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要用投資舒解負面情緒2》

治療疾病與投資,都需要正確的觀念與工具。不是自己認為怎樣,這個世界就是怎樣。不要以為想法可以打敗自然定律。很多人無法接受較有科學根據的做法,問題就出在,他的出發點。他必需有高報酬,來彌補人生拼圖中虧欠的一塊。沒這塊不行。也因此,所有否定他取得高報酬想法與推論,都是不可接受的。


另一種投資的目的,不是要在財富上高人一等,是要高人一等。


這種人常覺得,當有高超報酬可以拿出誇耀時,自己的人生就比其它人成功。


自己的專業是否有幫助到其他人,自己是否有個滿足的職業生涯,自己是否有愉快的家庭生活,自己是否有從閱讀、運動、旅行等各種嗜好活動中建立有品質的人生,都不重要,高投資報酬就是一切。


這種人常見於網路。特點就在於,單次與獨特的可誇耀成果。譬如將資產重壓單一飆股賺了大錢,或是在某次市場下跌前剛好全部撤出市場。他們往往還會秀出對帳單證明自己的豐功偉業。


錦衣夜行,讓人難過。


有「神乎其技」的操作,卻無法讓別人知道,也一樣讓人難過。


網路成為這些人的平台和舞台。用來告訴大家,自己有多行。


這些討論區也往往形成一種,「只要拿出實績、拿出好成果,就是高手」的氛圍。


許多人看到這樣的畫面,心想:「大丈夫當如是」,於是開始以高超報酬,以勝過市場為目標進行投資。


一旦是這個出發點,一定不會走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的路。他們會選有可能短大賺特賺的做法,也就是高風險投資。譬如只買少數股票,高倍數槓桿等。而由於整個討論區都是這樣的想法與氛圍,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投資方法過度大膽。因為大家都是這樣。他們反而會說,指數化投資跟資產配置過度保守。


然後,當自己遇到重大虧損或是長年落後市場,怎樣研究跟操作都無濟於事時,才發現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無法接受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取得市場整體報酬,無法接受股債搭配這種穩健投資做法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指數化投資或是資產配置的論述或實證有什麼重大缺點,恐怕是因為這些人心中已有定見與偏見。


他們必需靠投資矯正收入的不滿足,修正不夠傑出的人生,所以必需有高報酬。在這些人心中,只要違反「高報酬」假設,全都是錯的。但他們不知道自己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有問題,反而開始批評指數化投資代表的市場報酬就是不夠看的成果。或是說資產配置是笨人才會用的方法。


也不知道,市場報酬就是該市場全部投資人整體投入的資金,在扣除成本之前的成果。也不知道資產配置就是專業資產管理業界的做法,譬如像美國大學的校務基金或是政府基金,都是採用資產配置的架構。


假如集中投資單一股票,積極進出市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報酬,這些手上有著龐大資源,可以負擔最好投資服務的法人,為何不用呢 輪流不要拿投資做為不滿收入,不滿人生的出氣孔,你會發現,很難一吐怨氣,恐怕還會積怨更深。


因為,市場沒有欠你什麼。也因為,信念是無法改變原理與事實的。務實投資,才真的可能在投資時取得可觀成果。

《不要用投資舒解負面情緒1》

投資不就是要賺錢嗎?這很正大光明。問題在於,賺錢是為了什麼?這目的就很多了。


人生累積財富有兩大來源,第一是自身工作所得,第二是投資所得。(假如沒有得到大額遺產的話)


為什麼期待高額投資所得?


有時理由在於,對自己工作所得嚴重不滿。常見狀況是所得相對較低的族群。他們很自然的會想:「這樣的收入,那一天才能真的有錢呢?」於是很自然的,想在投資時追求高報酬。但不少高所得者也相當不滿自己的工作所得。


譬如他從事一個過去有高收入的工作。但可能因為環境變遷或產業沒落,反而變成只是還好的收入。他看著過去的同學在當前的熱門產業,一個個賺得比自己多,甚至數倍於自己的年收入。他非常不滿,但又無法改變自己的專業與當前的環境,於是想在投資時「出一口氣」、「賺更多」。


