有多加思考,只是順應著世俗的價值觀在過我的人生。直到我深切反省,且誓言奪回人生主導權的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必須從乘客變成駕駛,」我繼續寫道:「如果凡事缺乏計畫,還強迫自己活在當下,就像是閉著眼睛過生活;如果不對過去進行回顧和反省,還催眠自己活在當下,就是對生活心不在焉,忽視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我認為那些老是聲稱自己「活在當下」的人,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會對過去進行回顧和反省、且對未來胸有成竹,因此在當下活得十分從容的高手;第二種則是對生活心不在焉、走到哪才做到哪,只關心顧自己死活的混蛋。


贏家和輸家都一樣懂得活在當下,但是背後的心態卻大不相同。能夠瞻前顧後又活在當下的人,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駕駛;總是顧此失彼卻活在當下的人,是任由人生迷航的乘客。


如同李小龍所說:「如果你熱愛人生,那就別浪費時間,因為人生就是時間構成的。」維持自己的精神力並專注於實現自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嚮往什麼,才能夠真正有效的運用時間。

《千萬不要混》

「人之所以要努力,就是為了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沒有誰可以一直被你依賴,也沒有人能夠替你成長,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跨過泥濘,才能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近。」


你一個月3萬,一年36萬,20歲混到 30歲,10年就混 360 萬,存款估計不到20%。混一天和努力一天看不到任何差別,但是兩三個月以後會看到氣場不同,三五年會看到人生道路不同。


別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安逸時光,走自己的道路,為了夢想去努力,即使有人會虧待你,時間也不好虧待你。


不願邁出前行的腳步,就無法到達最美的遠方;不肯跳出眼前的安逸,就無法感受生活的多彩。一旦自己給自己設限,我們的人生可能就會黯然失色。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去開拓人生的大舞臺,我們才能活得愈加出彩。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時間沉澱。很多人不願意努力,覺得短時間看不到回報,就不再付出。可你要知道,你的每一次成長,都可能在未來某個節點,讓你成為更耀眼奪目的自己。


馬上想象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狀態——而且要進入那種狀態。挑出所有與那種狀態並不協調的思維、話語和行動。遠離它們。


對待時間最明智的方式是專注當下。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面臨或大或小的難題和挑戰。那些自怨自艾、一事無成的人,總是把時間用在悔恨和焦慮上,悔恨過往如果做了另一個選擇,現在可能就會不一樣,焦慮下一步的決定是否正確,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時間不能追回,也不能提前,對待時間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專注當下。既然過去已經過去,就別再讓曾經的遺憾打斷眼前的計畫。既然未來還末到來,也無需杞人憂天,讓自己躊躇不前。真正的善待時間,就是活在當下,心無旁騖,堅定向前。

《越過黑夜,戰勝坎坷》

成年人的世界,單槍匹馬的戰鬥最常態。沒有誰可以一直被你依賴,也沒有人能代替你成長,路要你一步一步走,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堅強,你想要的人生要靠自己去成全。


人這一輩子,會發生很多很多的事情,只要你不倒,沒人能打倒你,只要你自己站住了,你才能打倒對手和傷害你的人。生活再苦再難,也要過的從容體面!


生而為人,必當自立。少點依賴,多點堅強。靠牆牆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先謀生,再謀愛。先成為自己的山,再去找心中的海。


真正的強大不是忘記,而是接受世事無常,接受獨處挫敗,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困惑不安的焦慮和遺憾。生活可能並不完美,但你的堅強、樂觀、努力、勇敢卻能讓它熠熠生輝。翻過心上的坎,才敢攀登腳下的山;跨過心裡的溝,才能逾越眼前的河。面對末知別害怕,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增加面對這個世界的底氣。


山重水複疑無路,輕舟已過萬重山。

《自由書寫術》



自由書寫是一種寫作的構思技巧,能讓你更了解自己,也更有信心表達自己。自由書寫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寫作場合和目的。有些寫作需要更嚴謹、更結構化、更符合規範的方式,像是學術寫作、商業寫作、法律寫作等。


你只需要儘管寫、不停寫,不用去在乎修辭、語法或主題,甚至連目的都不重要。這樣能幫助你克服寫作的障礙,放鬆心情、不受限制的思考。


自由書寫的目的,是讓自己進入一種自由、流暢、不受干擾的寫作狀態,讓思緒自然流出,不受自我批評、憤慨、截稿日的焦慮、失敗與責備的害怕或其他形式的阻礙。


自由書寫也不一定能保證產生高品質的內容,有時候可能會寫出無意義或無用的文字,需要進一步的修改或改善;此外,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自由書寫需要一定時間與空間的支持,讓自己獨處、讓思緒去主導。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啟發是:書寫的動作本身就可以激發靈感;因此,當你想不出東西可寫時,動手寫就對。

