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喜歡和愛到底有什麼區別?》

喜歡沒有眼淚愛有,喜歡是想靠近愛是離不開。


喜歡是心血來潮,愛是念念不忘。


喜歡是渴望將好的一起分享,愛是願意把壞的共同承擔。


喜歡是和優點談戀愛,愛是和缺點過日子。


喜歡是一種肆無忌憚的激情,而愛是一種相濡以沫的陪伴。


很多人之所以過得不幸福,就是因為沒有把喜歡和愛搞明白這兩者的區別,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長久的激情四射的愛情,從最開始的無話不說,到最後的無話可說,這是愛情必經的過程。


所有愛情最後的幸福,都要經歷疼痛而又扎心的磨合才能走向最終的陪伴,可是無數愛情恰恰都敗給了過程中的平淡,你以為你們的愛情已經走到了盡頭。


於是你找到一個所謂懂你的一個傾聽者,你們聊得來你感覺找到了知己,可那並不是真愛,那只不過是因為陌生而帶來一種新鮮感而已。


有人願意陪你走下去,並且在你頭疼腦熱的時候幫你遞杯水、餵你一口藥,這已經是極其難能可貴。


永遠不要因為廉價的新鮮感而丟掉那份珍貴的陪伴。

《比遊戲更毒的魔鬼》

這魔鬼就是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包括但不限於Facebook、抖音、Instagram、TikTok、Youtube、X、微博等等,總之就是那些你可以在手機上刷來刷去的APP,此外還包括大量的內容農場網站。


社交媒體的可怕之處,是以提供資訊、增進社交的姿態出現,完美避開了你的罪惡感,是披著天使外衣的魔鬼。

  

社交媒體的可惡之處,是你會潛意識地打開它們,潛意識地浪費時間而不自覺。

  

現代人的時間愈來碎片化,當感覺無聊時就會喜歡刷一刷手機,這是很多人的習慣。

  

社交媒體的恐怖之處,是你一刷就根本停不下來,無論是FB、抖音或是IG,都有這種特性——你一刷就是兩個小時,然後驚覺,兩個小時過去了,你好像看了很多,又好像甚麼也沒有看過。

  

那兩個小時就這樣憑空消失,你其實甚麼也沒有得到!你一直在潛意識地追看一個又一個短片或帖文,每則表面上都不花你太多時間,但你會不知不覺地不斷切換、不斷切換,不斷在追看下一則。

  

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就是背後推手,它會根據你的喜好,誘惑你不斷看下一個、再看下一個、再看下一個…… 這過程給予你高度的聲畫刺激,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其實此時你的大腦就像一片漿糊,你是活在麻痺自己的一個狀態中,如同殭屍一般。這是對大腦智力的直接傷害,時間愈長,人會變得愈蠢。


為何社交媒體有這樣的魔力?我們知道,大腦的快感來自於多巴胺。要從一款遊戲內得到多巴胺的奬勵,方式也許是升上一個等級、或打敗一個敵人、或得到一款裝備,這些都需要一些努力,也許花上幾十分鐘至一個小時的時間。但你要從社交媒體內得到多巴胺的獎勵,只需要刷到下一個短片,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花的也許只是幾秒鐘。


社交媒體給予大腦的獎勵,俗稱「成功感」,比遊戲更加直接也更加快速。幾秒鐘就獲得多巴胺的獎勵,這效率,和用毒品直接刺激大腦幾乎是相同的,而且兩者同樣都會令大腦變蠢,所以社交媒體就是如假包換的「電子毒品」。

《房產價值的來源》

房地產的價值,在於有多少人願意為用那片空間,願意付出多少代價。故此,有錢人都想住的地方,土地就會變貴,因為他們出得起錢;能夠賺錢的商鋪位置,就會變貴;肥沃的農地,或者有礦產的土地,也會變貴;景色好的土地,也可以拿來當旅遊點或別墅。土地的價格全在於這些空間對人類的使用的價值。


反之,沒人想住的地方;沒有水沒有電的地方;種不出東西的農地;環境惡劣令人不想待下去的地方,生活不方便難以安居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沒有客人的商鋪,有臭味的地方,或者大家都相信那處不吉利風水不好的地方;只要大家都沒興趣使用那地方,那些土地上就算有再漂亮的建築物,都沒有人想花甚麼代價走進去,那就算再大一片土地,沒人使用就沒有價值。


