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框架就像選擇題》
一場大雨過後,有人看見天上的彩虹,有人則看見滿地泥濘。你的焦點決定你的人生,而語言中的框架,能幫你調整你的焦點。
框架,其實就是一個範疇;設框,就是設定一個範疇,讓聽者把注意力和焦點都集中到你所設定的範疇的一種說話方法。你的焦點在哪裡,你的收穫就在哪裡。而影響一個人焦點的方法,就是設框。
設框不僅對別人有用,也會對自己產生影響。你自己的人生活得如何,很多時候取決於你問了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那些失敗者會問:
「為什麼這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為什麼老闆這麼討厭我?」
「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好?」
留意到嗎?這些問題的焦點全都在負面的事情上。而成功者就不一樣,他們的自我對話是這樣的:
「這件事教會了我什麼?」
「我怎麼做別人才會喜歡我?」
「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一位父親讓他的孩子把不遠處的一塊石頭搬過來,可是石頭太大了,小孩的力氣小,所以搬不動。他只好過來跟父親說他搬不動。他父親問他:「你盡力了嗎?」他想了想,好像還沒盡全力,於是他再次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最終還是沒能搬起石頭,孩子沮喪地對父親說:「我已經盡全力了,我真的做不到!」
這時父親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真的盡力了嗎?我一直就在你的旁邊,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你這叫盡力嗎?」
小孩所說的盡力,是盡一己之力。而父親的盡力,還包括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力量。一個人能走出自己的框架,自然有用之不盡的資源。通過語言讓一個人從某個框架中走出來,這種方法叫「破框」。
《重定因果》
當一個人陷入痛苦的處境時,通常不願意面對痛苦,這個時候,往往會從外面找到一個攻擊的對象,把責任推給這個對象,這樣自己就無須獨自面對痛苦了,這種行為就是指責。
推卸責任是一個人的天性,當然也有後天教育的「功勞」。
同樣面對失敗,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不敢迎接挑戰;有些人能用平常心對待,認真吸取教訓,爭取下次做得更好。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意義。意義換框,指重新定義一件事情的意義。你看待事情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不同的結果。
樂觀的人,能夠發現事物背後的正面意義,激勵自己勇往直前;悲觀的人,把焦點放在事物的消極方面,長時間萎靡不振。
「我是一切因的前因」,當我們這樣看待事情的時候,就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當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在因的前面還有一個前因,那我們就拿回了生命的主導權,這就叫作「重定因果」的換框。
正所謂世人重果,菩薩重因。「重果」是一種受害者的模式,而「重因」才是回到主導。重定因果,就能讓一個人重新回到一個自我主導的位置。
《The 6 Levels of Wealth》
Level 1 — Dependent
We all start our lives as financially dependent. Reliant on someone else to provide for us. Sadly, many of us have various times in our lives where due to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we find ourselves here. This can be dependent on ‘The State’ or on our family. When this occurs in adult life, money isn’t just on your mind, it’s seemingly the only thing on your mind.
Perhaps there are a debts that are building up an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seems impossible to escape. If someone was to say what dominates your thoughts the most? Money worries would be pretty high on that list purely because of circumstances. Things lik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re so far from realistic that they’re not worth thinking about. The focus is on trying to keep your head above water or maintaining some state of normality in what feels like a chaotic situation.
Level 2 — Solvent
This is where you have enough to pay your bills. You’re not financially comfortable by any stretch but you have enough money to make ends meet. Holidays aren’t on the table very often and unforeseen bills have the ability to really drag back your financial position for months. You have limited emergency funds and savings which always seem to be reducing back down to zero. Credit card balances go down…. then somehow seem to climb again.
The concept of not getting paid for a month fills you with dread. This means you’re reluctant to take many risks with your job and your future. There is always a nagging feeling compared to your better off friends that they take opportunities you wish you had. Although you just don’t feel you can afford to take the risk. Saving for retirement is something that is always ‘for another day’ and the focus has to be on the here and now.
The concept of being fully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feels a distant and untouchable goal. Or, something that will only be achieved when your State Pension is payable and only then if you live a frugal lifestyle.
Level 3 — Stable
You have 3–6 months in emergency funds and cash savings. You could bear the brunt of most reasonable unexpected expenses and you have enough money to lead a good quality of life. Holidays aren’t particularly extravagant but you manage to get away normally at least once or twice a year. Your main focus financially is really within the next 6 months to a year. Anything beyond that seems difficult to plan for as there just isn’t the means to do this. You have managed to start putting some money aside to invest for your future but it’s only a small amount each month. You do have some assets that your building, perhaps you’ve been able to get onto the property ladder. The majority of the focus has to be on the here and now.
