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陌生人,要怎樣去衡量一個人的斤兩呢?在世界上看到有一大堆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很有料的人。博士碩士學歷的人到處都是,個個都有個漂亮的職稱;傳媒開到到處都是,所以有傳媒報導的人也多了;從官場,投資基金到補習社的廣告,到處都是穿起西裝把雙手抱著胸前一副自信樣子的人。
所以用學歷,職位,或者外表去衡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太行得通了。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們的社會本質上就是濫竽充數的。這個社會人人都想著要階級翻轉,而我們相信外在的東西就能令人階級翻轉,看到以前發財的人都是有高學歷,高職級的人,產生了「讀大學就能翻身」的信仰。
政府也配合著這個信仰,廣開大學,使差不多人人都能入大學;一堆幹部人員職稱升級為主管經理,甚至連軍隊都擴了一大堆將軍。資歷通澎,稱號貶值,當人人都有的時候,這些本來用來區分品質的工具就全部失效,博士可以毫無學識,經理可以沒幾個下屬,大學生可以背不出乘數表。倒過來說,沒有這些學歷,資歷的人,往往只是沒有興趣或者家境支撐不了他花很多時間去考資歷而已,一堆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也可以是各方面的專家。
所以我也從不用這些東西,去衡量一個人的斤兩。
那麼該用甚麼方式去衡量一個人的斤兩呢?最簡單的方式,那就是看他的事業成就,成品,產品,例如一個文化人,當然就是看他寫了甚麼文章;看一個創作者,就要看他創作了甚麼作品;看一個體動員就看他參加過甚麼比賽,得了甚麼成績。
不過有時這也是不準的,因為現實很多專案,作品,都必須團隊協作而成,就算他有參與過,他在當中的重要性有多少,功績有多少呢?你又不是在裡面一起工作你是不會了解的,可能那個人是有參與過但不重要,就在悲慘世界裡面的旅館主人一樣,聲稱是參加過滑鐵盧戰役,實際上只是在戰場上撿屍體的。
然後作品與事業,這些東西也是外在的,更進一步說,沒有這些東西也不等於那個人不行。終究行事在人,成事在天,莫欺少年窮,有很多理由可以令一個有能力的人投入的努力沒有成果。肯德基上校去到六十歲後才創業成功,劉邦與毛澤東在四十多歲之前也是小角色,如果只以往跡去衡量人,你就會錯過了這種大器晚成的人。
況且,最後的,經歷多的人或者聰明的人,不少都喜歡隱藏自己,他們知道這世界多的是蠢人,貪婪的人與麻煩,被這些人看到就很容易惹來災禍。這社會多的是悶聲發大財的人,有很多錢,卻不炫富,自稱沒甚麼錢,也不會隨便讓人感覺裡他有甚麼斤兩,保自己一生安寧平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