這一切都是因為政府,法律存在。


只是法律權利這觀念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抽象,不少人只能理解肉眼能看到的東西,就是上面的房子,所以他們以為自己買的就是那個房子,才會覺得漂亮的比較值錢,醜的不應該那麼貴;動物築巢這件事,如同人類買房子,你沒有築巢,你只是在買不准其他人用那個巢的權利。


如果有一天文明崩潰,政府失能的話,所有房地產都會失去價值。法律權利是有公權力所維護才存在的,一旦公權力無法運作,法律權利形同虛設,那就不再能排斥入侵者。如果別人可以像戰場一樣,有武力就能佔據你的家,甚至把你消滅的話。誰需要再付錢租你的地方呢?到時決定誰能使用一片土地的不再是誰合法,而是誰的拳頭較大。


建築物背後的法律權利才是價值的來源。所以如果不看好自己國家的未來,那就別買房子,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就難有維持房產價值的能力。

《房產實際上是甚麼》

鳥兒的巢,就只是在樹上的樹枝;田鼠住的也不過是一個洞;人類要在樹上建築一個樹屋在裡面睡,或者挖一個洞當穴居人,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豪華一點的話,也不過是在野外弄一個營帳,或者像露宿者一樣拼起一些紙箱來擋風雨,因為人類懂使用工具,所以要建成居所,其實比動物需要更少的奮鬥。


有人就會說你露宿或者隨便建個居所的話,會犯法,會被警察拘捕,驅趕。但只要仔細想想,動物建立的巢穴不就是如此?人類本來就會隨便侵犯或摧毀動物的巢穴,捕捉或驅逐裡面的動物。動物的居所是沒有法律保障的,露宿者的居所也沒有。


所以人類並不是奮鬥一生都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居所,人類奮鬥一生花那麼多錢買的房子,實際上是一個「法律權利」。


有這個法律權利我們才能夠合法在一個位置建築,並住在裡面。至於所有其他生物都不准這樣做,不擁有這個權利的人在上面建立的房子或者動物巢穴,我們有權摧毀,所有住在上面的人,我們可以驅逐。人類的房地產,實際上指排斥自己以外所有人使用一片空間的法律權利,所以說房子就是拿來住的這句話也是錯的,擁有房子,指的是你有權排斥所有你不歡迎的使用者。在美國,你甚至可以合法擊斃入侵者。


那些動物努力建立的巢穴,只是一個非法建築物,牠們一生都不會得到這個法律權利,社會需要的時候牠們與牠們的家都要消失,就像露宿者與非法移民的居所一樣。

《雲端平台說了算》

在《雲端封建時代》看來,人工智慧或數位經濟意外引發經濟領域的徹底變遷——隨著技術進步,演算法、社群媒體、網路伺服器這些「科技資本」,已經徹底壓制以引擎或煙囪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市場經濟發生本質的改變。


18世紀以來,高速成長的資本主義席捲地球。資本家透過掌握土地、原料和工廠,在流水線上製造無數產品。所謂「追尋最大利潤」就是資本經濟的唯一動機。那麼所謂「利潤」來自何處呢?來自盡可能便宜的生產,盡可能高價的賣出。


當代最大商機是,只要能夠壟斷「雲端平台」,無論是搜尋引擎、手機商店或者社群媒體,這些通常看似「免費」或非常便宜的數位服務,幾乎就控制了所有的金錢流動。


資本主義經濟的早期成功,是因為廣告行業創造了某種「注意力市場」。生產的另一面是消費,資本經濟之所以能夠誘使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這當然是因為,我們著迷五光十色的購物資訊、欣然奉上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從數位足跡到數位農奴,除了精明演算法透過線上推送來打造「消費人」以外,正如本書所觀察到的,數位經濟的成功確實也迎合我們的心理本能,個人主義的自戀、佔有慾、晉身精英之虛榮……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無論如何,所謂「科技封建主義」大概不是史無前例的事物。早在1933年的納粹德國,資訊傳播科技早就為政治集權提供忠實服務。當時,德國政府用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在全國賣出了數百萬台製作精良的收音機,這與今天手機上的免費app可能出於相似考量。


「所有德國人都聽元首講話!」成為美好時尚、愉快消遣。從街邊酒館到家中起居室,每個角落都迴盪著精心編排的電子訊號。


我們之所以輕易允許世界再次返回「封建時代」,會不會不完全是雲端科技的錯?反而有此可能:只因我們對科技太少警惕、對民主太少關心。

《科技封建主義關係圖》





 「雲端資本家、附庸資本家、使用者」三者的關係類比為傳統封建主義下的「封建君主、小地主、佃農」。在雲端資本家(例如GoogleMetaAppleAmazon等)的領地上,由各地小領主與佃農們為其辛勞耕作。

