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富人忙著「做好一件事」》

把一個事情做好,就會得到豐碩的成果。

 

所以,也可能連續三、四個月都還沒完成,收入相當少。但他們不在乎,因為重點是把事情做好,做到盡善盡美。

 

舉例來說,很多知名歌手都是多年來無人聞問,但是藉由一個舞台的機會,才瞬間讓很多人認識他。

 

你說這是機運嗎?好的,我也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準備好了。

 

有多少人想著要快速致富,羨慕這些歌手或表演者能夠年收數千萬。但有沒有想過,那是因為他們之前做了很多準備。

上台的那一刻,像是演唱會、頒獎典禮、比賽,唱兩首歌就有豐厚收入之類,但真正關鍵是「上台前的那些年」他們做了什麼事。

 

這個價值觀非常重要,也是喚醒我的重要時刻。我徹底擺脫了「每月要有多少收入」這個想法。就像我投資操作,不一定每個月都是獲利。每筆單子本來就是有賺有賠,如果一心追求每筆都要贏,最後很可能是輸慘。

 

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各種套利的機會,你才可能賺到「不凡」的利潤或收入。

 

富人們的致富方式千奇百怪,消費型態也是各色各樣。若真的硬要說他們的共通點,我覺得大致上有三點:

 

一、對數字觀念很敏感

 

二、很會尋求互利

 

三、執行力很徹底


對數字觀念不敏感的人,就算一開始賺到了一些錢,便大肆消費,花到自己其實無法承擔的數字。尋求互利這件事,我認為,不管是面對客戶或同業競爭對手,都要常常思考如何讓對方有好處,而非只是自己有好處。當我們一心幫別人設想(當然自己也不能虧太多),一路上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想來幫助你。因為大家都知道,跟你一起做事是有利的。

 

最後是執行力的部分,這點相信大家最有感,應該不用多做解釋了。想跟做,中間有很大的差距。想再多卻沒有做,那都沒用。大部分的時候,輸家跟贏家就差在執行力,倒不是因為誰比較聰明。


富人們之所以越來越有錢,是因為彼此都知道可以交換彼此的強項與優勢。簡單來說,尋求互補,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報酬。相反的,如果一心仇富,很可能遇到好的機會卻沒發現。當這個好的機運離你而去時,才驚覺失去了什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