需要留意的是,投資不是事業 or 工作收入不夠多的解藥。


不是你工作收入不夠好,不管是真的不多還是自覺不夠多,去做投資就一定可以翻轉收入層級,成功抵達上一層。


有時是成功翻身,跌入下一層。這些必需靠投資「翻身」的人有一種共同心態,就是,無法接受真實世界的投資其實報酬不高的現象。更無法接受大多人去主動選股拿到的是落後市場報酬的事實。


他們「一定要」高報酬。所有相反的言論,都是必需判死刑的。而他們如何取得高報酬呢?用堅定的信念。


堅定的相信,股市年化報酬一定是15%。堅定的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積極的研究,就一定可以取得每年勝過市場5%的年化報酬。


很抱歉,市場不是你想要高報酬它就會給你高報酬。


全球經濟的長期實質成長率是多少?


你為什麼會期待資本市場給你遠遠超過在現實世界努力經營事業的人所取得的報酬?


長達幾十年的資料一再顯示,專業基金經理人都難以勝過市場了。


一個平常要上班有其它事要忙的業餘投資人,認為自己可以勝過市場,是太過樂觀,還是合理期待?癌症不是用堅定的信心就可以治療的。金融市場不是有堅定的信心就會有高報酬的。



《風險正是報酬的來源》

核心資產類別有三個重點特徵,其中之一,就是它依靠市場產生的報酬(Rely on market-generated returns),而不靠人為操作。


什麼叫依靠市場產生的報酬?


就是說,投資人只要出資參與市場,市場本身就可以帶來報酬。(但不保證)


譬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就是這樣的資產類別。


因為達成投資目標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不能交付給市場參與者的運氣或宣稱的能力。(Satisfying investment objectives proves too important to rely on serendipity or the supposed expertise of market players.)


這段話值得再三咀嚼。


意思就是,達成投資目標,寧可靠市場報酬,而不是靠人為操作。


符合直覺,但在投資世界是錯誤想法。


主動選股,通常是扣分。拿到落後市場的報酬。


擇時進出,也是扣分。常造成在上漲中錯過報酬。或是大跌中一直在等更低點,根本沒買到。


我們投資核心資產的主要報酬來源,在於市場報酬。人為操作比市場報酬,更不值得信賴。所以持有前面這些意見的投資人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他們直接假設人為操作就是會比較好。

再者,他們不願意依賴市場報酬,卻不知道人為操作所帶來的報酬更是難以信賴。


可是市場報酬可能很糟,像股票市場,它就從來沒有保證給你某個百分比的報酬。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正是因為股票市場沒有保證給投資人多少報酬,所以它才有較高報酬的可能。


風險,正是報酬的來源。想著人為操作就可以保證帶來每年幾十%或甚至資產翻倍的報酬? 這通常是無風險就想要賺大錢的白日夢。


《如何成功累積可以安心退休的財富》

看待達成退休資產累積目標的兩條路徑: 自己的投入與市場的成長。累積退休資產,小心欲速則不達。


目前大多討論將重點完全放在投資。譬如好好選股,創造高報酬,即使小資族也能滾出大資產。或是討論如何投資高股息股票與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但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資產成長有兩個動力來源,第一是自身的投入,第二是投資的報酬。


為什麼後者成為大多人關注的焦點,卻幾乎沒什麼人談如何增加投入?


因為增加投入是條辛苦的路。為了拉高儲蓄率,投資人需要節約度日。或是精進自身能力,取得更高的工作所得。與其要求自己,不如要求金融市場。靠投資操作,創造更大的財富,不是更輕鬆簡單嗎?


這種想法反而可能對累積退休資產造成阻礙。


第一個問題,就是忽略自身投入的重要性。


其實增加儲蓄對終點資產的影響力,跟提高投資報酬相比,毫不遜色。而假如你對金融投資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你會知道長期、三四十年下來,主動投資年化報酬率要勝過市場1%有多困難。即便專業基金經理人也很難達成。而儲蓄率,你可以完全掌控。與節約相比,更可觀的資產成長效果來自於收入增加。


基本生活開支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字。月收入五萬的人,假如每月固定開銷是三萬,那麼他每月有兩萬可以投資。假如月收入成長到十萬,月開銷維持三萬的話,每月可投資金額會拉高到七萬。是原先兩萬的3.5倍。可投資金額的增長,會帶來龐大的資產成長動力。