「我們的使命是賦予人們打造社群的力量,讓世界更緊密連結。」──Meta


「我們的使命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Google


「我們的使命是啟發使用者的創造力並為大家帶來歡樂。」──TikTok


「我們的承諾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移動。」──Uber


只要觀察雲端領主們的使命口號,就會發現他們從未提及的是,所謂「緊密連結、歡樂、創造力與平等」願景的背後,其實是各種剝削和監控的事實。好比Meta宣稱其使命是「賦予人們打造社群的力量,讓世界更緊密連結」,但在實際上,這種社群力量往往被平台的演算法和內容審查機制所操控。雖然內容確實是由用戶所創造和分享,平台卻能透過演算法決定哪些內容能被更多人看到,哪些則被隱藏。這使得用戶成為「雲端佃農」,無償地為平台生產數據,增強平台的價值,而平台則榨取這些資料的剩餘價值,並轉化為廣告收入。


Google同樣宣稱要「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乍聽之下非常理想,但在科技封建主義的現實下,這種資訊的集中化控制卻代表著龐大的權力不對稱。Google掌握了全球資訊的門戶,並藉由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決定哪些資訊能被展示,哪些又被隱藏。這使得其他媒體和資訊提供者成為「附庸資本家」,必須支付「雲端租金」才能在搜尋結果中獲得可見性,導致更多的剩餘價值被轉移到Google手中。


最後是TikTok,它們也宣稱要「啟發使用者的創造力並為大家帶來歡樂」,但這種創造力和歡樂同樣也是建立在高度演算法控制和數據蒐集的基礎上。用戶在平台上創作和消費內容,無形中成為「雲端佃農」,其行為數據被蒐集和分析,用於增強平台的盈利能力。這種由演算法驅動的內容分發機制,強化了淺薄和短視的內容消費,削弱了更深層次和更有價值的社會對話。


同樣的邏輯,Uber也承諾要「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移動」,表面上強調了平等和便利,但實際上卻是由平台來控制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交易,榨取勞動的剩餘價值。司機作為「雲端無產者」,受到平台演算法的監控和評價,工資和工作條件受到極大壓制,而平台則藉由這種非正式勞動關係賺取高額利潤。這種工作方式非但沒有促進勞動平等,反而強化了勞動者的剝削和不安全感。


這些口號所宣傳的理想,與實際運作的剝削和控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科技封建主義之下,平台利用其科技和數據優勢,建立起新的權力結構,對用戶和勞動者進行剝削,並將更多剩餘價值集中到少數「雲端資本家」手中,最終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和經濟壓迫。

《雲端封建時代來臨》



 「資本主義已死」,一種更可怕的全新階級制度正在悄悄成形,名為「科技封建主義」。


今天,大型科技企業正在匯聚史無前例的龐大資金,打造屬於自己的網路雲端領地,進而獲得不成比例的現實權力。當數位平台掏空市場,雲端租金取代了利潤,而馬斯克(Elon Musk)或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樣的科技巨擘成為新世界的封建領主,我們這些早已離不開社群媒體、串流平台與第三方支付的一般人,就成了數位時代的農奴:像農奴一樣辛勤勞動,以換取地主提供的各項服務。這就是雲端封建時代的真相。


新科技平台的雲端經濟模式已經殺死資本主義,創造了新的「科技封建主義」經濟模式,帶領我們進入更加嚴峻的「雲端封建時代」。


在這種平台經濟框架下,「資本主義已死」,因為傳統資本主義賴以為生的「利潤」,如今已被「租金」取代。他寫道:「人們進入那些數位交易平台(及廣義上的雲端服務)必須支付雲端租金。」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資本家就算能夠持續從工人和僱傭關係中榨取利潤,實際上也已經淪為新興統治階級「雲端資本家」底下的附庸,是在幫平台賺取更多租金。


我們這些網路的終端使用者則更慘,變成了「雲端佃農」,為雲端資本家提供無償或低薪勞動,好幫這些雲端領主們貢獻更多的財富(我們所有的資料、注意力、行為等,24小時不間斷地灌溉肥沃的雲端領地)。

《慢熟能篩選出真誠的關係》

內向者的交友門檻很高,原則是少而精。只和少數絕對信任的朋友交往,並長期保持穩定而親密的關係。對一個人不夠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夠充分時,內向者通常會沒有安全感。


