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3》

俄國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層金說過:「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我認為讀書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能透過偉大人物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更進一步的境界,則是知道這些偉大人物如何「思考」一件事情,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我會怎麼想?」


我認為在讀書的前、中、後階段,「帶著問題去閱讀和輸入資訊,用學到的新東西去思考,再用別人理解的話輸出」,這種閱讀的方法,對於提升自己的思考方式最有幫助。


首先,「輸入」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是把書裡面的內容與自己的「經驗」連結,對自己提問:「對我來說,這個觀念相當於什麼?我會怎麼做?」最後是放入自己的「情感」,問自己:「我喜歡這個說法嗎?這個觀點為什麼讓我感到憤怒?」


其次,「思考」的邏輯和方法,可以分成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用作者的角度思考:「為什麼他認同這個觀點?是基於什麼事實?」第二階段是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認同嗎?為什麼?」例如我在讀完許多人奉為理財經典的《富爸爸窮爸爸》之後,就整理出了我認同和不認同的觀念。


最後,「輸出」的第一種方法是「寫推薦文或評論」,最好能用簡短的文字記錄自己讀書之後的想法和心情。第二種方法是「講出內容給別人聽」,如同作者提倡的:「要深化思考,對話是最好的方式。」讀完一本書就講給別人聽,比起單方面的吸收,更能有效轉化成自己的思考養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