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座山,可能是內心的恐懼,可能是自我限制,也可能是自我破壞的行為,這些障礙阻止了我們繼續前進,把我們擋在原地。我很喜歡這個譬喻,因為攀登一座山峰是需要勇氣、耐心和毅力的。爬山並不簡單,但是我們必須爬。
在各種內心的阻礙裡面,最難以察覺的就是「自我破壞」(Self-sabotage),因為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自我破壞並不是出於意識上的選擇,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沒有被解決的恐懼」、「缺乏安全感」、「舊的限制性的信念」的綜合影響。
這種明明想要自己變好、卻總是做出相反行為的現象,就如同作者在書中的描述:「自我破壞只是你無意識需求的一種顯現方式,而這種需求是透過自我破壞的行為來滿足的。」常見的自我破壞包含:過度思考、拖延、逃避責任、沉溺於不健康的習慣…等。
這些行為「看似」在保護我們免於失敗或痛苦的影響,實際上卻是限制了我們的成長和成功。特別是當我們嘗試踏出舒適區、挑戰自我的時候,潛意識中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會觸發自我破壞行為,希望我們保持現狀,避免未知的風險和痛苦。
例如,有些人會在「金錢方面」自我破壞。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儲蓄和理財,但每次存了一些錢後,卻又無法克制地衝動型購物或買奢侈品。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或是情緒上的空虛,導致自己用購物來尋求短暫的滿足感,但長期來看卻破壞了財務健康。
另外,有些人會在「感情方面」自我破壞。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安全或害怕受傷,於是他們無意識表現出:過度控制、經常吃醋、不信任對方,甚至主動挑起衝突。這樣的行為模式本來是為了避免被拋棄或受傷,但是最終卻有可能導致關係的破裂,恰好印證了他們最害怕的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