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老狐狸》



最殘忍高壓的生態,幾乎仰賴階級才能運作,比如軍隊,或拍片。


階級的缺點人盡皆知,就是不平等,所有站在階級對立面的人,若非酸民,幾乎都是平等主義者。窮人與被殖民者沒有階級差異,彼此問候的方式,既不是官語,也不是敬語,而是「食飽未?」


我甚至懷疑,低薪現狀,是一種人民潛意識裡的共同決議,那個選擇的內涵是「安全」,想透過「我少付,你少拿」的默契,取得共同安全,那有別於另一種「贏者通拿,輸者全無」的豪賭選項,這仍是來自窮移民的DNA。當然,3/4世紀前,有另一批富移民帶來新的階級,也就是那刻,階級不憑緩慢的進程,而是瞬間覆蓋發生,這種強迫,對舊居民重複了一次殖民記憶,造成很大的悲哀感。


整個青年時期,我自認是「自由主義者」,但晚近,我開始懷疑也許不對,我好像偏「平等主義」。但更接近事實的答案可能是:我跟所有意識到這兩個概念是矛盾的人一樣,想盡辦法找之中的平衡,只因我同時熱愛這兩個概念,不想揚棄任何一方。


從1789年法國人喊出「自由平等博愛」之後,世界就被「自由」「平等」共治,至今仍相同。這兩種主張像經緯,交叉平衡,常附身兩黨共存,誰也取代不了誰,如果幾百年來的智慧人士都解決不了這兩者的矛盾,我也莫可奈何。因為如此,我既承認階級之好,也批評階級之壞;既讚美沒階級的可貴,也遺憾沒階級的虛偽。這一切自問自答,就是「老狐狸」故事的起源。


《老狐狸》的時代背景落在 1989~1990 年,故事描述小男孩廖界(白潤音飾)擁有一個買房夢想,早早就闖進了大人的世界,窺探到金錢與利益如何宰制世界運轉。但一邊是為他人著想的父親(劉冠廷飾)、一邊是不管他人死活的老狐狸(陳慕義飾),他才發現:當好人和當有錢人之間,有著一段最遙遠的距離,彼此衝突、難以兩全。


劇中,老狐狸教廖界一件最重要的事「不知道輸給知道」:


「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贏的方向。跟強的人一起就往上爬,你要跟弱的人混,就會往下掉,懂嗎?」


「如何成為不平等世界裡「上面的那一邊」,要不要我教你斷絕同情的方法?很簡單,三個方法,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干我屁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