《何懼從頭再來》

我們要接受這世上突如其來的失去,遺失的錢包、走散的愛人、斷掉的友情,停下來告訴自己,要接受。


如果不能以微笑面對,那就沉默吧,把你在意的東西看淡一些,有些事,有些人,只要你不那麼在乎,就傷不到你。


有時候無路可走,它就是路,人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今天你認為你在這件事上做錯了,10年20年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就是當年的錯誤成就了今天的你,所以不要怕事,事情都是來成就你的。


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重生。只有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人活著就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睡前原諒一切,醒來便是重生。


古人言:「前路漫漫亦燦燦,往事堪堪亦瀾瀾。」 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喚回,未來的事物還來得及。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內心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能夠接受什麼。接受分道揚鎮,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敗,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困惑、不安、焦慮和遺憾。


能接受一切之後,就不怕失去,不怕失去一段關係,不怕失去一份工作,不怕失去一次機會。你生來就一無所有,何懼從頭再來。

《不必多,但要好》

一旦察覺到自己狀態不對的時候,真的一定要警覺。人生是長期的競賽,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某些事,去影響自己太久,耽誤太久的話,你會發現自己就像陷在沼澤裏,再也上不來。


你現在狀態不對,你就得改,你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影響你太久,太耽誤事,成本過高,太不划算了。


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說:「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八月九月自有答案。」


真的不用過度擔憂未來,如果你想做一件事,請馬上開始,不要等待。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生活和磨難,而是「再等等」。


一個人想要變得強大,最重要的是懂得面對自己所有的恐懼。做不做得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嘗試理解自己、成全自己。


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議論我們無法制止,不如就埋頭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起碼這樣,才真正對得起自己。


「希望每天記得愛自己多一點,別人是會離開,但你自己一直都在,所以每天要好好吃旱餐,房間裏常備鮮花,偶爾給自己買禮物。生活的祕密不過如此,那些平靜之中留在你生命裏的,就是你想要的,也是真正屬於你的。不必多,但要好。」


要相信熬過這段低谷期、所有的美好都會奔你而來。

《拜慾望》

「衆人燒香,皆有所求,窮問富,富問路,有富有路問劫數。內心有嚮往,就往寺廟跑,卻不想佛祖也無能為力。殊不知,大部分人到寺院,拜的都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慾望。」


心中有所求,衆人紛紛前往寺廟,但願所求皆能所願,所想皆能成真,因此,寺廟絡繹不絕,人來人往,燒著香,拜著佛,實現自己內心的慾望。


用幾塊錢的香,許著幾千萬的願望,不為難自己就是為難佛祖。如若佛祖真顯靈,這麼多人祈願,恐怕佛祖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一個人。


人都是慾望的產物,也受著自己的慾望驅使,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不曾有的東西,都想實現自己的願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所想,到寺廟拜的不是佛,而是拜著自己的慾望。人人心中都一尊佛,就在自己內心,凡事向內求,所想皆能所願!


人生當中很多財富,權勢,地位,平安喜樂,都是一個人內心的渴望,當你有十分強烈的慾望,渴望成為哪一類人,然後付出行動,不斷的向自己的夢想前進,那麼你離願望會越靠近。


當你想要一個好的身體,也許我們祈求上蒼,祈求一切外物,但是真正的還是要自己去行動,管好自己的內心,多運動,身心健康,你才會有一個好的身體。


潛意識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最深層次的渴望,我們燒的香拜的佛,也是內心渴望,既然內心非常渴望,那麼就應該專注他,付出自己的行動。


當你渴望財富金錢的到來,那麼你必須把所有精力專注在賺錢的上面,不斷的琢磨和提升自己能力和眼界,你才能向財富靠齊。


當你非常渴望一份真摯的愛情,那麼你內心十分的真誠,渴望的是真愛,如果自己都帶有世俗的功利之心的愛情,那麼你永遠都碰不到真愛。


因此,燒香拜佛,只是一種願望的祈求,真正實現願望還是需要付出行動,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斷地靠近,那麼所有的美好都將在路上。

《不買東西的購物狂》



「購物」一直以來都帶有虛榮和成癮的負面形象,也同時有華麗且獨立自主的正面形象,給人的印象非常極端。但我認為,購物其實代表人生,由我們每天的選擇堆疊成人生的形狀。還有,最重要的是,購物是最容易獲得幸福的方法之一。雖然人們對購物帶來的快感戒慎恐懼,但正確購物帶來的幸福感,跟盲目網購帶來的成癮問題卻截然不同。


