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ty是指下面用凍奶,上面用double ristretto,形成分層狀態,外表就像一杯髒髒咖啡。當你喝第一口時,會感受到咖啡的風味,再來卻有一口冷冰冰的奶,補充香甜感。
不過,不少人客人以為要提供匙羹,用作攪拌奶與啡,實則會扭曲Dirty的原意。不過外賣咖啡,Dirty卻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Dirty需立刻品嚐,不然就會失去原來的風味。
不過,不少人客人以為要提供匙羹,用作攪拌奶與啡,實則會扭曲Dirty的原意。不過外賣咖啡,Dirty卻不是一個好選擇,因為Dirty需立刻品嚐,不然就會失去原來的風味。
某一日我自然醒,賴床碌到1點,然後因為已經1點所以覺得算啦今日休息下。橫掂都唔夠時間做晒啲嘢,心情唔好於是睇下netflix,睇下無聊嘢,過咗成日。夜晚我一定好焦慮,覺得自己浪費時間。第二日起身都會冇動力,因為覺得自己廢。
呢個係vicious cycle嚟。而做番好,只係需要一個決定,一個念頭。
「好,我而家落床去刷牙洗面。」然後心不甘情不願咁落床。
That’s it. It’s all about determination.
所謂嘅意志堅定,唔係一個State of mind,而係好多個當下,你都決定follow through,都決定「去做」。呢個係練習嚟,有時我都會懶咗。但點樣懶少啲,係可以控制。意志力係練習返黎。積少成多,就會做咗好多嘢。
無力感侵襲嘅時候,俾自己沉澱下。將嗰啲焦躁變成你坐埋張枱嘅動力,而唔係邊睇netflix邊困擾著你嘅罪惡感。同埋記得,休息都係正經事。
對於一個自感冇時間的人心目中,佢想要嘅,係一個現在就可以見效的解決方法、一眼望到頭的確定性。
經歷過同一個階段之後,先開始明白 「你大個啲就會明」 「你仲有時間」呢啲説話其實係有佢嘅意義。因為經歷過先有point of reference,知道咁樣好正常,而過渡呢個階段冇捷徑,只可以用時間、同自己嘅內心蘑爛蓆。
因為所有改變都需要時間。
冇人會一覺醒來,變得聰明睿智參透人世間嘅道理,變得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搵到方向,需要觀察自己。而觀察係一個過程,需要時間。觀察後搵到自己個pattern、試唔同option試錯、再修正,全部都需要時間。
而如果你唔係下一秒暴斃,你都仲有時間。
你可以去做 — 可以呢刻就起身做運動拉筋,防止鈣質流失容易整親。可以呢刻就做家務、食好西、寫文、約朋友出去玩、睇下有咩工可以轉、搵下人生仲有咩option可以選擇。 然後持續執行(which極度需要紀律,呢個又係另一個課題)。
去到一日,sooner or later,你會發現自己仍然會焦慮,但你無覺得趕時間,因為你見到自己嘅選擇,日積月累鋪好咗一條路。未來嘅路點樣,仍然不確定,但你知道你可以隨時揀。大環境你未必有得揀,但信我,呢啲細嘅選擇比你想像中嚟得更加有影響力。
人最傻的行為就是急著要結果,得不到便又急又鬧。
手就那麼大,握不住的東西太多,世間一切皆爲空歡,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你,你來皆大歡喜,你走兩手空空,唯一屬於你的,就是你活著的每一個瞬間。
把時間分給睡眠,書籍,運動,山川湖海和你對這個世界的熱愛,當你開始做時間的主宰,你會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噴湧而出的平靜力量,至於那些焦慮與不安,自然煙消雲散。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並且要學會接受事與願違。學會正確看待人生無常,隨時接受變化,才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輕鬆的路,每個人都想走;然而很多人走的路,走起來也難以輕鬆。
有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義。別人的生活好像比較順,別人的進度好像比較快。看到別人逐漸有了成果,難免會開始自我懷疑。