自己的投入,是不可忽略,也不應忽略的退休資產累積途徑。


第二個問題,對投資有太美好的想像。


假如主要就是靠投資報酬去累積退休資產,很多人自然的會想要高報酬。譬如嘗試買到下一個AAPL or TSLA。這似乎是資產倍增的捷徑。


對於投資個股的風險,先舉個例子。 2000年,GE是美國市場價值最高的公司。規模幾乎是第二大的公司Exxon的兩倍。到2020年底,奇異股票帶來15年累積-3.18%的報酬。市值排名掉到第73。沒有任何保證,當前看起不可或缺的公司會永遠稱雄,或是前景看好的公司會一直處在順風。

去選個股,幻想著高超報酬,拿到的恐怕往往是落後市場的成果。


第三個問題,忽略時間的重要性。


一樣10%的報酬。假如投入一百萬,是10萬的獲利。但假如投入兩千萬,就是200萬的獲利。


投入的金額愈大,一樣的報酬率會帶來更可觀的資產成長。也就是說,在整個資產累積的過程,市場報酬真的能發揮大作用的時候,是在後期。當你已經投入了二三十年,靠著自己的投入與之前的市場成長,累積了相當份量的資本之後,屆時市場報酬帶來的資產成長,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但假如只想著早退休、想要短時間賺大錢,很難體會與實現在資產累積後期的龐大資產成長效果。


只注重投資帶來的資產成長,很可能會花費大量心力研究投資,對本業投入不足,造成工作與事業難以進步,等同放棄累積退休資產時,自身投入這個重要的動力。


只靠投資來達成退休目標,難免去追求一些看來可能有高報酬的投資方法。一心以為,只要認真研究就會有高報酬。而忽略了長期勝過市場,是一件多難的事。


多年之後,當投資人發現自己的收入沒有成長,投資的希望也落空,退休將成為一個更遙不可及的夢。這時投資人也會發現,已經失去資產累積的最大助力,那就是時間。


偏差的退休資產累積方法,可能反而帶來低劣的成果。


不要讓這些”只要做好投資就可以早退休,就可以財富自由”的常見言論,造成自身的認知偏差,忽略了自己投入的重要,以及對投資績效有太樂觀的預期。


欲速則不達。想要很快的藉由投資操作,短期致富,成功退休。對大多人來說,恐怕就是一條不達之路。


確實的投入工作,取得事業成果與對應的收入成長。投資時採用有效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簡單就可以取得市場報酬。同時採用這兩個資產成長的動力,才能確實累積,達成退休目標。前者,讓人取得事業的成就。後者讓人取得投資的成果。


《冬天泳者的比喻》

冬天來到泳池,大多你看的人是來游泳,不是來泡水的。冬天泡冷水,大多人不會覺得有趣或舒服。


夏天的泳池則會有很多來泡水的人,夏天泡在冰涼的水中相當快樂。


股市Bullish 的時候就像夏天的游泳池,很多參與者不是真的想長期持有股市這個資產,他們不是把股票當成自身資產的一個固定成份,他們只是想泡在這個”好像很快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賺錢”的氣氛之中。


股市明顯下跌時,就像冬天的泳池,那些覺得股票很容易賺錢的人,會離開市場,留下的人,比較多是真的把股票當成一個固定資產組成份子的投資人,就像冬天的泳池,你看到的,大多就是把游泳當固定習慣,不管天熱天冷都會來的人。


誰才會從泳池得到運動的益處,是那些天氣熱所以要來泡泡涼水的人嗎? 誰才會從股市得到長期的成長


是那些看股票上漲時,覺得很容易賺錢,所以也要來 ”泡泡”股市的人嗎?


