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如何成功累積可以安心退休的財富》

看待達成退休資產累積目標的兩條路徑: 自己的投入與市場的成長。累積退休資產,小心欲速則不達。


目前大多討論將重點完全放在投資。譬如好好選股,創造高報酬,即使小資族也能滾出大資產。或是討論如何投資高股息股票與高配息債券,用配息支應生活費。但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資產成長有兩個動力來源,第一是自身的投入,第二是投資的報酬。


為什麼後者成為大多人關注的焦點,卻幾乎沒什麼人談如何增加投入?


因為增加投入是條辛苦的路。為了拉高儲蓄率,投資人需要節約度日。或是精進自身能力,取得更高的工作所得。與其要求自己,不如要求金融市場。靠投資操作,創造更大的財富,不是更輕鬆簡單嗎?


這種想法反而可能對累積退休資產造成阻礙。


第一個問題,就是忽略自身投入的重要性。


其實增加儲蓄對終點資產的影響力,跟提高投資報酬相比,毫不遜色。而假如你對金融投資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你會知道長期、三四十年下來,主動投資年化報酬率要勝過市場1%有多困難。即便專業基金經理人也很難達成。而儲蓄率,你可以完全掌控。與節約相比,更可觀的資產成長效果來自於收入增加。


基本生活開支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數字。月收入五萬的人,假如每月固定開銷是三萬,那麼他每月有兩萬可以投資。假如月收入成長到十萬,月開銷維持三萬的話,每月可投資金額會拉高到七萬。是原先兩萬的3.5倍。可投資金額的增長,會帶來龐大的資產成長動力。


自己的投入,是不可忽略,也不應忽略的退休資產累積途徑。


第二個問題,對投資有太美好的想像。


假如主要就是靠投資報酬去累積退休資產,很多人自然的會想要高報酬。譬如嘗試買到下一個AAPL or TSLA。這似乎是資產倍增的捷徑。


對於投資個股的風險,先舉個例子。 2000年,GE是美國市場價值最高的公司。規模幾乎是第二大的公司Exxon的兩倍。到2020年底,奇異股票帶來15年累積-3.18%的報酬。市值排名掉到第73。沒有任何保證,當前看起不可或缺的公司會永遠稱雄,或是前景看好的公司會一直處在順風。

去選個股,幻想著高超報酬,拿到的恐怕往往是落後市場的成果。


第三個問題,忽略時間的重要性。


一樣10%的報酬。假如投入一百萬,是10萬的獲利。但假如投入兩千萬,就是200萬的獲利。


投入的金額愈大,一樣的報酬率會帶來更可觀的資產成長。也就是說,在整個資產累積的過程,市場報酬真的能發揮大作用的時候,是在後期。當你已經投入了二三十年,靠著自己的投入與之前的市場成長,累積了相當份量的資本之後,屆時市場報酬帶來的資產成長,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但假如只想著早退休、想要短時間賺大錢,很難體會與實現在資產累積後期的龐大資產成長效果。


只注重投資帶來的資產成長,很可能會花費大量心力研究投資,對本業投入不足,造成工作與事業難以進步,等同放棄累積退休資產時,自身投入這個重要的動力。


只靠投資來達成退休目標,難免去追求一些看來可能有高報酬的投資方法。一心以為,只要認真研究就會有高報酬。而忽略了長期勝過市場,是一件多難的事。


多年之後,當投資人發現自己的收入沒有成長,投資的希望也落空,退休將成為一個更遙不可及的夢。這時投資人也會發現,已經失去資產累積的最大助力,那就是時間。


偏差的退休資產累積方法,可能反而帶來低劣的成果。


不要讓這些”只要做好投資就可以早退休,就可以財富自由”的常見言論,造成自身的認知偏差,忽略了自己投入的重要,以及對投資績效有太樂觀的預期。


欲速則不達。想要很快的藉由投資操作,短期致富,成功退休。對大多人來說,恐怕就是一條不達之路。


確實的投入工作,取得事業成果與對應的收入成長。投資時採用有效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簡單就可以取得市場報酬。同時採用這兩個資產成長的動力,才能確實累積,達成退休目標。前者,讓人取得事業的成就。後者讓人取得投資的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