Level 4 — Secure
Your financial position is now looking a lot stronger. You have 6 months to a year in emergency savings in cash and now quite a solid amount invested for the future. You feel confident that if you did have some trouble at work or there was a one-off expense, you’d be able to handle this. Your stronger financial position has changed your outlook on life slightly. You’re now looking forward at your career and your life and not just thinking about putting food on the table. Such as how you can find a meaningful career and if your current position fulfill you? Simply put, you have started to open up the luxury of choice and the concept of taking a risk doesn’t seem entirely unfeasible.
You don’t have a high degree of anxiety around money on a day to day basis but you still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and if you have ‘enough’ to really do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o. Although you are without a doubt doing a lot better than some financially, it’s also a long way from where you’d like to be. There are certainly an endless list of people who you look enviously at wishing you had their means.
You still have concerns about money just as everyone else does. It doesn’t keep you up at night but there still are big question marks about the future. Whether you can afford to give your family the type of life you want to? Whether you can afford to improve your work life balance?
Level 5 — Independent
You’ve done it! It’s taken some time and not been easy but you have what has been called ‘FUCK- YOU money’. Work is now optional for you as you have enough money to live off your assets alone.
Congratulations!
Beyond an initial break though, strangely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stop working altogether. Your concept of ‘work’ has just changed. This is incredibly powerful as while you still have the struggles and mundanity of everyday life. You are choosing what you want to do. Your time is an asset which has now become the focus of your everyday life. Life isn’t by any stretched ‘solved’ though. The habits you had to achieve this independence have taken a long time to ingrain into you and that person feels quite unfulfilled by spending all their days on the golf course. Something is missing but you just can’t put your finger on it…
Level 6 — Abundant
You have more than you could ever spend now. Your focus shifts now from you to your legacy. Not just after you’ve gone but you start asking yourself the questions:
- What difference can you make?
- What was your impact on the world?
You have managed to achieve abundance by getting very good at a certain set of skills that the world needs and you feel that now is your time to pass on those skills. You do however have some questions on your mind, did I use my time correctly? Could I have made better decisions?
Who reading this has achieved a financial goal to realize that once you are there, it didn’t actually make you feel as good as expected? In fact, it was very quickly replaced with ‘the very next’ goal. This hedonic treadmill i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it’s hardwired into us, so we have to keep a healthy level of appreciation about this when setting our goals.
Will getting to the higher stages make you happy? Well the truth of this is, it depends. Money freedom will almost certainly improve your happiness compared to money worries. However money is a tool, not a goal in itself and pursuit of money by itself can be hollow and unfulfilling.
There may be a way you can try to structure your life so that you can be happy now while still having a lifetime of financial security. The wealth, health, and happiness strategy.
《What is Wealth?》
“Set a goal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for what it makes you to achieve it. Do it for the skills you have to learn and the person you have to become.”
Wealth is a really big topic. Depending on who you ask, you’ll hear a different definition of wealth. To name just a few elements of wealth:
- Financial aspects
-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 Social capital
- Purpose, values, impact on others
- Optimal levels of stress
- Safety and security
This list could extend several pages, but these are enough examples to keep moving forward. As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since wealth is such a broad topic, this post is going to narrow it down and primarily the financial levels of wealth.
Life is meant to be enjoyed and to be lived with a purpose. Accumulating wealth is a by-product of those efforts. Building wealth is important, but it’s not the main goal.
Financial success can be achieved before be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or rich. There is financial success in all the levels. Having clearly defined values is a win, so is being consumer debt free. Both of these things happen well before financially independence or being rich. Enjoy the little victories and remember financial success comes in stages.
《開闢日常: 日常並非自有永有》
大部分人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即使處境改變了——甚至一直擁有的重要權益被剝奪了,只要不想太多,也能夠很快把這些異常習以為「新日常」,然後生活如常。因此,我們很容易忘記了,所謂「日常」,其實往往只是當下這段時間的日常——在某個時間之前並非如此,而到了某個時間之後大概也不再會這樣:5 年前,上課理所當然是在課室,患了感冒的人也很少會戴口罩,而我們還有各式各樣的自由。
日常,根本從來不是自有永有、不可改變。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日常,去發現當中的不尋常。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作為人,我們擁有一種獨特的抽離反省能力。這反省能力令我們能夠跟自己的信念與行動的動機之間產生距離,發現自己的觀點,審視自己的觀點如何被身邊的日常影響,並且開發通過不同觀點看世界的可能。日常塑造我們的身分,決定我們看事物、行動與生活的方式,它們卻不一定合情合理,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利益。而當我們缺乏對日常的充分確切理解而又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便會忽視當中很多有趣、有意義與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亦會察覺不到當中的問題,忘記了改變的可能。
當你意識到有其他可以採納的觀點,就算只是簡單轉移一下,採用另一個的觀點,也足以令我們留意、發掘出日常平常沒有被注意的面向、意義與價值。看到眼前的一盆花,我們總會不期然便注意那色彩艷麗的花瓣。這時,只要我們刻意去留心其他平常習慣無視的地方——花的根部、花盆中的泥土、盆後面牆角的小裂縫、裂縫內那一小行螞蟻,已經可以發掘出一大堆隱匿於日常中的不尋常而有趣的東西。當你因為日常的日日如是而斷定它沉悶乏味、不外如是,這只反映你自己是個死板的悶人。其次,從不同的觀點觀看自己,能夠讓我們覺察到,原來由當下日常造就的觀點所看不見兼且無法理解的問題,令我們可以有機會通過改變日常來解決它們。
你近來的日常又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你?又起了什麼變化?把這些思考納入你的日常生活,認識它的不尋常,追求真正的幸福。
《開闢日常: 日常之外視而不見》
經常聽到以下的對答:「呢個月點呀?」「無咩點,都係咁啦。」答話者的意思應該不是「這個月什麼也沒有發生」,而是「生活一切如常,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究竟什麼是日常?經常發生的是否就是那麼乏善可陳?還是,日常也有其不尋常、值得思索的地方?