不管天氣冷熱都持續游泳的人,不管市場上漲或下跌都持續參與市場的人,才是真的有在運動的人,也才是真的有在投資的人。


《不八卦是保護自己》

不在背後評論人,表面上是保護他人,其實最後是在保護自己。


每個人對人或事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真實的反應,但不應是不經思考的隨意評價,或是當鍵盤俠在網路世界用言語刺傷他人。


有人可能會說:

「我其實沒有惡意,只是說話直。」


但是我覺得說話直,應該是在坦誠相待的基礎下,比方朋友犯錯時,對他直接提醒,而不是趁他不在的時候,拐彎抹角的在背後批評他的不是。


「直白」和「詆毀」是兩件事。


嘴長在別人的身上,他們說他們的,我們可以當作鍛鍊心臟的強度,不去在意他人評價。因為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就盡量平常心看待。如果太過在意,反倒亂了前進的步伐,損失的絕對是自己。


《習慣確認身體的感覺》

當我們小時候,是活在一種:「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習慣用頭腦去壓制我們的身心感受。長久下來,就容易跟自己內在失連。


煽動不安的資訊,由於刺激性強,容易讓人成癮。


我認為資訊應有的功能,是對你的情緒及思考產生正向的刺激、啟發。如果某些資訊徒增你的不安與恐懼,導致你畏首畏尾,那是本末倒置,應加以拒絕。因此,你有必要知道,對你而言,什麼是「好的資訊」、「要小心的資訊」。


好的資訊=讓你充滿幹勁、希望等正面情緒。讓你想有所作為、有所行動。


要小心的資訊=讓你產生無力感、不安等負面情緒。讓你喪失動力、因不安而裹足不前。


換句話說,帶給你正面影響的就是「好的資訊」,帶給你負面影響的就是「要小心的資訊」。


你心中要有一把明確的尺,才能分辨好壞,不被各種資訊耍得團團轉。而且,你應該相信你的「身體感覺」。


請注意,當你接觸到某些資訊時,你的情緒和身體起了哪些反應。是全身舒緩放鬆,還是緊張僵硬呢?每次接受資訊時,都應一一確認。一旦習慣確認身體的感覺,在你接受到資訊的那一刻,你就能立即分辨那是「好的資訊」或「要小心的資訊」。


《拒絕有毒的資訊》

若你希望能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開啟一天的生活,那麼你首先應當調整好「一早醒來的情緒」。一早起床時的情緒,其實與「睡前情緒」息息相關。睡前情緒加上睡眠中的情緒(做夢),決定了你醒來時的情緒。


換句話說,要調整一天中最初始的情緒,就得在「前一天的夜晚」做好準備。


你不妨養成一個睡前習慣,在日記上列舉「今天開心的事」。


可以寫些「感謝筆記」,向某人(包含自己)道謝,也可以回顧一天,「讚美自己三件事」。


產生正面情緒後,可在房間噴一點室內芳香劑,讓自己籠罩在喜愛的芬芳中,再窩進質感柔軟的毛毯或棉被中緩緩入眠。在睡前整理好情緒,通常隔天早上便能在愉悅中醒來。醒來後也不要立刻起床,應花「五分鐘」整理情緒。


因為,如果有所擔憂,起床那一刻便會心生不安,如果做了惡夢,壞情緒更會久久不散。像這樣,建議你每天早上醒來時都好好面對自己的真心,留意此時此刻是怎樣的心情。或許是焦躁、不安、寂寞,也可能是對今天一整天充滿了興奮和正向的期待。


每天的「情緒狀態」不會都一樣。這點,也正是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一道重要線索。


待情緒整理到正向的狀態後,接下來就是留意你的行動。不要去做會打亂情緒的事。請像慎選食物般,慎選自己要吸收哪些資訊。拒絕有毒的,多多攝取美味且營養的資訊。沒人會明知食物有毒還硬塞進嘴裡吧?


資訊也一樣。


《感覺自己失控的人會更想去控制人》

有段時間我也會對親朋好友的日常及問題「插嘴」、「插手」。只要對方碰上困難,我不會坐視不管,一定聽其訴苦,給予忠告。這讓我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簡直是英雄。如果有人對別人的事坐視不管,我會認為那人太過冷漠;對於不加入聊八卦的人,我也會認為那是個自我中心的人。


但我變了。


如今的我認為,放手是一種信任的表現。能夠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畫清界限的人,才能幫助對方成長獨立。其實,通常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相信對方有勇氣、有能力去解決問題而已。管人家的事,對自己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逃避自己真正應該去做的事」。


別人為某事發愁,你在伸手幫助之前,先深呼吸一下。當我們眼睛盯著別人的問題時,就可迴避自己的問題。而且,出手去管的話,還能讓自己處於「正在做事」的狀態。放手吧,不要干涉別人的日常生活。


