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開闢日常: 日常之外視而不見》

經常聽到以下的對答:「呢個月點呀?」「無咩點,都係咁啦。」答話者的意思應該不是「這個月什麼也沒有發生」,而是「生活一切如常,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究竟什麼是日常?經常發生的是否就是那麼乏善可陳?還是,日常也有其不尋常、值得思索的地方?

「日常」,通常譯作「everyday」(每天),用來形容一些每日都會碰到的事情。「日常」也包含「ordinary」(尋常)的意思,指事物或事情普通平常,無甚特別。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既然就是經常在身邊發生、日日如是的事情,我們當然非常熟悉了解,甚至令人感到沉悶,沒有什麼值得注意或談論的地方。一般而言,雖然每一日都是獨一無二,但其實又大同小異:我們每天都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幹着差不多的事情。但常見是否等於熟悉?我們又是否真的理解?

對於日常生活的整個舞台,我們往往只會留意自己演出涉及的範圍,而且根本不會意識到舞台之外劇院的其他部分——更不用說圍繞劇院的整個世界,以及這一切從何而來、因何存在。對於身邊常見的人和物,除了與我們當時的特定目的與興趣相關的部分,我們基本上都不會刻意留心;而與自己的生活無關的更是長期視而不見。就算我們留意到的部分,包括自己的活動,很多時也只是想當然耳,並不真正理解它們的確切意義與價值。

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的觀點以及世界觀與價值觀。在正常情况下,我們跟忘身於江湖的魚兒一樣浸沉於日常生活之中,而對於主導着我們生活的觀點的特性、來源以及對自己有何重要,最多只有最模糊的知覺。換句話說,我們對於日常的認知,很可能跟對自己朝見口晚見面的家人的了解一樣,既偏頗片面,同時又表面膚淺。

我們都在毫無選擇的情况下在某個環境中出生與成長。生活的每一天都早已有既定的作息程序:起牀、刷牙洗面吃早餐、上課小息午飯下課、補習學琴、晚飯、上網、睡覺;人生有應該依循的軌迹:小學中學大學、吃喝玩樂、工作旅行、儲蓄投資買樓、結婚生兒育女;一切有明確的意義與價值:要對某些人說某些話、因應性別不同穿某些衣服玩、某些遊戲、修讀某些學校、念某些科目、追求特定人生目標、某些事情絕對不可觸碰、對某些人必須服從。

漸漸地,我們每天根據這一切如此這般地生活,並且通過我們的生活強化對這一切的認同。當我們成長到能夠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行為舉止表現出比較明確的性格時,其實早已經不知不覺地深受身邊的日常所影響。

日常不單止塑造了我們的觀點與自我,以及我們對各種事實與價值的看法,還傾向令我們把這些看法視為唯一絕對的真理,而把日常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方面,日常就是正常,因此沒有問題;同時也有種感覺,好像它既是恆常如此,縱使有什麼問題,也無法改變,只能好好接受與適應。實情是,即使統計意義下「正常」、長久以來經常如此的狀况—— 如低下階層的勞工受盡剝削、女性要為家庭犧牲事業、路邊店舖把貨品堆滿行人通道,一樣可以大有問題;而社會大眾皆視為理所當然的——如「學習、工作、進修都應以掙取最多財富為目的」、「對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是安定繁榮」,也可以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妨礙我們去發現與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