「日常」,通常譯作「everyday」(每天),用來形容一些每日都會碰到的事情。「日常」也包含「ordinary」(尋常)的意思,指事物或事情普通平常,無甚特別。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既然就是經常在身邊發生、日日如是的事情,我們當然非常熟悉了解,甚至令人感到沉悶,沒有什麼值得注意或談論的地方。一般而言,雖然每一日都是獨一無二,但其實又大同小異:我們每天都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幹着差不多的事情。但常見是否等於熟悉?我們又是否真的理解?
對於日常生活的整個舞台,我們往往只會留意自己演出涉及的範圍,而且根本不會意識到舞台之外劇院的其他部分——更不用說圍繞劇院的整個世界,以及這一切從何而來、因何存在。對於身邊常見的人和物,除了與我們當時的特定目的與興趣相關的部分,我們基本上都不會刻意留心;而與自己的生活無關的更是長期視而不見。就算我們留意到的部分,包括自己的活動,很多時也只是想當然耳,並不真正理解它們的確切意義與價值。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的觀點以及世界觀與價值觀。在正常情况下,我們跟忘身於江湖的魚兒一樣浸沉於日常生活之中,而對於主導着我們生活的觀點的特性、來源以及對自己有何重要,最多只有最模糊的知覺。換句話說,我們對於日常的認知,很可能跟對自己朝見口晚見面的家人的了解一樣,既偏頗片面,同時又表面膚淺。
我們都在毫無選擇的情况下在某個環境中出生與成長。生活的每一天都早已有既定的作息程序:起牀、刷牙洗面吃早餐、上課小息午飯下課、補習學琴、晚飯、上網、睡覺;人生有應該依循的軌迹:小學中學大學、吃喝玩樂、工作旅行、儲蓄投資買樓、結婚生兒育女;一切有明確的意義與價值:要對某些人說某些話、因應性別不同穿某些衣服玩、某些遊戲、修讀某些學校、念某些科目、追求特定人生目標、某些事情絕對不可觸碰、對某些人必須服從。
漸漸地,我們每天根據這一切如此這般地生活,並且通過我們的生活強化對這一切的認同。當我們成長到能夠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行為舉止表現出比較明確的性格時,其實早已經不知不覺地深受身邊的日常所影響。
日常不單止塑造了我們的觀點與自我,以及我們對各種事實與價值的看法,還傾向令我們把這些看法視為唯一絕對的真理,而把日常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方面,日常就是正常,因此沒有問題;同時也有種感覺,好像它既是恆常如此,縱使有什麼問題,也無法改變,只能好好接受與適應。實情是,即使統計意義下「正常」、長久以來經常如此的狀况—— 如低下階層的勞工受盡剝削、女性要為家庭犧牲事業、路邊店舖把貨品堆滿行人通道,一樣可以大有問題;而社會大眾皆視為理所當然的——如「學習、工作、進修都應以掙取最多財富為目的」、「對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是安定繁榮」,也可以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妨礙我們去發現與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
《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
「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 《孟子.離婁下》
不過是現代科學的版本,科學家扭盡六丑,用各種實驗揭示動物的思維能力。藉此與人類比較,人類也不一定勝過動物。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時,民情還不大接受人類和動物有共同祖先(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他在書末含糊其辭,只暗示理論對會人類起源的問題有所啟示。後來再發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才藉著比較動物和人的表情,側證人類和動物的共同起源。
很多人接受不到的是,自己跟其他動物,真的並非截然二分,而只是程度問題。這樣令他們心中的「人禽之辨」不成立了,然後就覺得人好像甚麼壞事都能做了。(雖然其實沒有這些研究主張,反正歷史上人們甚麼壞事都做得出啦。)
其實他們只是思想簡單,想得過分直接、邏輯跳步。(咦,真的好像不比動物好多少)
反而二千年前孟子就已經很清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跟禽獸並不真的有那麼大差異,而我們珍重的「人禽之辨」,並非必然擁有(所以「庶民去之」,小人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是要靠每個人主動「存之」的。
人類思維的本能,是由跟其他動物擁有共同祖先時就開始產生,並逐漸發達。人類思維能力(廣度或深度)也許比其他動物強(觀乎書中實驗的比試結果就未必了),但這是程度只別而非本質之別,其他動物或多或少也有我們的這些能力,只是通常簡單一點。所以人類思維的盲點,往往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類似版本。
我們的本能,無論好壞,都是在這段演化歷程中累積得來。而人類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尤其是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讓我們有建立道德的可能。就像孟子那番話所言,「行仁義」(做出看來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禽獸都做得到的事(如狗和海豚救人的例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是我們「由仁義行」,君子是「出於道德理性的判斷」去做(正確的)事。