低價買到高品質的好東西,都能刺激神經元分泌出多巴胺,那種美好幸福只有懂得正確購物的人才能體會。購物可以是治癒靈魂的仙丹妙藥,但任何一種藥過度服用也都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其實比起購物行為,購物成癮問題更有可能摧毀人生。也就是說,喜歡購物並不表示一定會買很多東西。而大量購買非必要物品的行為,會使人購物成癮,進一步讓身心產生依賴。


開始自己賺錢之後,透過獨特的自我檢驗與觀察,檢視自己的購物經歷,使我的購物逐漸成為一個還不錯的習慣。我可以不受欲望與現實之間的差異阻礙,愉快地拿財物交換人生所需的工具,這讓我很開心。最重要的是,這讓我有一種不被購買行為或物品支配的感覺。


我在極簡主義與購物狂之間尋找解答。


假設人們可以透過「購物」這種自我發散的行為,達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目的。也就是說,我認為購物能讓我們看見自身、改變自身,更進一步幫助我們選擇職業、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就品質更好的人生。


其實只要有錢,人人都能購物。購物是一種人類切割自我人生換取金錢,再拿金錢去交換某些物品的行為,既然購物買來的物品能與自己的人生交換,那麼,我們怎麼能輕忽自己對該項物品的態度呢?


觀察一個人怎麼購物、以及他的購物內容,便能看見那個人的一生。簡單來說,購物代表了一個人,因此,改變購物行為就能改變一個人。

《賺夠未?》

「賺夠未?」


有同學笑言,問我這麼多年來,為何還是這麼勞碌。「真係未賺夠!」表面上,人家當然以為我所說的,是錢。但事實上,我真的還未賺夠。


每個行業都在變,可是做了這麼多年,我依然還是樂在其中,未有打算停下來。


永遠賺不夠的,是下一個好玩的機會。

永遠賺不夠的,是學習新事物的體驗。

永遠賺不夠的,是異想成真的新衝擊。


如果有天我告訴你:我賺夠,我一定係呃梗你。

《獨善其身》

年輕的時候,別人有事沒告訴你,就會失落,甚至生氣,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但隨著年齡增長,你會越發喜歡簡單、喜歡清靜,巴不得別人沒有把事情告訴你,巴不得沒有人通知你,不願再參與別人的事,也不願再多操一份心。


在高峰時,要多為別人著想;在低谷時,要多為自己鼓掌。  


生活瀰漫著許多的不確定,原本擬訂好的人生計畫,可能一次突發事件就從此變卦;原本看似穩定的工作,可能隔天就被迫走人;本來昨天還熟悉的朋友,怎麼今天就變成了陌生人。  


人生會發生意外一點都不意外,重點不在於阻止壞事的發生,而是發生後該如何面對。我們可以消極的看待,認為都是這世界在找你麻煩,也可以調整好心態,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時候。能站上高峰,要感謝老天而不是感謝自己;處在低谷,要勉勵自己而不是抱怨老天。多為自己打氣,事情都會過去的,你也會慢慢好起來。  

《善惡悲喜》

一念執着,萬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除了生老病死,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價值觀帶來的,而非真實的存在。你若想開了,就會去尋找出路,萬物都有缺口,那是陽光照過來的地方。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

" 您得道前在做什麼?"

老和尚說:“ 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 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 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 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 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同樣是砍柴、擔水、做飯,前者憂慮重重,雲遮霧繞;後者,安享當下,時光靜美!


不論你財富多寡,你若在每一個當下,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心有明月,靜若蓮花,才是真正的富貴,才是真正的頂級人生

《知足才能滿足》

「人生沒有幸不幸福,只有知不知足,溫飽無憂是幸事,無病無災是福澤,至於其他,有則錦上添花,無則依舊風華。」


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求幸福,希望幸福之神來臨,總以為擁有更多就會更幸福,一路奔波勞累,賺取碎銀幾兩,實現世俗的物質生活,希望生活越來越好。當然,追求夢想是沒有錯,實現夢想也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是我們應該學會享受每一個所擁有的日常。


每一個實現夢想的過程,或許沒有很多財富,沒有房沒有車,但是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有身旁有人陪伴。很多時候,幸福不在遙遠的天際,就在平常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生活的小日常,每一天的時間,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僅有的一天時間,都應該學會去享受和滿足於當下。


人的一生,慾望是無止境,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慾望行動,也在為自己的慾望而痛苦,也為自己的慾望而買單。