內向者要對一個人熱絡,要深入並喜歡這個人,只有真正成了熟悉的朋友,才能放鬆下來,然後坦誠熱烈地交流。


也就是說,內向者對一個人的態度和熱情,是和兩個人之間情感上真實的親密程度成正比的。內向者本身的社交欲望不強,在人際關係中也沒有強烈的掌控欲。更重要的是,內向者在人際交往中,更忠於自己的內心。


當一個人用佛系、隨緣的態度來處理人際關係時,慢熟也就不可避免了。

《找到屬於你的內在寶藏》

內向和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種,有差異、有不同,但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兩點:


一是事務層面的價值,例如:做事有沒有能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二是人際層面的價值,例如:人是否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是不是受別人的歡迎等。


內向的人不喜歡被他人過多關注,對社交活動常常有排斥心理。所以比起外向的人,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不容易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內向的人更獨立、更專注、更理性,他們在處理事情時的深度思考能力往往是外向的人難以企及的。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甘地、村上春樹等,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可以說,內向者安靜的外表下,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所以,假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更不要因此而自卑。你有你自己獨特的天賦,關鍵是把你的優勢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就能找到適合你的人生節奏。


最後,我想分享的一點是,內向性格就像金礦一樣,本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是你不會一眼就看到。只有對自己耐心一點,允許自己的生命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展開,你才有機會打開那扇通往自己天賦的門。


希望你早日打開那扇門。

《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

顧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顧慮討厭你的人。


這世界很多種人,有些人謙虛,但也有些人自以為是,整天想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而是如何扯下別人。等的是看別人做錯事、說錯話,而不是檢討自己不做事、亂說話。


其實,工作都是為了生存,不需要特別理會誰的行為,但也不能被那些人影響了自己。做每件事背後都有代價,無論好的壞的,每個人早晚都要面對自己的行為。


重要的是,別被那些害人的手段,消磨掉自己的心智。努力做好自己,用心過好生活,然後不放棄為想要的生活努力;有天你會因此變得更強大,不是你顧慮他們,而是換他們來顧慮你。

《沒有當下的年代》

無拍片,無放上網就好像沒有發生過。


一切也要紀錄,也要被紀錄,為了回味、為了他人、為了讓更多人知。


這是一個甚麼得時代?


一個沒有當下的年代,就是只有過去與未來。


過去是甚麼?過去是抑鬱。


未來是甚麼?未來是焦慮。

《進入大運之前的先兆》

一個人準備進入自己的大運之前,必定會進入一種「向內求」的狀態。


由於摔過、塌過、落魄過,看盡冷暖、看透人性,總算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不論哪個時刻都是獨自一個人熬過來的。


你不會再倚靠他人、期待他人幫助,把所有能量都集中起來只專注提升自己。


生活開始變得簡單、交友也變得單純甚至孤單,心境上也懂得享受平靜所帶來的快樂,智慧上也理解能看破但是不說破的道理。


你的身軀會開始變得輕巧,因為沒事情會帶給你困擾,過去的糟糕事也無法引起內心的波瀾。


倘若開始有了以上的感覺,請相信自己,好運將要抵達,你即將邁入人生新的境界。

《不一定要溝通》

有時選擇不溝通,反而是最健康的選擇。選擇不溝通並不代表被動,而是主動的決定。


當然,最終目標是良好的溝通,但你也需要認清自己應該與「誰」溝通。即使你說話抱持善意、體貼又清晰,跟特定對象交談仍然可能不安全,也無法帶給你療癒。


如果你知道溝通會對自己造成傷害,譬如正處於暴力關係中,你可能會選擇不溝通;如果對方要進行任何形式的操縱、或反過來咬你一口,你可能會選擇不溝通;如果你從經驗中得知對方執意不聽你說話,或一昧捍衛個人立場,你也可能會選擇不溝通。


選擇不溝通的意思是你不給人看見,但也代表你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有時,這也是療癒。


療癒需要判斷力。有時,最好的選擇是尊重自己、繼續前進、找到能傾聽你的人。

《學習的定義就是改變》

對美好的事物習慣化會驅使你向前進步。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習慣化,就會對現況感到滿意。例如,你可能在獲得一份初級職位的工作多年後,依舊心滿意足。安於較少的欲望似乎是可取的,但這也代表你學習、發展和改變的動力會減少。