所以「庶民去之」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的,並不在於他們做事不道德,而在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本能去決定怎樣做事。就算他們最後做了合乎道德的事,因為只憑本能去做(即所謂「鄉民正義」),其實沒仔細考慮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所以和禽獸(例如狗和海豚救人)無異。(狗的本能可以咬賊人,也可以亂咬無辜的人,鄉民亦如是。)
所此可見,所謂「人禽之辨」不在於動物無思維,而在於道德理性、在於發揮人類自我反省的新本能,去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有益於人。
《「無知之錯」與「無能之錯」》
或許,我們犯錯,是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的知識;
或許,我們犯錯,不是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的知識,而是沒有正確使用這些知識。
人類的錯誤分為兩大類型,「無知之錯(Ignorance)」,可以原諒;「無能之錯(ineptitude)」,不被原諒。
1. 無知之錯(Ignorance):
我們犯錯是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知識,科學只讓我們部分理解了世界的運行規律。我們所做的事情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人類並非全知全能,即便是得到先進科技的支持,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關於世界和宇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無法理解也無法掌控的。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
2. 無能之錯(ineptitude):
在人類所有的實踐領域中,知識及其複雜性與日俱增。同樣,人們正確實施所掌握知識的難度也在與日俱增。但如果人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卻沒有做到,那麼這類錯誤很難讓我們不暴跳如雷。
一個人免不了會犯錯誤,但許多人犯錯的可能性或許會變得小一些。如果讓合適的人聚在一起,並且讓他們作為一個團隊而不是作為個人進行充分討論, 那麼嚴重的問題是可以被發現和避免的。
每個人都會犯錯,別再讓相同的錯誤一再發生,別再讓我們為那些錯誤付出沉痛的代價。清單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我們別無選擇,清單,正在一步步變革我們的生活,變革這個複雜的世界……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讓醫生在檢查項旁邊乖乖打鉤,而是要培養注重合作和紀律的文化。人類並不是為遵守紀律而生的,我們喜歡尋求新鮮和刺激的東西,不喜歡關注細枝末節。為了遵守紀律,我們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
《感覺Sensation、知覺Perception、認知Cognition的概略意義》
感覺 (Sensation):
1. 負責接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將其藉由神經傳導至大腦後,在大腦特定區域產生感反應。感覺包含視覺、聽、觸、嗅覺、味覺。
2. 感覺是感官、神經和腦部統一活動的結果,是一切心理現象的基礎,主要探討物理刺激如何轉導(transduce)為生理訊號。從細胞的觀點來看,感覺是受體細胞受到物理能量的刺激後,尚未被大腦組織、統整及解釋之前發生的神經反應的結果。
知覺 (Perception):
1. 當我們接受到感覺的刺激後,知覺負責辨識及區別這個刺激,讓我們知道每個刺激的不同。
2. 知覺則是外界刺激作用於感官時,將傳入腦中的生理訊號在腦中進行巨量的腦神經資訊計算,並把純粹的感覺進一步提升為更高階的主觀意識與經驗。知覺就是感覺參雜大腦的認知,結合自身經驗,而進一步理解的訊息。在認知科學中,也可看作一組程式,包括訊息的獲取、理解、篩選與組織。
3. 知覺的主要特點是整體性(或綜合性)、選擇性和理解性。
認知 (Cognition):
1. 認知負責「定義(或解釋)」這個刺激,並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反應以及如何操作。
2.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資訊,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3. 認知能力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心理學上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而對事物產生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主要有兩個向度:其一是認知歷程,其二是認知能力。近代認知心理學對認知歷程有詳細的研究可供參考,而認知能力如思考推理、知覺注意、邏輯判斷、計畫監控、問題解決、記憶提取、想像創造等心智技巧都是認知歷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感覺與知覺是人類感受外界的基礎,通過兩者的協作才能建立具象的環境感知:例如在路上看到號誌、聞到食物的氣味等經歷,都是感覺與知覺共同作用的結果。
感覺: 由「感」而「覺」,只是感覺器官對刺激原形的反映。
知覺: 由「覺」而「知」,是大腦對感覺經驗進一步做出知道的辨識,進而理解、選擇與綜合之區別。
認知: 由「知」而「認」,是大腦對知覺後認為會如何理解及應用的過程,進而形成如思考推理、知覺注意、邏輯判斷等認知能力,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
《內環是道,外環是術》
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間、結構、深度、角度;