雖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成功,但你的努力也不可能白費;它就算沒有馬上幫到你,也一定會磨練到你。你會為了將來而煩惱,也會因此變得更好;你會懷疑自己的選擇,但付出也會愈來愈值得。
喜歡努力時的自己,也肯定努力後的自己。記得,人也許無法掌握時機的腳步,但我們都可以掌握自己的進步。努力提升自己,是為了不用看人臉色;試著超越自己,是知道將來充滿各種可能。
人,往往在貪慾中失去幸福,在忙碌中失去健康,在懷疑中失去信任,在計較中失去友情。
人不爭,一身輕,事不比,一路順暢,心不求,一生平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沒有必要去複製別人的生活,有的人表面風光,暗地裡卻不知流了多少眼淚,有的人看似生活窘迫,實際上卻過得瀟灑快活。
幸福沒有標準答案,快樂也不止一條道路,收回羨慕別人的目光,反觀自已的內心,自己喜歡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自己喜歡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別和小人計較,別和家人生氣,別和自己過不去,別讓心情不美麗。
一輩子很短,眨眼就過完,不要把好東西留到最後,省來省去,什麼都得不到。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種享受;喜歡自己的工作,是一種成熟。
多數人工作的原因,離不開謀生的需求,畢竟能夠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是少數。不論是為了家人,為了生存、房貸,還是為了將來的夢想,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不工作的理由。
然而,能把擅長的工作做好,是成效;能把討厭的工作做好,是成功。人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再好的工作也會有煩惱,再順的路也可能跌倒。生活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
在遇到喜歡的工作之前,先試著喜歡現在的工作;在成就更好的人生之前,先努力把眼前的日子過好。記得,工作再好再壞,都只是通往目標的過程;職場永遠不缺讓人洩氣的事,但能撐過去,你就是有了更多本事。
其實對於很多人而言,除非被冤枉的是自己,他們並不在意是否有無辜的人被冤枉。甚至直接認為,為了除暴安良,有殺錯無放過是可以接受。
所以任何不採用無罪推定的場合,都是鼓勵大家的主動指控人,因為指控人的成本低過被指控的成本,結果就變成了先下手為強,避免自己被獵巫的方法,就是先主動獵巫。有點風吹草動或者嫌疑,就先指控了再說,只要有足夠的人被迷惑而且上了賊船,大家就同時也變成了誣告的共犯架構,即使心裡感到自己可能錯怪好人了也堅持要屈到底。
文革時代就有所謂「彼著狼皮的羊」,就是有一些紅衛兵,他們之所以參與批鬥不是因為他們真心這樣想,而是害怕自己成為被批鬥的對象,所以唯有先跟風向去批鬥別人,所以他們一方面參與批鬥,另一方面私下卻向受害者表達一些關懷,期望對方原諒自己。有罪推定的世界,無中生有的指控就會無日無之,大家都會糾纏在無限的可能性上,互相內耗癱瘓,無辜的人則動不動就受冤枉。
這也是為何「無罪推定」雖然會產生別的問題,但還是成為了世界通則的原因,與其說是因為不想冤枉好人,更實在的理由就是有罪推定會令指控他人性價比極高,司法系統很快就會被亂控告的人而過載。相比之下,沒有充份證據不能亂指控人,也不能因為一點可能性就把事情當成有發生過,這樣才社會才能夠正常運作,令社會不要沉迷於指控他人當中。司法系統直接排除獵巫行為,自然也少很多對無辜者被誣陷。
可是大家都只將無罪推定當成司法專有的名詞,而感受不到有罪推定是會製造混亂以及鼓勵互相指控,特別是傳媒或者網絡紅人可以從流量中得到利益,就更視之於無物,最終就成為了目下所見的媒體亂像,未審先判以及互潑髒水,令網絡成為污煙彰氣的地方,這些都是有罪推定的惡果。特別網絡提供了匿名之便,再減低了指控者的成本,就更惡化了這種風氣,甚至去到直接想把世界扭曲成不自證清白就可假定有罪的方向上。
我們穿著現代的衣服,過著科技文明的生活,但很多人的內心其實無異於中世紀的農奴。
證明一樣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可以是很困難的事。