在意別人的時候,就是你該在意自己的時候。


《為自己解放》

解放並不是指對抗或全面推翻,解放是指換一個角度思考,不再默守成規,不再因循守舊,解放思想是指不再拘泥於舊日,不再執著不再保守,世事是常變的,解放要因著世事的變化去蕪存菁。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心境;

無法控制事情,但可以控制心情。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錯過什麼而怪罪自己,此時情緒就會像掉進漩渦裡,不斷把自己捲入低潮的世界去。


其實,陷入低潮沒有關係,生活原本就是由好事跟壞事交疊出來。低潮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久了會覺得自己再也走不出來。然而,希望你也知道,沒有人可以改變做過的選擇,但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接下來要如何努力。


人生,終究沒有永遠的順境,因為那並不叫人生。人生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為在逆境之後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在壞事之後學會珍惜身邊的人事,不再因過往而羈絆,學會用心情,緩緩地修補自己。


《問就對了》

學習善待自己、給自己喘口氣,還有對別人表示感謝,可以讓你更容易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這樣懂得開口尋求支持的舉動,很可能會對你的職場生活產生正面的影響。


比較願意開口尋求幫助的人,在職場中的職位比較高。他們的職位都是主管級,而非基層。


隨著歷練漸增,很多人都會學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對自己稍微溫柔一些。同時,我們也發現比較能自我關懷的人,也比較會心存感恩。由此來看,如果此刻我能對自己具備的知識、技能、經驗和人際關係都心存感恩,未來我也會比較能自我關懷。


對許多人來說,「拋開完美主義」是一項挑戰,而自我關懷,包括接受你自己的錯誤,是做到這一點的一大關鍵。將控制權交到別人手中,或讓別人幫助你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完美主義者來說更是如此。


很多人不想開口求援,是因為他們被自己的預設立場束縛了;他們認為其他人不想幫助他們、他們會造成別人的麻煩,或是被拒絕。職位高的人比較不會有這類擔憂。


另一方面,習慣對其他人伸出援手的人,會很了解助人的那份快樂,所以他們或許會預期,其他人在幫助他們後也會得到相同的愉悅感。


也有許多人不開口求援,是因為不想被當作弱者或沒有能力的人。他們會抱持著這種心態「如果我不開口求救,就不會被拒絕。」這是很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不論是基於什麼原因,被別人當面回絕,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都可能打擊到自尊心。


有多少人會因為一次的邀約被拒,就永遠不再對其他人提出邀約?這一點與每個人的復原力有關。


樂於助人的人會比較能夠開口求援,是因為當我們覺得某些事讓我們很開心時,我們的大腦會釋放多巴胺。所以,如果我覺得幫助別人的感覺很棒,我就比較願意開口尋求幫助,讓別人也有機會體驗這份快樂。


對其他人展現出你的感謝和重視,或許能給他們一股自信,並讓他們有種被珍惜的感覺;反過頭來看,在未來,這可能也會讓他們比較願意對你伸出援手。換句話說,你開口請他們幫忙的同時,也幫助了他們。


不論是於公於私,請對方幫忙做件小事,多半可以使彼此的信任關係更加穩固。


《投資與投機》

中文字真的非常有趣,按字面解釋的話,投資的「資」指的是資產。


即投資者通過買進資產後等待資產成長增值帶來回報。


投機的「機」則指的是機會。


投機者看到有發財的機會後決定賭上一把,例如買樂透,然後等待實現獲取報酬的機會。


曾玩過「大富翁」的人應該就比較好理解,投資就是想辦法走到一個地段後買下它,投機則是想辦法走到「機會」或「命運」,然後刺激一把。


投機者必須要具備獨到的智慧、眼光、判斷力、甚至是運氣,才能屢屢把握住賺錢的機會。


像我這樣既平凡無奇的小資上班族,還是乖乖地買入資產,然後靜靜等待資產價值增加所帶來的利潤。


你是投資者還是投機者呢?