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賠率和預期差;
投資體系的核心是對象,時機,力度;而投資最本質的核心是價值、安全邊際和複利。
這幾個環節是同心圓,越後面的越靠內環。
內環決定戰略和原則,外環確定策略和技術。
內環解決了What和Why,外環實現了落地的How;內環不牢靠是悶頭亂撞,外環不紮實是誇誇其談。市場的高波動不代表高風險,反之市場的平靜也不等於均衡。
與真實的價值為伍,站在概率和賠率的有利面,透徹理解並執行復利法則,其它的何必管它那麼多?大多數的所謂對策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聞都與投資沒關係。其實過度的關注反映的是內心的焦慮,這是種病,而且不好治。
投資成長中有兩個臨界點,在第一個臨界點之前是艱辛的學習,用勤奮都不足以描述,簡直是廢寢忘食的惡補。完成這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但1萬小時定律是最起碼的。
過了這個基礎臨界點後,反思和質疑開始產生價值,實踐和總結推動着越過第二個臨界點,但悟性和天資可能讓一些人永遠翻不過去。兩次質變之後,將開始享受學習積累和資產積累的雙重複利。
理性讓世界有序,感性讓世界多彩。
理性讓我們區別於動物,感性讓人區別於機器。
理性催生了科學,感性孕育了藝術。
理性可以培養和訓練,感性多是自然的萌發。
失去理性很難美好的生活,失去感性很難擁有真正的生命。
一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識別,但投資工作其實就是三件事:學習、思考、做決定。除了學習研究是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思考」和「做決定」完全可以一點兒外在表現都沒有,但其實它們才是最重要的可積累無形資產。職業投資人的社交很單純,不需要維繫多餘的社會關係。在主動篩選後能沉澱下來的是三種人:
第一種是有料。某一方面的學識好,能彌補自己的知識短板開拓思維,與之交流有益;
第二種是有趣。或風趣豁達或古靈精怪,與之交往總能給生活帶來一抹亮色;
第三種是有品。就是能信任靠得住,價值觀相近可坦率的説心裏話。當然如果能多條兼顧,自然是交友的首選。
《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
投資的本質是看投資者能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投資即決策
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平,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注,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
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你高賠率。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認知是多維度的
成功的投資需要完整的體系支撐,多維度的認知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優化你投資體系的勝率和賠率指標。比如對行業和企業經營的認知: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價值鏈分佈、核心競爭力、增長驅動因素等;交易系統的認知:倉位管理、風險管理等;投資思維的認知:安全邊際、複利等。
當然,不同人在整個體系的不同環節的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需要選擇性的修煉邊際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一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投資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那份錢
知道和相信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真正的認知是相信,甚至信仰,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的深刻改變,新生一代的消費習慣的升級等原因,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從知道到相信,進一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則少之又少。
如何提高從認知到投資的轉化率
對於我們大多數非專業投資人來講,對於自己所從事多年的行業認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場上大多數的人,因此對多年在某種特定行業中的積累、獨特認知和趨勢判斷放在投資的視角思考,完全可以把這種深度認知輕鬆變形。
《有路看你怎麼走》
宋代詩人陸游《書嘆》: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少年不自珍,妄念然烈火。眼亂舞腰輕,心醉笑齒瑳。餘齡幸早悟,世味無一可。但憶喚山僧,煎茶陳餅果。
譯文:
人生就像春蠶一樣,作繭自縛,但一旦形成成蟲,也能從破繭成蝶綻放。年少的時候不珍惜時間,想要烈火般的生活。眼前眼花繚亂,心裡美滋滋。剩下時光幡然醒悟,世間沒有什麼可以留戀。但是我可以像僧人一樣,吃著粗茶淡飯。
繭或許是一種困頓,然而也許更是一種機會。它使人經歷磨難,同時教會人忍耐與奮鬥,它賜予人拼搏的利劍,它激勵人勇敢地披荊斬棘,它也留給人一個撥雲見日、重獲新生的機遇。暫且在繭中品味蟄伏的滋味,只為感受眉羽長成後那破繭重生的喜。很多人一生都在疲於奔命,追逐名利的同時卻感到心靈的空虛。人們很多的煩惱是來自於作繭自縛。
對待財富,有的人一生的目的是積聚財富,但卻成了財富的奴隸。格朗臺有無盡的財富,但他一生沒有得到安寧,他過的是比窮人還拮据的生活,他用財富編成了一個繭,而把自己纏繞其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一條看你有沒有膽量走的道路?