這在邏輯上叫作 Proving the negative,證明一種東西不存在,一件事沒有發生,或者證明一個說法是不真實的,本身就是頗為困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可能。比方說,就算神不存在,你也不可能證明神不存在;就算人死之後不存在著死後世界,你也不可能證明人死後沒有死後世界。同樣地,如果女巫不存在,你也不可能證明女巫不存在,以及證明你不是女巫。
造並非說「證明一件事不存在完全不可能」,他是可能的。舉個例子說,你去打麻將,四隻九筒都被打出來了,你就可以證明這一局不會有人可以食到十三么。因為這是一個有限範圍,有限可能性的事情,因為一切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你才證明十三么是不可能的,但這前題是「可能性受限」。
但世上大部份事情的可能性範圍都超越一副麻雀,這導致了證明所有可能性不成立的成本巨大,比方說,傳說在湖底有一個寶藏,你要怎樣證明他不存在呢?除非你抽乾整個湖,或者把湖完全地墊式的搜索一次,否則你也很難證明這個傳說是假的。
但越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就越難以自證清白,因為一堆人堅持「證據不足不等於沒有做過」,況且一旦承認自己冤枉人就是誣告,這也是一種犯罪,就更堅決了那些人把人往死裡打的決心。
只要有一種可能性,嫌疑就會成立。但是證明一個人是清白的,就要將所有的可能性都封死,雙方的成本是差天共地遠,因此自證清白,最終多數是失敗的,失敗並不是那個人做錯了甚麼,單純就是因為成本上是完全不對等的,被控者用很高成本否定了一個可能性,指控方就用很低成本提出另一個可能性。
美國大富人Rockefeller認為,一個人的成功,由他的思想價值非身家名氣決定,思想格局,決定你的品德格局,自以為是,貶人抬己、目光如豆,以己之短量人之長,格局已經小得可悲,還只懂用銀碼,懶散廉價地衡量價值,真是認知不同講多無謂,三觀不合浪費口舌。
為《紐約時報》寫了 “Wealth Matters”專欄十多年的Paul Sullivan發現,不是千億身家,不是槓桿借貸賺錢多少,真正富裕,是自由地幾時喜歡想到那裡都可以的人,有這個財力和自主。高級行政人員不可以,他們有老闆、有自己不能完全話事的工作日程;投資專家不可以,他們要對很多數字負責, “Life is going to make choices for them”。香港很多有錢佬、明星歌星,連說什麼話都不能自主。
黃仁勳回台灣,喜歡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說台語就講台語,一直是站著掙錢。
站著掙錢,香港很多有錢佬拿什麼跟人比。
只能說,香港有一種案,叫傻人發現案。
階級的缺點人盡皆知,就是不平等,所有站在階級對立面的人,若非酸民,幾乎都是平等主義者。窮人與被殖民者沒有階級差異,彼此問候的方式,既不是官語,也不是敬語,而是「食飽未?」
我甚至懷疑,低薪現狀,是一種人民潛意識裡的共同決議,那個選擇的內涵是「安全」,想透過「我少付,你少拿」的默契,取得共同安全,那有別於另一種「贏者通拿,輸者全無」的豪賭選項,這仍是來自窮移民的DNA。當然,3/4世紀前,有另一批富移民帶來新的階級,也就是那刻,階級不憑緩慢的進程,而是瞬間覆蓋發生,這種強迫,對舊居民重複了一次殖民記憶,造成很大的悲哀感。
整個青年時期,我自認是「自由主義者」,但晚近,我開始懷疑也許不對,我好像偏「平等主義」。但更接近事實的答案可能是:我跟所有意識到這兩個概念是矛盾的人一樣,想盡辦法找之中的平衡,只因我同時熱愛這兩個概念,不想揚棄任何一方。
從1789年法國人喊出「自由平等博愛」之後,世界就被「自由」「平等」共治,至今仍相同。這兩種主張像經緯,交叉平衡,常附身兩黨共存,誰也取代不了誰,如果幾百年來的智慧人士都解決不了這兩者的矛盾,我也莫可奈何。因為如此,我既承認階級之好,也批評階級之壞;既讚美沒階級的可貴,也遺憾沒階級的虛偽。這一切自問自答,就是「老狐狸」故事的起源。
《老狐狸》的時代背景落在 1989~1990 年,故事描述小男孩廖界(白潤音飾)擁有一個買房夢想,早早就闖進了大人的世界,窺探到金錢與利益如何宰制世界運轉。但一邊是為他人著想的父親(劉冠廷飾)、一邊是不管他人死活的老狐狸(陳慕義飾),他才發現:當好人和當有錢人之間,有著一段最遙遠的距離,彼此衝突、難以兩全。