如果不是因為情緒上的習慣化,我們這個物種可能就不會擁有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技創新和偉大的藝術作品,因為人們可能沒有創造它們的動力。 

這兩者必須達到微妙的平衡。習慣化會導致我們不滿意、無聊、焦躁和貪婪。但如果沒有習慣化(容我們在此也加上一點無聊、焦躁和貪婪),我們可能仍然是穴居人。 


我們現在能夠不再坐在寒冷黑暗的洞穴裡,一個原因在於進步讓我們快樂。快樂常來自於感知自己在前進、改變、學習和發展。


不妨想想兩位神經學家巴斯欽.布蘭(Bastien Blain)和羅布.羅特勒吉(Robb Rutledge)在倫敦進行的研究。他們讓志願參與實驗的人玩新遊戲,並且每隔幾分鐘報告一次他們的感受。


他們發現,志願者最快樂的時候並不是他們在遊戲中獲得最多金錢的時候(儘管這確實也讓他們很高興),而是當他們對遊戲內容學到新事物時。學習帶來的快樂比金錢更多。你會習慣一些事物──豪華汽車、大螢幕電視──但你不會習慣學習的樂趣,因為學習的定義就是改變。


人無法對改變習慣化。

《心事和本事》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 中寫:世界上凡是人羣聚集的地方,談論的話題無外乎三個:拐彎抹角的炫耀自己、添油加醋的貶低別人、相互窺探的搬弄是非。


人要學會藏兩樣東西,一是心事,二是本事。


心事,要藏在自己心裡,一旦說出來,就成了別人嘴裡的故事,如果心不設防,受傷是早晚的事。


本事也要藏三分,本事如鋒芒,是一種刺,很容易扎傷別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寧可接受陌生人成功,卻很難容忍身邊人拔尖。


如果你不懂斂藏,肯定會招來數不盡的明槍暗箭。


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能為自己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可大多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傷痛,在別人眼裡,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埃。


或許,成年人的孤獨,就是悲喜自渡,而這也正是我們難得的自由。

《內容傳遞網路(CDN)的知識》

網路分發涉及將資料有效地從來源傳遞到用戶,主要包括:


1. 內容分發網路(CDN):透過在多個地理位置的伺服器上快取內容,提升存取速度和減少延遲。

2. 負載平衡:將請求分配到多個伺服器上,避免單一伺服器過載,確保服務穩定性。

3. 資料快取:儲存常用資料以減少存取來源資料的頻率,加快回應速度。

4. 網路協定:定義資料傳輸規則(如HTTP、HTTPS),確保資料在網路中正確傳輸。

5. 頻寬管理:最佳化網路資料傳輸容量,確保重要應用的效能不受大量流量影響。

6. 資料壓縮:減少資料檔案大小,減少傳輸時間和儲存需求。


這些技術共同確保資料快速、有效地到達用戶,提升網路服務品質。

《否定自我需要會產生更多怨氣》

人類的所有需要都是在展現生命能量於體內流動的狀態,它們就是讓我們與生命力搭上線的管道。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並渴望滿足這些需要時,就是在對神聖的生命表達敬意。


以「否決自我需要」的方式過生活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它會創造出一個「以暴力對待自我」的條件。這種暴力不只會傷害到自己,也可能傷害到他人。假如我一直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對待自己或他人,我就沒有對世界的平和做出貢獻,創造出一個我想要的生活環境。


當若我為你做某件事,是因為我認為「我應該這麼做」、「這麼做才明智」或「這樣我才會是一個好人」,那麼這些付出會留下餘毒。通常這餘毒就是怨氣,怨氣不僅會毒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消磨生活的樂趣。

《如何實現自我控制?》

為了要擺脫自我破壞的現象,作者建議我們要學會「自我控制」(Self-mastery)。作者鼓勵我們:「你相信生活是什麼樣貌,你就會把生活變成那個樣貌。」一個懂得自我控制的人,就是對自己的內心有覺察力、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面對未知的挑戰有勇氣。


我將書中的重點歸納成四個面向:


一、理解和承認自我破壞的行為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存在自我破壞的行為,並且具體辨識出這些行為是什麼。透過記錄或反思,我們可以找出那些不斷重複的負面行為和思維模式,像是拖延、逃避責任、過度焦慮等。


然後,我們要誠實面對並接納我們的情緒,例如憤怒、恐懼或焦慮,而不是壓抑它們。就像是我自己經常避免感受到憤怒的情緒,作者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說:「憤怒是健康的,憤怒也能讓我們看見自我一些重要的面向,包括真實的自我,以及我們在乎的是什麼。」就像是憤怒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底線在哪裡。還能幫我們認清自己認為不公正的事情。