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折,面對壓力的無形折磨,這時有很多人放棄過,他們的未來也將變得不堪入目。這樣的人我們只會嘆了幾口氣後,又在心裡留下憐憫,或者好心的人會給予施捨,但每個人不能都只想別人的幫助,自己又不肯動手,這不是男子漢的氣質。
《大資金要面臨的考驗》
如果看到周圍朋友或同事跟你炫耀說:
「最近股票賺很順,年報酬率50%以上,不過已經退步很多,前年我可是賺了80%。我都想離職,也許財務自由也沒多遠。」
假如聽到這邊,輕輕給予一個微笑即可,因為你知道他資金規模一定是偏小的,可能是5萬,可能是10萬,也可能是20萬,那10萬賺50%,就是5萬。相反的,在社會打滾越久,你會聽到高資產的人對話也越多,是的,也要人家願意跟你聊。大家會直接用「總金額」去聊,他們會直接說:「去年不是很好做,大概賺五六百萬。」或者「原本整年度都不好,還好第四季靠特斯拉Tesla板回一城,還小賺兩百多萬。」
一般來說,資金越大的人操作股市的勝算會越大,但報酬率要提升也比較困難。舉例來說:如果一個資金只有十萬的人,要做出年報酬50%,那真的不困難。原因為何?因為我們都知道,如果去操作風險比較大的投資,即便把這十萬給虧光了,那對我們的人生影響不是太大。 返工賺錢儲蓄,也許兩三個月就回來。有些高收入的人甚至一個月就存儲到。
當資金膨脹到一千萬的時候,狀況就不同,例如有些人因為家中長輩離開了,得到一些遺產,或者是提早規劃轉移遺產,也會讓年紀輕輕的孩子拿到一筆錢,這個年輕人也許才30出頭歲,也或許40歲卻沒什麼投資經驗,往往這時候就會很慌張,不知如何是好,投資「到底應該怎麼做」?
實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過於緊張,就算拿到了一千萬,你同樣可以先拿一百萬或兩百萬練習,透過閱讀、上課、正確的學習投資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因為網路的資源相當豐沛。 因為如果拿出一千萬要從事高風險的事情,這時候就會卻步,是的,因為沒必要用一千萬去賭高報酬的做法,對一般人來說,一千萬如果不小心輸掉50%,那可是500萬,很痛了,甚至要花上十幾二十年才能補回,更別說兩三千萬以上的數字。
從這邊可以也理解到,大資金跟小資金有不同的煩惱,為什麼巴菲特也常抱怨著「找不到合適的標的購買」,因為BRK 的資金實在太過巨大,當一家好公司價值應該是200美元,現在是100美元,可是規模小,股票發行少,巴菲特進去買沒幾股,股價就衝到了180美元,那這筆投資有意義嗎?還真沒意思,因為這筆投資可能僅占了總投組的0.01%,那就算賺了翻倍也沒用。
這就是大資金要面臨的考驗,當我們從10萬到50萬,接著到100萬又到300萬,之後又到了500萬或1000萬以上的過程,心智上對於股市波動的承受能力會變強,自然比較能呈現穩健的績效,而非一位長輩突然丟1000萬下來,然後看著一個年輕人就愣在那邊,不知如何是好。
《富人忙著「做好一件事」》
把一個事情做好,就會得到豐碩的成果。
所以,也可能連續三、四個月都還沒完成,收入相當少。但他們不在乎,因為重點是把事情做好,做到盡善盡美。
舉例來說,很多知名歌手都是多年來無人聞問,但是藉由一個舞台的機會,才瞬間讓很多人認識他。
你說這是機運嗎?好的,我也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準備好了。
有多少人想著要快速致富,羨慕這些歌手或表演者能夠年收數千萬。但有沒有想過,那是因為他們之前做了很多準備。
上台的那一刻,像是演唱會、頒獎典禮、比賽,唱兩首歌就有豐厚收入之類,但真正關鍵是「上台前的那些年」他們做了什麼事。
這個價值觀非常重要,也是喚醒我的重要時刻。我徹底擺脫了「每月要有多少收入」這個想法。就像我投資操作,不一定每個月都是獲利。每筆單子本來就是有賺有賠,如果一心追求每筆都要贏,最後很可能是輸慘。
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各種套利的機會,你才可能賺到「不凡」的利潤或收入。
富人們的致富方式千奇百怪,消費型態也是各色各樣。若真的硬要說他們的共通點,我覺得大致上有三點:
一、對數字觀念很敏感
二、很會尋求互利
三、執行力很徹底
對數字觀念不敏感的人,就算一開始賺到了一些錢,便大肆消費,花到自己其實無法承擔的數字。尋求互利這件事,我認為,不管是面對客戶或同業競爭對手,都要常常思考如何讓對方有好處,而非只是自己有好處。當我們一心幫別人設想(當然自己也不能虧太多),一路上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想來幫助你。因為大家都知道,跟你一起做事是有利的。
最後是執行力的部分,這點相信大家最有感,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想跟做,中間有很大的差距。想再多卻沒有做,那都沒用。大部分的時候,輸家跟贏家就差在執行力,倒不是因為誰比較聰明。
富人們之所以越來越有錢,是因為彼此都知道可以交換彼此的強項與優勢。簡單來說,尋求互補,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報酬。相反的,如果一心仇富,很可能遇到好的機會卻沒發現。當這個好的機運離你而去時,才驚覺失去了什麼。
《如何創造彼此最大利益》
坊間追求財富的各種書籍中,不外乎幾歲就達到財務自由,提早退休,或是用什麼招就能一直股市提款之類。
當然,還有一類是「有錢人不做哪些事」或「有錢人默默在做哪些事」。
這些書我也會看,倒也不是說全然無用,我們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本來也會學習到哪些方法不適合自己,或者哪些資訊其實是無用的。經過反覆的思考、嘗試、實作,就會有收穫。
就以「有錢人默默在做哪些事」這系列書來說,我必須說,富人們真的形形色色,並沒有「一定做什麼」或「一定不做什麼」。
這種書提供的就是一種觀念,重點還是讀的人施行到什麼程度?具體施行還是因人而異,不是照單全收就有用。
例如:有錢人一定大量閱讀,確定嗎?
