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害怕面對挑戰,可能會用一些藉口來逃避。像是小時候有些人喜歡講「我考試前都沒怎麼讀書」,為的就是考不好的時候有藉口說「本來就沒讀書」,考得好的時候顯示自己很聰明一樣。心理學把這種行為取一個名字叫做「自我設限」,這種自我設限指的是什麼?有壞處嗎?我們該怎麼面對這種狀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越來越意識到與自己和平相處的重要性。在這個社會中,真正自在地生活並不容易。從小到大,我們習慣發現自己總是在迎合別人的期待,不論是父母、老師、同事,還是社會價值觀。當他努力滿足這些期待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假裝一切順利,這使得他難以真正表達自己內心的掙扎和恐懼,從而失去了許多真誠交流的機會。這種孤獨感就像站在山頂的老鷹,高處不勝寒。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尋找內心的平靜,成為一生的功課。
「要懂得跟自己的壓力相處,知道挑戰和困難是進步的過程,偶爾失敗也是必然。當感受到壓力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不要直接躲入慣性的逃避行為。」
而且,因為自我設限往往是「面子」的問題,要想辦法跟自己說「這個挑戰會讓我的能力進步」,而不只是「這個挑戰會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換個角度想,你可能會發現,動力來源改變,許多自我設限行為和藉口也會隨著降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