因此,憤怒這種情緒,可以是一種很好的「動力」來源,驅策我們採取行動、改變現況。只是我們必須留意,不要把這種憤怒投射到別人身上,而是利用這種情緒作為改變的動力就好。


當我們認真感受所有的情緒,才會體會到作者所說的這種好處:「一旦不再害怕去感受任何事情,一旦不再抗拒生活中的任何部分,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你找到了平靜。」因為憤怒,我們決定改變;因為恐懼,我們做足準備;因為焦慮,我們採取行動。


二、對自己用同理心取代批判


在學會自我控制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學會「自我療癒」,也就是對自己保持溫柔和同理心,而不是陷入自我批判的循環中。對於所有深陷自我批判困擾、覺得現在的自己很糟糕的讀者,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幫助的練習方式。


這個練習叫做「告訴年輕的自己一段話」。


你可以想像一個在「未來」已經從創傷中痊癒、快樂而且年長的自己,正在傳授給「現在」年輕的自己一些智慧。 想像一下,年輕的自己心碎了,而年長的你坐在他們身旁,給予他們非常具體的指示。


例如,你可以告訴他們為什麼遇到這種事情其實棒透了,雖然他們還不知道,但之後會有另一段更好的戀愛關係。 或者,年輕的自己感到萬分沮喪,而你坐在他們身旁,告訴他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感覺好一些:需要打電話給誰、需要去哪裡、需要開始做些什麼,以及需要停止做些什麼。


當我們使用這種方式跟自己對話,就能從一種抽離的角度,給自己更好的對待。如同作者寫道:「你已經不是過去的自己了,縱使那些碎片仍然是你的一部分。你並沒有因為痛苦而崩潰,你正在看著自己走出痛苦。」我們竟然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


三、採取具體行動轉變生活


對於一些導致我們負面情緒的創傷或的回憶,強迫自己「放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如同作者指出的:「如果試圖強迫自己對某件事情『放手』,我們就會抓它抓得比以往更緊。只有開始建立新的事物,你才能繼續走上人生的道路。」


一旦我們認識到自我破壞的行為和原因後,我們需要的就是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來取代這些舊的行為。所以,我們必須專注於建立新的生活和行動,並讓自己逐漸沉浸其中。


像是設定新的日常習慣、尋找健康的情感支持、學習新的技能、專注於個人的職場成長。例如,若有拖延問題,可以設立每日的小任務,逐步完成;如果有不健康的金錢習慣,可以制定預算原則並嚴格遵守。重點在於一次改變一個小步驟,逐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並在過程中對自己保持耐心。


最後,就會如同作者所說的:「一旦建立一種新的生活,讓你能夠深深地沉浸並投入其中,同時也讓你覺得興奮而有趣,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放手,並慢慢地忘記過去。 」這個時候,自我破壞就不會這麼困擾著你,因為你已經把心力轉移到新的行動上面。


四、透過強大的自己實踐計劃


另一方面,自我療癒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眼前的困難,還可以幫我們成為更強大的自己。作者也鼓勵我們想像自己「最強大的版本」,問自己這個版本的你,會如何思考、行動和面對挑戰。


書中指出,如果我們要想成為最強大的自己,第一步就是鉅細靡遺地想像這個人的樣貌。開始問自己:最強大的那個我現在會怎麼做?他會如何度過今天?他會如何應對這個挑戰?他會如何前進?他會如何思考?他會有什麼感受?


透過這種持續的內在對話和反思,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方向,不會再受到過去的困境束縛。也就是說,以前我們都太習慣聽從了「弱小的自己」的聲音,導致我們綁手綁腳、不敢前進。現在,改聽「強大的自己」給出的建議,才更容易跨出前進的那一步。


所以,我們可讓強大的自己成為生命中的執行長,負責制定計劃、做出決策、採取行動,成為能夠自我控制的人。當我們做到這個程度,就會像作者所說的:「強大的人並不是最具攻擊性的人;攻擊性通常是一種自衛機制。強大的人最不會擔心小事帶來的困擾,也最願意充分地處理和解決大事。」


總結以上四個重點,從自我破壞到自我控制,不是一夜之間的轉變,而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漸進改變的過程。透過理解、同理心、行動和實踐,我們就能夠逐步化解「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實現真正的自我控制。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