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閒錢會放在安全而能生利的地方》

像我這種一出身的人,賺到錢第一個想到的是吃飽;先是到處找免費或便宜的食物來源,然後有點錢,就先改善自己的伙食,去到吃飽沒有問題,就會追求好吃的東西。然後能夠吃到好吃的東西,就會想要更多的享受,熱天我要開冷氣,冬天想要暖氣,想要好的衣服,想要好玩的玩具,租好一點的地方住,賺到每一分錢,就會想要滿足民生的需求。


但是去到某一點,你的民生需求就滿足了,像我們這種亞洲人,通常物質需求都比較簡樸。很多人收入隨著生意或經驗而變好之後,都不會把消費升級,大部份人即使賺多了錢,也只會維持原來的生活。你應該看過不少有錢人,雖然事業有成,但還穿得像個普通人甚至農民,吃的東西就普通的平民食物,甚至車子還是那輛老車,平時的生活也只是看報紙。


亞洲人一旦找到了自己舒服的消費模式,並不會因為收入多了就會改變太多。賺錢去到自己滿足的生活形態後,就不會再改變。這樣的人即使收入增加,消費的錢也不太增加,因此多出來的收入不會花掉,會變成閒錢。


這些閒錢首先會變成儲蓄,就是戶頭裡的數字,我們初初出來工作,多出來的錢,應該也是以現金的方式保存在銀行?畢竟有了這筆儲蓄,我們的人生就會有安全感。每一個窮人從沒錢的戶頭,去到看到他第一次放著十萬百萬元,那種安全感就會浮現出來。


當你開始有了閒錢,有了儲蓄,而儲蓄開始是你幾年的收入時,物價是會慢慢變貴這件事就會變得越來越有感。原因是,你本來心裡覺得,我儲了五年的收入能沒收入活五年,慢慢的,你發覺怎樣會變成了四年,甚至三年呢?因為物價增加了。總之,我們會感覺或知道錢會貶值,會感覺到勞動成果會憑空消失。


那麼你就會想要「保值」,因為你不甘心勤斂的成果蒸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