劇中,老狐狸教廖界一件最重要的事「不知道輸給知道」:
「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如何成為不平等世界裡「上面的那一邊」,要不要我教你斷絕同情的方法?很簡單,三個方法,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干我屁事!」
真正對生活感到滿足的人,不會對他人誇示自己的優越狀況。他們會保持相當的冷靜,不認為買車、 升職加薪、促成一單交易等事,值得一一告訴別人。
心思細膩的人甚至會顧及他人感受,例如,現場有女性朋友沒有小孩,就不會挑起小孩的話題。
但是,一個過度自戀的人從來不會懂得體貼別人,例如,在這種情況下,他會神經大條地說:「你們聽我說、聽我說,我小朋友.....。」搞得大家都一肚子氣。
反過來看,我們也要時時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貶損人、炫優越感,要仔細觀察周遭人的反應,免得自己淪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又白自的人。例如,自己說完話後,現場氣氛若為之凍僵、發言遭到忽略、有人苦笑等,就要檢討一下自己說的話是否出問題。
會說出「你沒有小孩,所以不懂吧」這種話的人,就是認為有小孩比較優越,想表現出那份優越感。
然而,其實這樣的人往往沒有自信、煩惱不斷,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活也有些不滿足,因此想藉展現優越感來讓自己安心。
「你還不知道嗎?」
「你還在ABC嗎?」
「你還沒XYZ嗎?」
其實都是將自己正當化,以獲取別人認可的一種「自我肯定欲望」。
「或許你現在走運,但這種時候最容易被人暗算。」
「大家都說你得意忘形!」「這樣比較好啦。」
「我說這些是在為你著想。」
這些話都是一邊裝好人一邊貶損對方的狡猾之舉。
這種人的想法是──如果直接貶損對方,便會露出自己正在嫉妒的馬腳,因此不宜;但若是給予建言、忠告,就能佯裝善人同時輕蔑對方,而且不會顯示出自己輸了。
愛嫉妒的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騷擾對方型」、「無視一切型」、「發奮圖強型」——
騷擾對方型:有人會採取直接傷害對方的舉動(例如,使用損人的語言暴力,或是在背地散播謠言等),有人則會匿名上對方的部落格惡意留言,透過污蔑對方來洩憤、提升自己的價值。
無視一切型:這類人典型的句子諸如「我才沒那個興趣」、「不干我的事」等,他們會為了否定自身的嫉妒情緒,就說這些話幫自己洗腦,採取逃避現實的作為。
發奮圖強型:有的人會發奮圖強地說:「真不甘心,我要再加把勁!」「我也要努力達成目標!」
如果能像發奮圖強型這樣,將嫉妒的負能量轉化成「我要更努力,我要打敗那傢伙!」「我要努力讓他愛上我!」那就沒問題。
有問題的是「騷擾對方型」、「無視一切型」。
「騷擾對方型」很可能怒嗆對方:「我要把你拉下來!」「你做了什麼好事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劈腿了對不對!」做出類似踹對方一腳或是束縛對方的舉動,因而破壞人際關係。
至於「無視一切型」,因為這種人一直在欺騙自己,於是會被嫉妒情緒攪得心浮氣躁,或是企圖將自己正當化:「我才沒努力的必要!」
換句話說,若持續出現「無視一切型」、「騷擾對方型」的反應,最後可能讓自己墮入不幸的結局。
即便我們理智上明白別人比自己優秀,但情感上還是無法接受,這時候嫉妒心就跑出來。
此外,當自己所愛之人愛上別人或是讚美別人時,我們也會妒火中燒,這也是自己的優越性受到威脅所致。另一方面,我們雖有「羨慕」、「憧憬」之情,但這些情緒不會令人鬱鬱寡歡,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接受對方的優越性後,才會生起「羨慕」、「憧憬」之情;通常這些情緒還會讓人亢奮呢。
由於無法接受對方的優越性而產生的嫉妒心情,會讓人想痛罵:「什麼東西!那傢伙!」
嫉妒心來自與他人比較,因此,不比較就不會損傷自己的優越感,也就不會心生嫉妒。然而,現實生活很難做到這點。
