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付出,就有過度期待。
有些人能在社交過程中,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如果一件事只跟你自己有關,在他們面前,你可以自在做決定,他們只給建議,就算最後你不採納,他們也支持。
但有些人則使人「壓力山大」,好像你不照他們的「規定動作」進行,就傷害了關係,甚至被視為背叛。當他們在付出的時候,總期待著未來能會換回什麼,喜歡基於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的行為指手畫腳。
就像很多父母與孩子,雖然父母犧牲自己的利益,將最好的菜端到孩子面前,但免不了提一句「這蝦最好,都給你」。這一句點出他們的不甘與不捨,同時也造成接受者的心理壓力。
世上沒什麼東西能憑空消失,如果看似消失,就是轉換成其他形式。父母的不甘不捨,會在潛意識裡,等孩子長大,開始無法自制地轉換成對孩子人生的掌控—我犧牲那麼多,你怎麼能不照我的規定動作呢?當然是以愛的名義。
朋友、伴侶之間的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凡是讓人感到「壓力山大」的相處模式,大多跟社交過程中對他人的錯誤期待有關。
不要期待別人會對我們有多大的善意,更不要期待別人會做我們想像中的規定動作,因為你的期待或多或少會在表情、言語和細微的行為暗示中,進而造成對方壓力,影響你的社交關係。
每個人在遇到困難時,都不要期望依靠社交去解決問題,能解決問題的一定是自己。愈是強者,愈是不期待別人幫忙,但主動幫忙的人愈多;愈是弱者,愈是期待別人伸出援手,愈是連被動幫忙的人都沒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