《一種移動的生活方式》

人生除了股票和賺錢之外,還有詩和遠方、家人和朋友、平安和健康、美食和旅行、興趣和愛好。錢是永遠都賺不完的。如果太執著於"金錢", 到頭來很可能會落得一場空。一直以來我希望傳遞給大家的一個理念就是"化繁為簡",學會放下"貪念",尋找生活中能帶給你"幸福"的人事物。

你是否曾感嘆「人生真不公平?」


從出生、求學、再到出社會,人生總是存在著各種不公平。但有個叫「股市」的地方卻非常公平。假設我們今天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不論資金大或小, 買100張或100股,在相同的時間內投資報酬率都是一樣的。所以對於投資人來說,股市的不分富貴貧賤非常公平,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唯一問題就是「資金」。因為如果資金太小,報酬率再高也沒什麼意思,如同有句話說:「本大利小還是大,本小利大還是小。」


而決定資金大小的關鍵因子有兩個:出生和實力。關於出生的不公平性,是否能含著金湯匙出生往往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我們唯一能決定的就是自己賺錢的實力,今天就來分享一個提高賺錢實力的小祕訣。


  • 錢本身是中性的, 不好也不壞。有好壞之分的是一個人的品性, 但金錢往往會放大人的品性。
  • 先有目標, 並盡可能地把目標"視覺化", 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
  • 能解決問題的人就能賺到錢
  • 永遠不要為了取金蛋而殺了鵝。
  • 不要只是試一試, 而是要去做, 嘗試只是提前為失敗找藉口。
  • 沒有人能強迫你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除了你自己。
  • 不要為了失去的東西而感嘆, 要對自己曾經擁有而心存感激。


《如何成就美好人生?》

聊聊關於「幸福的秘訣」。美好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嚮往,然而我們真的有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正確的地方嗎?一份針對千禧世代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0%的人說人生目標是成為有錢人,剩下的則說要成為名人。然而真的只要名利雙收就能夠過上幸福美好的人生了嗎?

世界上最長久的幸福研究報告從75年前開始追蹤700多位男性的人生,包含哈佛學生和來自波士頓社會底層青年。這麼多年過去之後,他們之間有人成為工人、律師、醫師、美國總統。有人從底層崛起打破社會階層,相反地也有人從富裕跌落谷底。這些人的人生經歷中, 我們得知幸福似乎和金錢與名望沒有關聯。


那究竟幸福的祕訣是什麼呢?


Social Connection is good.


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生幸福健康。相反的,孤單寂寞讓我們變得不幸。研究顯示孤獨的人更容易變得不健康、不快樂且壽命減少。當然在人群中我們也可能會感到孤單,所以不單只是朋友的多寡或是否結婚,關係品質的好壞也非常關鍵。


別忽略人際關係的經營,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一類人:永遠忙著工作賺錢/ 投資理財,好讓自己有個”正當”的理由/藉口,逃避面對人際問題。經營感情和維持人際關係其實不比投資理財來的簡單,畢竟人都是「複雜的」。


無可否認賺錢和投資是很重要,但比起人際關係,卻顯得微不足道。正是秉持著這樣的人生哲學, 在投資股票方面, 我選擇了極簡主義的方式,「採取定期定額存ETF」的策略。從此不需要天天看盤、研究基本面、分析總體經濟和估算進出場時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留給家人與朋友們。


《人,一定要有趣》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朋友四型》裡把人分四種:

第一型,高級而有趣;

第二型,高級而無趣;

第三型,低級而有趣;

第四型,低級而無趣。


把有趣和無趣當作分類的標準,可見有趣之人是多麼可人。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人一旦沒有趣,就會變得粗糙、麻木、膚淺,變得不再可愛。整天沉迷垃圾快樂,FB/ IG story,週圍R 著數,愁眉苦臉、憂心忡忡、唉聲歎氣,面目可憎,好像這個世界誰都欠著似的。


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大體不外乎是通過一些指標,身份、地位,職業、收入,房子、車子,孩子的教育、本人遊歷等等,似乎一旦擁有這些也就可以稱之為成功了。在外國評價一個人是用有趣來界定,如果被人說沒趣,那將是很失敗的。


有趣的人,不見得能成就大事業,但讓人看著就高興。《射雕英雄傳》裡老頑童周伯通,是最讓人喜歡的一個角色,武功蓋世,孩童心態,瘋瘋癲癲,愛惡作劇,玩心太重,圍繞著他發生了許多喜劇,使得打打殺殺腥風血雨的江湖,多了不少浪漫歡快的生活氣息。


