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即生活,是一連串實驗試錯的過程。
我個人認為「先決定目標成績,再設計課表」是不合理的;應該先確定的是「跑者想練的目標距離」,再來要確認「跑者的當前實力」,比較能設計出符合跑者需求的課表。
跑者的「當前實力」才是設計課表的關鍵,而非跑者想要達到的成績。因為很有可能跑者現在想要達到的成績是一年後或兩年後再達到比較自然與健康,而非他以為的三個月或四個月,每位跑者都有他適合的進步曲線,可能跟跑齡、恢復力、工作時間… 等因素有關,這是我認為無法針對目標成績來設計課表的原因之一。
然而,當我們是依據他的「實力/跑力」來設計一份適合他的「刺激/課表」時,幫助他「適應/變強」就相對容易多了。
吃完這份課表後,下一次比賽會「變強/進步」多少,跑者和教練都不會知道。我認為比賽好比一次新的化學實驗,實驗還沒出來之前,誰都不知道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能做的就是針對現在的情況-跑者的實力-擬定計畫,認真執行。然後……對 比賽結果放寬心,但如果依據目標成績來設定課表的跑者,說要在比賽時對成績放寬心,就很很難很難!
我喜歡引導跑者把比賽當作一場未知的化學實驗,因為是「全新的實驗」,所以沒有人知道結果如何,這讓跑者與教練的「心」產生一種好奇式的期待,這種期待不只壓力比較小,還會引導跑者專注在比賽當下的變化(用心觀察實驗過程),並即時予以調整比賽的節奏,而不會為了追著某個成績而跑,這種心態(Mindset)也比較容易跑出好成績,而且這種優質的心態不是在比賽當天突然蹦出來的,它是在每一次訓練中慢慢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沒有設定目標成績,所以跑者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追求某個成績而訓練,對成績的執著心也會降到最低。
在設計課表的過程中,跑者想要達到的成績很少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想的只是「刺激→適應→變強」這個簡單原則,並思考如何把它用在不同的跑者身上。
教練做的主要是:
■ 「刺激」大小的量化工作
■ 「適應」與否的評估工作
「變強」多少並不是我們的工作,成績是結果,它像聯考分數一樣,跟當年考題的難易度有關,如果賽道太難、天氣太熱太濕,本來就很難跑出好成績。有時,考生準備好了,今年的考題也很簡單,但身體出狀況了,那也沒辦法。
當我們框定了目標,過程便開始容不下錯誤,也就捨棄試錯對於未來的正反饋。理解錯誤並接納,是持續優化精進的過程。會發現當專注熱情在實驗之中,人就無需受目標所限制,因為你終會越過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