「人生欠我們一個圓滿,但我們卻欠人生一個知足,因為生活不會事事圓滿,心卻可以因知足而常樂。」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活一世,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事事不會完美,也不會事事糟糕。


很多事情,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十全十美,也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有的只是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態,你會感受到人間更多的幸福和美好。人比人,氣死人。很多時候,過得不幸福,大部份都是在和自己較勁,也在和全世界較勁,因為你的內心從來沒有一顆滿足的內心,總想事事如你所願,那一定會非常痛苦的。


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外界的好壞都是心生出來的世界,你完全可以從心而出發,改變自己的內心,學會享受當下的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知足者富,知足者終身不辱,無病無災,衣食無憂,是非常的幸福,因此,人的一生,要學會珍惜當下,享受每一天,滿足於自己所擁有,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用快樂的心態去追求,那麼你也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

《Social Media的正確使用姿勢》

Social Media 有對我們帶來「好」的一面,也有對我們帶來「壞」的一面。我們該怎麼樣去盡量使用「好」的那一面,才不會都待在同溫層內,或是看朋友在社群媒體炫耀多了,反而越來越排斥用這個東西?


當代社群科技使年輕人熱衷於建立「人設形象」,Social Media的負面在於人們傾向於展示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這可能造成他人比較和不滿。,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建構理想化的生活,但實際上卻生活在自我比較的痛苦中。


面對這種情況,建議進行一段時間的社群媒體「解毒」(detox),這樣人們可以暫時遠離社群媒體,體驗真實生活的美好。人們需要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僅通過精心策劃的內容來觀察他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Social Media的好處在於及時的公開討論和分享,我喜歡觀察智慧和犀利的評論,這有助於收集新想法和成語,豐富我的演講和表達方式。社群網路是一個極佳的工具,可以用來集思廣益、收集靈感和故事。


舉例,經營網路社交圈有個簡單的技巧,就是「常常問問題」。只要問題不是太白痴,應該都能獲得一些認真想幫助你的回應。你可能也會訝異於有不少不那麼熟的朋友給你建議。而且,若是你的問題造成的討論能夠集思廣益,說不定還能幫助到其他人。


我其實認為,社群網路就像其他工具,善於運用,就可以是好夥伴。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社群媒體,但因為掌握了幾個重點,所以並沒有變成社群媒體的俘虜,重點是要找出彼此最舒服的相處之道。

《自我設限指的是什麼?》

有些人害怕面對挑戰,可能會用一些藉口來逃避。像是小時候有些人喜歡講「我考試前都沒怎麼讀書」,為的就是考不好的時候有藉口說「本來就沒讀書」,考得好的時候顯示自己很聰明一樣。心理學把這種行為取一個名字叫做「自我設限」,這種自我設限指的是什麼?有壞處嗎?我們該怎麼面對這種狀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越來越意識到與自己和平相處的重要性。在這個社會中,真正自在地生活並不容易。從小到大,我們習慣發現自己總是在迎合別人的期待,不論是父母、老師、同事,還是社會價值觀。當他努力滿足這些期待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假裝一切順利,這使得他難以真正表達自己內心的掙扎和恐懼,從而失去了許多真誠交流的機會。這種孤獨感就像站在山頂的老鷹,高處不勝寒。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尋找內心的平靜,成為一生的功課。


要懂得跟自己的壓力相處,知道挑戰和困難是進步的過程,偶爾失敗也是必然。當感受到壓力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不要直接躲入慣性的逃避行為。」


而且,因為自我設限往往是「面子」的問題,要想辦法跟自己說「這個挑戰會讓我的能力進步」,而不只是「這個挑戰會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換個角度想,你可能會發現,動力來源改變,許多自我設限行為和藉口也會隨著降低。

《如何跟玻璃心的人相處》

近年來,在教育觀念中流行了一個名為「心態」(mindset)的概念,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 提出。她的研究發現,學生對學業和挑戰的看法大致分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兩種。固定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因而避免挑戰,害怕失敗。相比之下,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願意面對挑戰,把挫折視為學習的一部分,不畏懼犯錯。


在教育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努力而非天資聰明。例如,當孩子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我們應該讚揚他們的努力,探討他們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單純稱讚他們聰明。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學習,進而提升自己。


反之,固定心態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的錯誤進行人身攻擊,否定他們的基本能力,而這並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鼓勵成長心態的父母則會幫助孩子分析錯誤,並一起探討如何改進,這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對於玻璃心的解決方法,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每天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以及跟別人的對話溝通當中。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