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限制性信念》

所謂限制性信念,其實就是一種框架,是某些阻礙你人生獲得成功快樂的想法,這些想法限制你的潛能發揮,讓你的人生陷入某種困局中。如何識別這些病毒性的信念呢?很簡單,所有的信念都會表現成語言。

限制性語言的第一個特點:無助。

無助的人最常見的內心對話是:「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人一旦開始和別人比較,他就會陷入一個無助的框架裡面去,「別人那麼厲害,我就是不行」,「別人條件好,我肯定不行」,在這種心理下,人就如同陷入囚籠,生活中美好簡單的事都變得非常黑暗複雜,人們會飽嚐與成功機會失之交臂的痛苦。他會越來越看低自己,更談不上發展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

在無助感支配下,人們會自認為自己不行,然後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真的不行,然後放棄努力和嘗試,把自己蜷縮起來,悲哀地過完自己的一生,想想是不是很恐怖。生活中,當你想說「別人是別人,反正我做不到」的時候,請你第一時間把它修改一下,「別人做得到,我相信我也可以,至少值得試一試」。這樣,你就輕鬆地從「無助」這個病毒性的框架中走出來了。

限制性語言的第二個特點:無望。

所謂無望,就是你身處「不可能」的框架裡,大腦裡對你的人生有太多的限制,這不可能,那不可能。當你認定「不可能」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去嘗試,你的人生就越來越局限。而事實上,很多不可能只是我們的想像,是一種自我設限的框架。

世界上的很多事就是這樣的,當我們抱著「這根本不可能辦到」的想法時,事情就變得難於上青天,這樣我們永遠都不會成功。相反,當我們換成「這應該可以辦到,只是暫時還沒找到辦法」的說法,我們多去嘗試、去努力,很多困難的事很可能試著試著就辦成。

限制性語言的第三個特點:無價值。

什麼叫無價值?就是內在總有這樣的對話:「我做得到,但我不值得擁有。」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在學校裡成績很好,但在考前夜突然生病了,因此考試發揮失常。後來他參加工作了,能力很強,很受主管賞識,可在一次升遷的關鍵時刻,他卻辭職了。再後來,他認識了讓他心動的另一半,兩人相談甚歡,就在兩人要確立關係的時候,他卻突然退縮了。這些事情的發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觸他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這些行為正是「無價值」感在搞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