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封建時代》看來,人工智慧或數位經濟意外引發經濟領域的徹底變遷——隨著技術進步,演算法、社群媒體、網路伺服器這些「科技資本」,已經徹底壓制以引擎或煙囪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市場經濟發生本質的改變。
18世紀以來,高速成長的資本主義席捲地球。資本家透過掌握土地、原料和工廠,在流水線上製造無數產品。所謂「追尋最大利潤」就是資本經濟的唯一動機。那麼所謂「利潤」來自何處呢?來自盡可能便宜的生產,盡可能高價的賣出。
當代最大商機是,只要能夠壟斷「雲端平台」,無論是搜尋引擎、手機商店或者社群媒體,這些通常看似「免費」或非常便宜的數位服務,幾乎就控制了所有的金錢流動。
資本主義經濟的早期成功,是因為廣告行業創造了某種「注意力市場」。生產的另一面是消費,資本經濟之所以能夠誘使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這當然是因為,我們著迷五光十色的購物資訊、欣然奉上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從數位足跡到數位農奴,除了精明演算法透過線上推送來打造「消費人」以外,正如本書所觀察到的,數位經濟的成功確實也迎合我們的心理本能,個人主義的自戀、佔有慾、晉身精英之虛榮……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無論如何,所謂「科技封建主義」大概不是史無前例的事物。早在1933年的納粹德國,資訊傳播科技早就為政治集權提供忠實服務。當時,德國政府用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在全國賣出了數百萬台製作精良的收音機,這與今天手機上的免費app可能出於相似考量。
「所有德國人都聽元首講話!」成為美好時尚、愉快消遣。從街邊酒館到家中起居室,每個角落都迴盪著精心編排的電子訊號。
我們之所以輕易允許世界再次返回「封建時代」,會不會不完全是雲端科技的錯?反而有此可能:只因我們對科技太少警惕、對民主太少關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