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比遊戲更毒的魔鬼》

這魔鬼就是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包括但不限於Facebook、抖音、Instagram、TikTok、Youtube、X、微博等等,總之就是那些你可以在手機上刷來刷去的APP,此外還包括大量的內容農場網站。


社交媒體的可怕之處,是以提供資訊、增進社交的姿態出現,完美避開了你的罪惡感,是披著天使外衣的魔鬼。

  

社交媒體的可惡之處,是你會潛意識地打開它們,潛意識地浪費時間而不自覺。

  

現代人的時間愈來碎片化,當感覺無聊時就會喜歡刷一刷手機,這是很多人的習慣。

  

社交媒體的恐怖之處,是你一刷就根本停不下來,無論是FB、抖音或是IG,都有這種特性——你一刷就是兩個小時,然後驚覺,兩個小時過去了,你好像看了很多,又好像甚麼也沒有看過。

  

那兩個小時就這樣憑空消失,你其實甚麼也沒有得到!你一直在潛意識地追看一個又一個短片或帖文,每則表面上都不花你太多時間,但你會不知不覺地不斷切換、不斷切換,不斷在追看下一則。

  

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就是背後推手,它會根據你的喜好,誘惑你不斷看下一個、再看下一個、再看下一個…… 這過程給予你高度的聲畫刺激,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其實此時你的大腦就像一片漿糊,你是活在麻痺自己的一個狀態中,如同殭屍一般。這是對大腦智力的直接傷害,時間愈長,人會變得愈蠢。


為何社交媒體有這樣的魔力?我們知道,大腦的快感來自於多巴胺。要從一款遊戲內得到多巴胺的奬勵,方式也許是升上一個等級、或打敗一個敵人、或得到一款裝備,這些都需要一些努力,也許花上幾十分鐘至一個小時的時間。但你要從社交媒體內得到多巴胺的獎勵,只需要刷到下一個短片,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花的也許只是幾秒鐘。


社交媒體給予大腦的獎勵,俗稱「成功感」,比遊戲更加直接也更加快速。幾秒鐘就獲得多巴胺的獎勵,這效率,和用毒品直接刺激大腦幾乎是相同的,而且兩者同樣都會令大腦變蠢,所以社交媒體就是如假包換的「電子毒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