我認真想想身邊的朋友,會閱讀的其實就是一半再少一些。因為他們大多直接從實作中得到經驗與財富,或者藉由人脈網,學到怎麼做比較有勝算。
當然,閱讀是我們尋常家庭孩子最划算的投資。因為我們沒有富人家庭龐大的資源。
在閱讀這塊,我算是受益匪淺。剛開始哪可能認識什麼人脈,就連年收入過百萬的朋友都沒認識幾個,或者認識了,不熟也沒什麼用。切記,所謂的人脈,並不是指「你認識誰」,而是當你需要幫助時,一通電話過去,對方真的會出手幫你,那才是你的人脈。
再舉個例子:有錢人都是靠被動收入累積財富,確定嗎?
其實這點也是一半一半,除了一些老房東不斷收租之外,許多新的富人都是靠著本業──新的事業模式──賺到大錢。買房、買股反而都是其次,僅算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不管是房產的增值,或者股票的上漲,都是後來錦上添花的事情。
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最棘手、最難以克服的是以下三點:
一、缺乏財務管理觀念
二、 工作收入、主現金流過於單薄
三、想著快速致富,卻不斷虛耗時間
第一點還可以藉由上課、看書,或者網路上的優質影片來改善。
第二點就需要花一些時間思考,畢竟大多數人都是穩定的受薪階級,領固定的收入,突然想要「擴大現金流」,那還真的有點難。
最後一點則是因為不認識真正富有的人(有時候難免會遇到騙子或誇大不實的朋友),沒看過獲利(收入)曲線的正確發展。
《做人有自知之明很重要》
某些人認定你是錯的,就算據理力爭,也會被認為是強詞奪理,以為你欲蓋彌彰。有些人不喜歡你,就算你保持友善了,也會被認為是虛偽做作,以為你心懷鬼胎。不解釋,你會覺得委屈。反應了,又被人認為是狡辯。生氣了,還會被說成是惱羞成怒。
雖然無法理解,雖然感到無奈,當他人對自己有誤會或不喜歡你,該說的、該做的都試過了,這時也只能姑且忍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只要問心無愧,你的一言一行與處事能力就是最好的反駁與抗辯,不必非要證明自己,要相信日久見人心。
與其過分在意他人的心情,不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無論你成績多麼優秀、能力多麼強,要認清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不過只是跑龍套的角色而已,多數人只在意自己。所以,凡事先求對得起自己就好。
任何人都能不認同我,或許有人會不喜歡我,我很清楚自己有很多缺點,即使如此,我不會為了自己無法控制的事難過太久,我還是會試著接納自己、認同自己,持續試著變好。不管別人是否喜歡我,我自己很喜歡,這才是最重要。
人生還有很多目標要達成,生活也不輕鬆,別在不懂你的人身上浪費太多時間。
《What the hell effect》
錯誤可能打擊你的信心,讓你認定自己永遠不會成功。而且不幸的是,目標愈遠大,小挫敗最終導致大崩壞的風險愈高。
首要關鍵是要避免完美主義,就是我們訂定的時間不能太久、太難,是我們「有信心」能做到的目標(最好能以過去成功經驗佐證)。即使計畫偏離正軌,也能維持信心。
多年來, 我一直堅持每天慢跑這個目標。我知道只要有一次偷懶沒跑,就很容易惡性循環成連續很多天不慢跑,最後乾脆不慢跑。為了避免這種中斷,我允許自己每星期可以有兩次突發狀況,只要擠不出時間、心情、力氣運動,我就允許自己動用那兩次機會,這一點彈性讓我能保持在正軌上。乍看之下, 一般人應該很有可能不敵誘惑,即使沒有急事也用掉機會,但實情卻恰恰相反。每個星期,我多半連一個機會都沒用掉。每星期一開始,我都會盡量堅持依照作息運動,以免過幾天有更要緊的事,但緊急的事多半不會發生,一轉眼就發現七天過去。
後來我想到,說不定,我每次面對小挫敗,趁自我懷疑壯大之前先掐熄它的方法,也能用來幫助我們每個人更進步一點。畢竟,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偶爾暫停重來,或許能避免遭遇不可避免的挫敗,接著又陷入信心危機。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允許有特殊狀況,也是另一個防止因過度僵化破壞成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為自尊心預備了台階,讓我們能從偶爾無可避免的失敗中爬起。
