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即使處境改變了——甚至一直擁有的重要權益被剝奪了,只要不想太多,也能夠很快把這些異常習以為「新日常」,然後生活如常。因此,我們很容易忘記了,所謂「日常」,其實往往只是當下這段時間的日常——在某個時間之前並非如此,而到了某個時間之後大概也不再會這樣:5 年前,上課理所當然是在課室,患了感冒的人也很少會戴口罩,而我們還有各式各樣的自由。
日常,根本從來不是自有永有、不可改變。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日常,去發現當中的不尋常。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作為人,我們擁有一種獨特的抽離反省能力。這反省能力令我們能夠跟自己的信念與行動的動機之間產生距離,發現自己的觀點,審視自己的觀點如何被身邊的日常影響,並且開發通過不同觀點看世界的可能。日常塑造我們的身分,決定我們看事物、行動與生活的方式,它們卻不一定合情合理,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利益。而當我們缺乏對日常的充分確切理解而又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便會忽視當中很多有趣、有意義與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亦會察覺不到當中的問題,忘記了改變的可能。
當你意識到有其他可以採納的觀點,就算只是簡單轉移一下,採用另一個的觀點,也足以令我們留意、發掘出日常平常沒有被注意的面向、意義與價值。看到眼前的一盆花,我們總會不期然便注意那色彩艷麗的花瓣。這時,只要我們刻意去留心其他平常習慣無視的地方——花的根部、花盆中的泥土、盆後面牆角的小裂縫、裂縫內那一小行螞蟻,已經可以發掘出一大堆隱匿於日常中的不尋常而有趣的東西。當你因為日常的日日如是而斷定它沉悶乏味、不外如是,這只反映你自己是個死板的悶人。其次,從不同的觀點觀看自己,能夠讓我們覺察到,原來由當下日常造就的觀點所看不見兼且無法理解的問題,令我們可以有機會通過改變日常來解決它們。
你近來的日常又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你?又起了什麼變化?把這些思考納入你的日常生活,認識它的不尋常,追求真正的幸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