有趣也與讀書多少無關,與錢多少無關。


有趣和身份、地位,男女、年齡,環境、條件無關。


有趣的人,心無羈絆,直抒胸臆,至性至情。


所以妳們的身邊有很多人很善良,很能幹,事業成功,財富不少,只是一點也沒趣。有些人,美是美,靚是靚,也讓人很乏味。為什麼人會沉浸於垃圾快樂中呢? 我一直相信,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垃圾快樂就像Junk Food,簡單好吃,長期吃下去卻會拖垮妳的身體;高品質的有趣就像Whole Food,不一定美味,卻能帶給妳真正的營養,幫助妳更快成長。


《美國國債的類型分類》

除以年期分類外,美國國債還依派息種類的不同,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標準型債券、通脹掛鈎債券和剝離型債券。


第一種是標準型債券,也就是普通的傳統定息債券(T-Note和T-Bond)或零息短期債券(T-Bill),到期時以票面值取回本金。定息債券會每半年依票息率派息一次,零息債券不派息。


第二種是通脹掛鈎債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 TIPS),只出現在T-Note和T-Bond,屬浮息債券。


TIPS 發行的期限為 5 年、10 年和 30 年,目的是讓投資者免受通脹風險。其本金每半年根據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中的城市消費者指數(CPI-U)的變化進行調整,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通脹指標。TIPS的利息支付是根據調整後的本金計算的,因此如果通貨膨脹在派息日存在,利息支付將會增加。TIPS到期時,如果因通脹調整後的本金大於票面值,投資者將獲得比票面值更高的本金,否則就獲得票面金額。


第三種是剝離債券(Strip Bond),分為Strips Principle Bond和Strips Interest Bond兩種,其原理相當複雜。


標準型債券或傳統債券,有本金和利息兩部份,本金是在到期日歸還,而利息則半年支付一次直至到期日。Strip Bond,則是由投資銀行或交易商將本金和利息支付分開(剝離)成兩種債券,再單獨出售給投資者。本金部份,稱為Strips Principle;利息部份,稱為Strips Interest。


購買Strips Principle的投資者,由於只購買了本金部份,不能獲得原本的派息,只能在到期日取回票面金額,形同零息債券。他們能賺取的,是折價購入、到期取回票面金額中間的差價。


購買Strips Interest的投資者,則只購買了派息部份,但這利息不是半年派息一次,而是在到期時才一次支付。所以,Strips Interest也等同零息債券。


T-Bill本身不派息,所以沒有剝離的可能。T-Note和T-Bond有派息,如果被剝離,就形成了Strips Principle Note、Strips Interest Note、Strips Principle Bond、Strips Interest Bond四種。TIPS類的T-Note或T-Bond也有派息,可能也會被剝離,也就形成了TIPS Strips Principle Note、TIPS Strips Interest Note、TIPS Strips Principle Bond、TIPS Strips Interest Bond四種(雖然這四種類型很少交易)


其實不明白沒關係,只要把所有內含Strips PrincipleStrips Interest字樣的國債,統統當成零息債券即可。

《美國國債的年期分類》

先求知後投資,在投資之前,必須先深入了解美國國債的分類和特色。


美國國債(US Treasury Securities,簡稱US-T),評級AAA,是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因為是政府發行,幾乎無違約風險,普遍被視為零風險債務,同時也是金融市場動盪時的避風港。


美國國債根據債券的年期不同,分為三類:


  1. 美國短期國庫券(Treasury Bills, T-Bill):由發行日計,1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券,到期天數分為4週、13週、26週、52週四種。T-Bill是零息債券,不會在到期前支付利息,而是採用折價發行,投資者以折價買入債券,到期時會收到十足的票面金額(賺取價差)。
  2. 美國國庫票據(Treasury Notes , T-Note):以發行日計,2至10年內到期的中期債券,到期年限有2、3、5、7、10年五種。T-Note屬於有息債券,每半年派息一次,到期支付票面金額(到期回本)。
  3. 美國國庫長期債券(Treasury Bonds , T-Bond):以發行日計,年期在10年以上的長期債券,最長可至30年。T-Bond屬有息債券,每半年派息一次,到期支付票面金額(到期回本)。

  