人人都有獲得認同的欲望、比別人優越的欲望,而且深愛自己,會藉由比別人優越這件事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取得安心感。
這是人類自原始時代就有的本能吧。男人會誇耀自己比其他男人更有力量,以博取女人芳心;女人會誇耀自己比其他女人更有魅力,以留下更強的男性基因。
換句話說,嫉妒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但不少人都將之視為醜陋的負能量。
離開中學走到網絡世界,他們就發覺自己可以用嘲諷的方式去影響他人,不受指揮就嘲諷而懲罰之。他們會試圖蠱惑你,蠱惑失敗就憎恨並攻擊你;後來我看過很多香港社運人,行為模式都差不多,我當時想想,對呀,那些中學生也該長大。
這招對於藝人特別有效,畢竟靠公眾形象吃飯的藝人,常常都被網暴到要道歉,每次成功,充權感就會立即走上大腦。
但不要誤會,不是說他們有意圖的想要操控他,所以我說是「習慣」,這些人只是之前做過太多同樣的事,食髓知味,變成了反射動作,習慣到見到甚麼成功的人都先酸再說,甚麼都反,誰看起來成功就酸誰。反正天天酸,酸了沒反應又沒損失,酸到對方改變行為就賺了。當然,跟隨一事無成的人的說法,結果應該好不到哪裡。
不招人妒是庸才,這句大家都聽過了,不過這句話沒說出來的是庸才自己不招人妒就拉別人後腿。
成功的人在很多人面前就是刺眼,人有排比的心態,成功的人光是存在就是打擊很多人的自尊心,這點相信也不用多解釋。
中學生們有一種行為是很常見的,那就是透過嘲笑去控制人,他們想別人去做某件事,不會直接說「我想你做某件事」,會用嘲笑的方式去向對象 挑戰說「你就是不敢做這件事」吧?然後一堆人怕被別人嘲笑就會去做,例如有中學生想導別人吸煙,就笑對方你不敢吸煙是沒膽鬼;或者自己嫖了妓就笑人連嫖妓都不敢;或者看到別人一種行為想要停止時,就嘲諷對方的行為,例如他們不喜歡某人去打籃球,就不斷嘲笑他打籃球打得很爛之類。
有些人是不理他們的,有些人則很在意這種人的話,如果有學生很在意這種人的嘲諷,他的行為就會越來越被這些人控制。漸漸不做那些人嘲諷他的行為,而去做那些人因為他沒做嘲諷他的行為。我看過不少中學生是用嘲諷的方式去操控別人,因為真的很多人忍不住不想被嘲諷而改變行為。
這早已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他們會不斷的試探所有人,看誰耳朵軟,任由他們以嘲笑的方式,煽動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或傻事。他們嘲諷人,並不是因為那人做錯,而是因為他們想要控制這人的行為,這就解釋了他們為何最喜歡嘲諷做對的人。
因為他們從不在意對錯,而是看到想要操控誰的行為,就想用言語蠱惑對方照自己心意行事,如果對方完全不吃這一套,他們就會憎恨那些無法被操弄的人,想要除之而後快。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時區,不用因為別人的看法而否定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某些事而擔心自己落後別人,會因此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結果活得快不認識自己,也更沒時間了解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其實,人生是個過程,每一點是過去的總合,也是未來的延伸。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可以站在原地後悔過去,也可以期待未來,就看自己如何決定。
年齡只是時間的刻度,不是人生的進度;只是生命的標記,不是生活的標準。記得,遇到不好走的路,你可以放慢腳步;遇到少有人走的路,更要為自己用心堅持。
當你接觸的人越多,層次越高,你就會發現越高端越有教養的人,大家都互相支持和尊重,抱團發展,因為你好,大家都好。
越低端層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歡詆譭嫉妒拆臺,因為我不好,我也不想你好。
所以呢,一定要遠離那些自卑到瞧不起自己的人,多接近能帶給你正能量的人,和一羣有格局有思維的人一起前行,才是最重要。
當你所處的層次越高,你的思維和格局真的都會不一樣,和沒有相同格局的人一起前行,你自己也會處處受限,最後三觀不一致分道揚鏢!
