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2》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閱讀的最直接好處,就是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和見聞。我常聽人說,書讀得越多,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有夠少。直到我自己真正開始讀起書來才對這句話產生共鳴,也激勵我自己對世界產生更多的「好奇心」,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那麼,我們要如何透過閱讀,增長自己的知識?


首先,從閱讀的「廣度」開始,挑選不同領域和類別的書籍,不要設限、廣泛地閱讀。例如我自己從投資理財開始接觸閱讀,然後對金融歷史和商業模式產生興趣,後來又對職場管理和自我成長的書籍愛不釋手。這個階段,為的是開啟閱讀的廣度、培養出閱讀的興趣。


接著,是閱讀的「深度」。以投資理財為例,我起初只是為了學習投資賺錢,就從投資的工具「股票」和「債券」開始研究。然後,再學用什麼方法投資,如何衡量投資的報酬與風險。最後,探究為什麼要投資、金錢的意義、用錢的心理。一層一層地往下挖掘。


最後,是閱讀的「密度」。作者說的很直接:「一個主題連續讀五本,便是A級。」我起初對於投資領域很陌生,但仍然硬著頭皮找了好幾本經典著作來讀。不同作者,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連續看同一個主題書籍的好處就是,你會發現哪些事情是共同的本質,哪些純粹是作者個人觀點。

《跨能致勝》這本書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我後來試著把投資的觀念「連結」自我成長的策略,發現兩者在「複利效應」和「看長不看短」之間的驚人相似之處。


此外,「複利效應」的概念,也能連結到讀書的速度。我在《雪球速讀法》的書評曾經分享過:「真正的速讀其實是累積腦中雜學資料庫的過程。起初緩慢、辛苦、沒效率。漸漸地,當資料庫累積到一定的量,開始出現雪球效應,才會讓整體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


因此,「知識增長有如細胞分裂」,當你開始透過閱讀累積知識的時候,就像是細胞分裂一變二、二變四,再變成八、十六一開始看起來沒差異,但分裂次數越多,差異越大。一年只讀個兩、三本書感受不到這件事,但當你一年可以讀五十本的時候,事情會很不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