簡單而言,美國國債依年期長短而分為T-Bill、T-Note、T-Bond三種,但其實這種分類法對投資者而言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那是以債券的發行日計算,而不是以我們買入日期計算。例如,我想買入一檔半年內到期的短債,無論是T-Bill、T-Note還是T-Bond,都可能符合條件,你不能只篩選T-Bill——因為很多T-Note和T-Bond已發行了一段時間,也接近了到期日。我們最多知道T-Bill類別肯定是零息債券,如此而已。


無論是T-Bill、T-Note還是T-Bond,每張面值都是1000美元,也就是購入門檻。如果你以折價購入一張,所需金額就低於1000美元;溢價購入一張,所需金額就高於1000美元,餘此類推。


《Earning yield ratio gap》

你當XX 12倍市盈率(PE),Earnings yield 就係8.5%,倒數關係,或者有人理解做8.5年回本。Gap乜?減返美債債息,Let says 2%-3%左右。咁earnings yield cap就1-2%。代表你買XX股票嘅「回報」係比美債高5.5% - 絶大多數情況都係正數,因為股票波動大好多風險大好多,理應有個風險溢價。


負數的話,即係買股票回本仲慢過債券,但風險仲高,搞到負數都好難唔係泡沫。


美債債息同股市表現有一定嘅正相關(但冇美金同股市咁強嘅負相關),但兩者根本唔係因果關係,而係受第三樣東西影響,叫做避險情緒,甚至可以話股市先係因,債息係果。


《收益差額 Yield gap》

The Yield Gap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yields of government-issued securities and the average dividend yield on stock shares. In other words, the yield gap, or the yield gap ratio, is the ratio of the dividend yield on equity compared to the yield on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s.


The yield gap is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quity is underpriced or overpriced compared to government bonds. The smaller the yield gap, the lower the equity yield is compared to government bonds, indicating that equity is overpriced. 


Conversely, the higher the yield gap, the greater the yield on equity is compared to government bonds, indicating that equity is relatively underpriced.


如果用香港做例子,直接拎租金回報 (而家兩厘幾) 同股市比更好。

分析員多數用所謂的 Earning yield gap去睇,呢樣東西因為陸東而出名,但當然唔係佢發明。簡單黎講,Earning yield 就係 1/PE,市盈率的倒數,即係:盈利/價格。10倍PE 就10% earnings yield,20倍 PE就 5%,唔難明啦?


樓市仲有幾個股市冇既特點:


1) 可以容易做到平價既槓杆, 跌都有得守

2) 有"非物質" 既回報 (例如可以溝到女)  

3) 唔易交易, 反而易長渣發達  

4) 人都總係要住屋


最後要補既係: 

其實香港樓市好細 (同全世界既資金比),所以好多量化既「分析」,好易出錯,「每個有錢大陸人黎買你一個單位已經夠」


《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

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是屬於『估價』的技巧,用來判讀股票是否有安全邊際,如果股票被嚴重低估,那個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就會飆高,投資人在這時候買股票的相對報酬率就高。如果股價上漲,空手的投資人去追高,那麼他就要承受追高風險,因為這時候的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很低,投資人只剩下追價差的報酬率,不具有安全邊際。


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Capital)是屬於『分析』的技巧,用來判斷管理者運用公司資產經營能力的高低。買入經營能力好的公司,投資人的報酬率自然高,買入資本報酬率低的公司,投資人也很難期望有好的獲利。


大部份投資人最熟悉的就是P/E ratio本益比,高本益比代表股價上漲的兇!例如先前提的A公司,如果他的P/E ratio 本益比飆高到40倍,投資大眾會以為股價飆高!


但是它的股價還是40元,為什麼? 因為公司的EPS下降到1 元,所以本益比飆高,股價還是沒漲。


改用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來看,就只剩2.5%,報酬率相當的低,如果只有這個報酬率,投資人還要承擔股價下跌的風險,非常不划算。


看本益比,你關心的是『股價有沒有漲』

看餘殖利率 (Earnings Yield)你關心的是『公司的獲利能力』


投資人投資股票,原本就是重視公司獲利能力大於市場波動,如果公司的獲利能力不變,股價暴跌,這時候就會產生安全邊際,當市場先生抓狂的時候,盈餘殖利率 (Earnings Yield)就會飆高


結論很簡單,就是『買入便宜的好公司』,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原則。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