當你的實力足夠強大時,你的不愛說話就是深沉,你的壞脾氣就是個性,你的沒大沒小就是隨和。
當你弱小的時候,你的不愛說話就是木訥呆板,你的壞脾氣就是情商低,你的沒大沒小就是沒教養。
人性就是如此,強大的時候,總有人原諒你的弱點,弱小的時候總有人放大你的缺點。
成年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要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悅和開心的事,人性中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身邊的人比自己好!
讀書,能解決人生80%的煩惱,不僅能幫助我們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還能在低谷時給予力量,甚至在空閒時帶給精神的愉悅。
讀書,能從別人的故事中汲取經驗,從別人的智慧中尋找答案。正如古人所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閱讀,可以打開視野,拓展思維,激發內在潛能,迎接新的挑戰。
讀書,是一種積累知識的過程,而知識正是解決問題的基礎。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從中獲取靈感和知識。同時,書籍還能夠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從而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讀書,是一種高雅的消遣方式,可以領略到不同的世界和人生觀,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情感。這種精神上的富足,能夠填補內心的空虛,帶來無盡的愉悅和滿足感。
如果揸的士搵得多過啲議員同局長、副局長、政助,又會唔會唔到你呢班人做呢?
再講,議員、官員收入夠高喇啩,咪又係西口西面?根本就係受保護嘅既得利益者同一班小農思想嘅契弟論信徒。
我都有問過啲的士佬,點解唔轉揸 Uber ,佢哋話:「犯法嘅嘢我唔做。」但佢哋又成日揀客、拒載、坐地價。
「犯法喎。」我問。
「自由市場吖嘛。」佢又話。
「Uber 都係自由市場嗟。」我話。
「犯法嘛。」其實講到呢度,你已經知道,呢班人你個佢講道理,佢就同你用中式邏輯 去兜。
乜嘢係中式邏輯呢?例如佢哋會成日話要守規矩,但佢哋心目中嘅規矩,就係個一刻對佢哋有利嘅任何嘢。我發覺好多有呢種中式邏輯嘅人,開口埋口都會講啲法律嘅名詞,但係講到一塌糊塗。
歸根究底,中式邏輯對概念無會有具體嘅定義,未進入後現代之前,呢種後現代講求主體感受嘅境界,就已經深植於呢種中式邏輯當中。
冇具體客觀嘅定義,就唔可能有任何原則可言;例如講自由市場同法律,佢哋就已經好明顯對呢兩個概念既無清晰嘅定義,亦無任何原則性嘅思維。
佢哋覺得,權宜係等於靈活。
其實佢哋只係膚淺同虛偽;兩件事只係同一個問題見諸於對事同對人嘅態度。
佢哋講到自己幾咁有文化,外面嘅世界係幾咁野蠻;但係一遇到外面嘅世界,又忽然覺得好自卑。然後就話;「我哋中國人幾千年文化⋯⋯」
契弟論其實都係由膚淺、虛偽加上自卑混合而成嘅一種人際關係價值。簡單講,佢哋相信,如果自己唔想做其他人嘅契弟,就要其他人做自己嘅契弟。
各位,最後都要循例講一次,如果你覺得呢種中式邏輯、契弟論、無原則、無厘頭好難頂,第一件事就係唔好令自己變成呢種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