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觀察香港的政客及其支持者,你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批評事情的時候,永遠針對的對象,都是「人」,而不是「行為」。
從最基本的說,很喜歡講林鄭下台,正如也在叫梁振英下台、貪曾下台、董建華下台一樣,然後又喜歡說梁天琦是鬼,這個是鬼哪個是鬼,然後誰的意見不能聽是因為他這個人怎樣這樣,高矮肥瘦美醜富貧都是理由。
唯一一點不變的,就是他們反對的對象,環繞的都是「某個名字」。
我自己個人主張及實行的,多數都是針對一種群體行為,你長久留意我說話,都見我很少針對個人,多數針對一個行為,現象或者群體去批評,跟他們是完全相反的。我並不是完全不會針對個人,但比例上恐怕比平均的主流要少九成。
首先是發言的目的,我發言除了我自己想說之外,也同時是為了盡可能的將現實變成我理想中的環境,如我所一直坦白說的,我想要改變主流的價值觀,或者至少削弱目前那些我不同意的價值觀。就像地球的大氣層,氧氣的比例一直在改變,在不同的比例下,有些生物繁榮有些生物滅亡,咸水魚不適合活在淡水,反之亦然。只要環境適合,不僅我自己能生存壯大,同意我的人也一樣會在好的環境生存壯大,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改變那個呎與界線,改變了的話,你不喜歡的人的生存也會變困難而被環境削弱。
或者很多人以為,不斷說某人壞話,就是在打擊某人,不是的,事實是,如果對方信你,就是在打擊某人,但如果對方不信你,或者比較信你打擊的對象,或者是品格正直的人,那結果反而是你被打擊。
有些人一坐下第一句就跟我說另一個人的壞話,我想到的是「你也不試探一下我跟對方的關係就說壞話,你的智商肯定不高」,正直的人會覺得你說得別人壞話也會說我的,聰明的人則會覺得你太早開牌,會信你的多數就是比較蠢的人,你不僅對賭了別人跟你的關係,也逆過濾了人際關係,把更多蠢人拉到自己身邊。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重要,或某人很重要,但其實大部份時候,人都是紙牌而已,可替換的 condom。你打擊個人,你的打擊對象,就真的只是那個人。你叫林鄭下台,你可能真的能令她下台,然後你的情況會有任何改善嗎?而她下台後,你就發覺其實叫她下台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因為她完全是可以被替換成另一人的,在她下台的一瞬間,打擊她所花的力氣都是浪費的。而一個新的 condom 再來,你又要重新開始,你的一生就會虛耗在不同輪流打擊不同的名字上,這個佈局就是一個必敗之局,因為你沒有辦法打擊任何你不認識,但未來會上位而且會對你不利的人,也打擊不了那些你未留意到的對方陣營的人。所以一個全體攻擊,永遠比單體攻擊有效。
時間與遺忘會摧毀大部份人,只要你把事情放到五年的長度看,回看五年前,你會發覺大部份人的下場都只是被遺忘,和他的言論一起被遺忘,愛恨都會隨時間沖淡,而被記下來還生存的人總是勝利者,中傷人,在短期內的確好像能打擊對方,但長期而言,是對對方有利的。
人的言論可以複製的,針對人的言論匿名發,效果會減弱。但針對事的言論匿名發,效果有時反而會增強,因為可以消除掉對發言者的偏見。所以論事的言論,本質上就比論人的強大,你可以找其他人說,可以匿名說,可以改名說,通常效果同樣,甚至更好。
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是一些是非精,你保證一事無成。而你自己也天天說人壞話,能夠接受你的,或者親近你的人,自然也多數是愛聽壞話和愛說壞話的人。你覺得這種人的工作能力能夠如何呢?那種習慣必然不斷的瓦解你身邊的外交關係與人際關係,而使你的向心力弱,忠誠度低,一切變成碎片,削弱你的團隊,也令你的生意伙伴保持距離,因為跟你合作是沒有安全感的。
就事論事,還有道德上的優越性。有理由的和意識地減少評論個人,而針對行為, 這才是一個應該努力改變的方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