相信自己能做到,本身就能更促進我們完成目標。要有依據的相信,那就別盲目訂個讓自己壓力山大的目標,多回顧過往的成功經驗很重要。我個人更建議設立階段性小步驟,化整為零的可行性能提高。此外,要給自己犯錯的機會,像是一星期七天,容許自己有兩天沒做到。對我來說,這可以減少自我責備,而自我責備常常導致我們乾脆放棄(儘管有人以高頻率、高強度的自我責備,取得高成就,但那會是相對少數,而且會以身心健康為代價)。
這裡面有個概念,「我們如何詮釋失敗,其實也攸關未來能否成功。」當我們對失敗零容忍,我們可能根本連開始眼前的第一步都會拖延。可是,當失敗是被允許的,甚至被視為是取得成功的必經途徑,我們嘗試的動機就能提升。
自我懷疑會阻礙你朝目標推進,或從一開始就妨礙你設立目標。專注於讓你覺得成功或自豪的個人經驗。自我肯定能提升你的復原力,幫助你消除自我懷疑。「相信自己能不斷進步、有能力改善自己的人,面對挫敗會更願意投入努力。這樣的人會自己尋求挑戰、從失敗中學習,也因此能成就更多的事物。」
《立刻做》
執行力強的人都有一個習慣—立刻做。這不是一種盲目,而是從手邊能完成的簡單事情開始,小成本地先開始,接著邊做邊調整,邊做邊計畫,這樣才更容易達到最後的成功。
有一本書叫《學會改變》,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案例:
有家洗車場推出「蓋章換洗車」服務,洗一次車蓋一個章,蓋滿八個就可以享受一次免費洗車服務,但是後來發現效果不如預期。於是洗車場靈機一動,進行了一點小調整,將需要集章的數量從八個增加到十個,但每個人一開始就先蓋上兩個章。看似要達到免費洗車條件依然還剩八個章要蓋,但最終集滿的速度不僅快很多,人數也超出預期。
人們想要一種「我已經有收穫」的感覺,想要一種離目標愈來愈近的感覺,同時會被一種如「開弓沒有回頭箭,先做下去看看」的感覺所推動。
因此真正能持續下去的人,往往在第一時間就開始做,先讓自己處於一個輕度實行的狀態之中,然後才開始計畫和調整,如:
健身,不必每天練足一個小時,十分鐘也是好的;
寫作,不必每天寫滿三千字,三百字也是有用的;
兼職,不一定要立刻賺到多少錢,先提供別人自己力所能及的價值,也是好的開始;
投資,不必拿身家性命去博一個結果,而是虧了也不可惜的一點閒錢嘗試一下,也能推動你去深入認識你購買的資產,以及思考投資這件事。
一個人若是真的想改變,就會從現在、此刻開始改變。當他還貪戀原本的狀態時,表示他並沒有真正把這件事想清楚。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明白,原本狀態的長期誘惑就會導致他必然在某個時刻放棄,改變當然就半途而廢。
沒有人知道回報會以何種方式降臨,但這些正向趨勢組合起來,確定能對人生產生重大的長期正面影響,包括被更多潛在的好運所覆蓋。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情,我們有能力做到,我們內在便有動力。如果一件事讓我們覺得很難,這時調整我們的期待,也是展開行動的方式之一。
「入門步驟」跟「縮小規模」,都是我很喜歡的方式。以「跑3 公里」這個例子來說,「繫好跑鞋的鞋帶」是入門步驟,「今天跑去便利店買東西」就是縮小規模,這都能讓人產生:「我相信我做得到」的內在改變。我自己很常使用這種方式做事,也很常分享。真的做完一件本來覺得做不到的事,實在很有成就感,會把正向循環帶起來!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
-
What is an Option Cycle? Option cycle refers to the expiration dates that apply to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options. For example: 大型股票AAPL, ...
-
如果,我再將學嘢呢件事再簡化呢,學習嘅本質,就係「強化已知」和「了解未知」;學習,就係「山洞探險」嘅過程。 喺入呢個山洞之前,學生與導師的身份既是探險家,亦係同行者,大家同時將自己嘅既有知識暫時「動態清零」,進入「蠢材狀態」,無分高低。之後,大家就進入一個「未知」的山洞進行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