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科技封建主義關係圖》





 「雲端資本家、附庸資本家、使用者」三者的關係類比為傳統封建主義下的「封建君主、小地主、佃農」。在雲端資本家(例如GoogleMetaAppleAmazon等)的領地上,由各地小領主與佃農們為其辛勞耕作。

「我們的使命是賦予人們打造社群的力量,讓世界更緊密連結。」──Meta


「我們的使命是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Google


「我們的使命是啟發使用者的創造力並為大家帶來歡樂。」──TikTok


「我們的承諾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移動。」──Uber


只要觀察雲端領主們的使命口號,就會發現他們從未提及的是,所謂「緊密連結、歡樂、創造力與平等」願景的背後,其實是各種剝削和監控的事實。好比Meta宣稱其使命是「賦予人們打造社群的力量,讓世界更緊密連結」,但在實際上,這種社群力量往往被平台的演算法和內容審查機制所操控。雖然內容確實是由用戶所創造和分享,平台卻能透過演算法決定哪些內容能被更多人看到,哪些則被隱藏。這使得用戶成為「雲端佃農」,無償地為平台生產數據,增強平台的價值,而平台則榨取這些資料的剩餘價值,並轉化為廣告收入。


Google同樣宣稱要「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乍聽之下非常理想,但在科技封建主義的現實下,這種資訊的集中化控制卻代表著龐大的權力不對稱。Google掌握了全球資訊的門戶,並藉由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決定哪些資訊能被展示,哪些又被隱藏。這使得其他媒體和資訊提供者成為「附庸資本家」,必須支付「雲端租金」才能在搜尋結果中獲得可見性,導致更多的剩餘價值被轉移到Google手中。


最後是TikTok,它們也宣稱要「啟發使用者的創造力並為大家帶來歡樂」,但這種創造力和歡樂同樣也是建立在高度演算法控制和數據蒐集的基礎上。用戶在平台上創作和消費內容,無形中成為「雲端佃農」,其行為數據被蒐集和分析,用於增強平台的盈利能力。這種由演算法驅動的內容分發機制,強化了淺薄和短視的內容消費,削弱了更深層次和更有價值的社會對話。


同樣的邏輯,Uber也承諾要「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移動」,表面上強調了平等和便利,但實際上卻是由平台來控制司機和乘客之間的交易,榨取勞動的剩餘價值。司機作為「雲端無產者」,受到平台演算法的監控和評價,工資和工作條件受到極大壓制,而平台則藉由這種非正式勞動關係賺取高額利潤。這種工作方式非但沒有促進勞動平等,反而強化了勞動者的剝削和不安全感。


這些口號所宣傳的理想,與實際運作的剝削和控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科技封建主義之下,平台利用其科技和數據優勢,建立起新的權力結構,對用戶和勞動者進行剝削,並將更多剩餘價值集中到少數「雲端資本家」手中,最終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和經濟壓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